"


"


比特幣的創新本質是什麼?

區塊鏈成果幾何

“區塊鏈”的概念來自於加密貨幣——比特幣,這也是長期使用、規模最大的區塊鏈。

時下,以金融機構為中心,人們對區塊鏈架構的關注日益高漲。比特幣在大額交易中發揮中介作用,向世人展示了技術的實用性。從這個意義來說,所有區塊鏈技術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比特幣的影響。

為什麼區塊鏈以去中心化為目標,利用工作量證明的體系打造生態系統呢?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從區塊鏈的源頭——比特幣入手。本章將重點回顧比特幣的歷史和成果,解釋當下對區塊鏈的誤解,對未來進行展望。

從源頭開始,比特幣就被設計為不依賴國家權力的裁決和輔助、以價值交換為媒介的獨立體系,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具體實施手段。

現代貨幣體系中,中央銀行等主體可以發行貨幣,發行餘額計入賬本資產負債。根據各國制度要求,管理員發行電子貨幣、商品券、預付卡時,需要持有相應的本金。

與之相對,從結構上來看,儘管沒有發行主體和管理員,比特幣依然可以發揮作用。這也規避了以發行主體為前提的法律限制。

貨幣發行收益覆蓋使用成本

雖然沒有發行主體,但是比特幣仍能正常運行,這一過程中究竟產生了什麼成果呢?

建立了全新體系,通過發行比特幣而獲得鉅額收益,這些收益完全可以涵蓋貨幣使用成本。比特幣的世界中,新幣的發行量取決於所有礦工的算力總和。產生初期,因為礦工人數稀少,只用極少的成本即可獲得大量的貨幣。

隨著比特幣逐漸升值,過去發行的比特幣市場價值也水漲船高。迄今為止,以“中本聰”之名發表比特幣論文的作者依然身份不明,但是通過發行貨幣,至少已經產生了百億日元的鉅額財富。

比特幣沒有名義上的發行主體,因此也就不需要在賬簿上累積負債,或者從本金中扣除發行餘額。現在平均每10分鐘就有新塊產生,貨幣的發行收益由礦工(進行區塊鏈數據處理、提供計算資源的人)平分。

礦工為了獲得更多報酬,“1年365天、1天24小時馬力全開,投入‘挖礦’,手續費接近於0,大約1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筆交易”,奠定了比特幣作為國際幣種結算的基礎。


"


比特幣的創新本質是什麼?

區塊鏈成果幾何

“區塊鏈”的概念來自於加密貨幣——比特幣,這也是長期使用、規模最大的區塊鏈。

時下,以金融機構為中心,人們對區塊鏈架構的關注日益高漲。比特幣在大額交易中發揮中介作用,向世人展示了技術的實用性。從這個意義來說,所有區塊鏈技術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比特幣的影響。

為什麼區塊鏈以去中心化為目標,利用工作量證明的體系打造生態系統呢?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從區塊鏈的源頭——比特幣入手。本章將重點回顧比特幣的歷史和成果,解釋當下對區塊鏈的誤解,對未來進行展望。

從源頭開始,比特幣就被設計為不依賴國家權力的裁決和輔助、以價值交換為媒介的獨立體系,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具體實施手段。

現代貨幣體系中,中央銀行等主體可以發行貨幣,發行餘額計入賬本資產負債。根據各國制度要求,管理員發行電子貨幣、商品券、預付卡時,需要持有相應的本金。

與之相對,從結構上來看,儘管沒有發行主體和管理員,比特幣依然可以發揮作用。這也規避了以發行主體為前提的法律限制。

貨幣發行收益覆蓋使用成本

雖然沒有發行主體,但是比特幣仍能正常運行,這一過程中究竟產生了什麼成果呢?

建立了全新體系,通過發行比特幣而獲得鉅額收益,這些收益完全可以涵蓋貨幣使用成本。比特幣的世界中,新幣的發行量取決於所有礦工的算力總和。產生初期,因為礦工人數稀少,只用極少的成本即可獲得大量的貨幣。

隨著比特幣逐漸升值,過去發行的比特幣市場價值也水漲船高。迄今為止,以“中本聰”之名發表比特幣論文的作者依然身份不明,但是通過發行貨幣,至少已經產生了百億日元的鉅額財富。

比特幣沒有名義上的發行主體,因此也就不需要在賬簿上累積負債,或者從本金中扣除發行餘額。現在平均每10分鐘就有新塊產生,貨幣的發行收益由礦工(進行區塊鏈數據處理、提供計算資源的人)平分。

礦工為了獲得更多報酬,“1年365天、1天24小時馬力全開,投入‘挖礦’,手續費接近於0,大約1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筆交易”,奠定了比特幣作為國際幣種結算的基礎。


比特幣的創新本質是什麼?


新書推薦:《拷問區塊鏈》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獨立於國家規範之外

沒有發行主體的比特幣獨立於國家規範之外,實現了獨立的價值轉移。

與金融機構開戶必須本人確認、簽訂合同不同,比特幣的世界中,用戶只需生成個人密鑰就能輕鬆轉移資產,無需證明身份,交易不留痕跡。通過比特幣,甚至可以在網上進行非法交易,比如違法藥品買賣、惡意軟件交易、盜竊用戶ID和密碼、盜刷信用卡、通過勒索軟件索要贖金等。只要接入網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比特幣交易。即使是在嚴格限制外匯交易的國家,用戶也可以輕鬆轉移資產。

近九成的“挖礦”都發生在中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實行嚴格的外匯交易政策,而“挖礦”投資是向國外轉移財產的難得渠道。

此外,比特幣也是避免國家徵稅的重要手段。受希臘債務危機影響,歐元區的塞浦路斯一度陷入危機,2013年3月凍結用戶存款,並徵收高達10%的重稅,因此不少塞浦路斯人使用比特幣交易來減少納稅。

在塞浦路斯,大到大學學費,小到各種商品、服務,都可以用比特幣進行支付。政府無法輕易凍結比特幣,比存在銀行的法定貨幣更加安全。比特幣也從法定貨幣體系中獨立出來,成為具有獨立匯率的資本“桃花源”。

兌換匯率“自成一派”

2013年初,1BTC(比特幣單位)大約兌換17美元。受塞浦路斯危機影響,一度漲到1BTC兌換200美元的高價。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揭發網絡黑市“絲綢之路(Silk Road)”,比特幣開始廣為人知,價值也急速攀升到1BTC兌換1000美元的水平。

以中國人民銀行限制加密貨幣為分水嶺,比特幣的價值陡然減半。之後又受到比特幣交易所“Mt.max受賄事件”的波及,價值跌回到1BTC兌換200美元的水平。

此後比特幣價格不斷波動。2016年下半年,受“英國脫歐”和人民幣貶值影響,比特幣再次暴漲。

比特幣社區始終主張“去中心化管理”,貨幣發行不計入運營主體的負債,由貨幣發行收益來彌補成本,而不是轉嫁到用戶頭上。比特幣是獨立於國家主權之外、擁有自身獨立匯率的貨幣。

通過比特幣,傳統金融服務無法提供的匿名國際結算成為現實,不受法律保護的反社會性質交易也由此產生。塞浦路斯危機中比特幣是歐元存款避險對衝的有效手段,比特幣還是“絲綢之路”黑市的交易工具,境外轉移資本的容器,勒索軟件支付贖金的渠道。抵住了眾多網絡攻擊,比特幣已經走過了10個(始於2009年1月)年頭。

對區塊鏈的華麗誤解

比特幣的成功與技術支持密不可分。因為性能卓越,比特幣被稱讚為“零停機時間(Zero Down Time),24小時365天連續運行的貨幣”“與金融系統相比,比特幣作為一種分佈式賬本,其成本更低,更耐攻擊,安全性更高”。

最近大熱的FinTech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技術,產生的原因就是現有金融機構提供的技術無法滿足增長需求。比特幣徹底顛覆了國際結算等金融格局,這種“破而後立”的服務可能帶來爆炸式成長。

2014年,對FinTech初創企業的投資總額約120億美元,同比增長3倍以上, 2015年,投資總額更是增長到220億美元之多。雖然比特幣可能存在風險,但是刨除比特幣的其他要素不說,單就區塊鏈技術本身來看,已經獲得了FinTech的青睞。

“貨幣發行收益”“獨立於國家之外”,這是比特幣生態系統的主要特色,但是脫離了比特幣的“區塊鏈”並不一定是高效的信息系統。

公眾對區塊鏈的一大期待就是實現低手續費的國際結算,但需要注意的是,手續費低的原因並不源於區塊鏈的高效。

比特幣安全運行的重任轉移到了礦工身上。作為回報,每隔10分鐘,解開難題的礦工將獲得比特幣作為報酬。最初,礦工每次獲得的報酬是50BTC,2012年11月降到25BTC,2016年7月跌至12.5BTC,按本書寫作時(2016年7月28日)的市價計算,約合5.45萬人民幣(注:匯率時常浮動,以下均統一按照2016年7月的匯率計算)。

上述金額除以區塊的交易數(900K的區塊大約可以記錄1000條交易信息),每筆交易的處理成本約合幾百元人民幣。

與信用卡和銀行的手續費相比,這個數字其實十分高昂。人們之所以感覺比特幣廉價,主要是因為比特幣不收取任何的運營費用,也就是常說的“空手生財”。

區塊鏈並不是比特幣的最大亮點。權力並不集中於特定的管理員系統卻能順利運營,利益相關者團結合作,建立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實現財物交易,維持比特幣的價值,這才是比特幣的革新之處。

是否容許侵犯隱私

為了實現去中心化,比特幣在多個細節之處採用了大膽的破格設計。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比特幣領域“暢通無阻”,向其他領域推廣時卻面臨了眾多障礙。

舉例來說,比特幣使用數字簽名來記錄交易,簽名密鑰隨機生成。任何人都可以在賬本上追加新交易,也可以調閱所有交易記錄。

使用比特幣轉賬時,用戶需要公佈自己的比特幣賬戶。一旦公佈賬戶,不僅告知對方賬戶信息,同時還公開了賬戶餘額和全部交易記錄。

在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論文中,即使公開交易記錄,只要比特幣賬戶並不綁定個人信息,就可以保護個人隱私(圖3-1)。但是實際應用過程中,交易方卻可以輕鬆掌握比特幣賬戶與持有人的關係。此外,各國聽取“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以下簡稱FATF)”的建議,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履行向本人確認的義務。

實際情況下,不可跟蹤的比特幣交易多使用了混合服務等匿名技術。混合服務通過同一賬戶進行多人多筆交易,使得資金流向無法追蹤。與此相似,採用匿名結構分散交易的暗黑錢包(Dark Wallet)技術也陸續問世。

儘管如此,國際匯款能否使用區塊鏈技術,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答案尚無人知曉。

通過算力打造安全體系的難度

10年來,比特幣時常遭遇網絡攻擊,卻沒有一次癱瘓。儘管如此,比特幣衍生出的區塊鏈技術並不具備同樣的安全性。沒有人可以壟斷挖礦工作量證明的算力,所以才有了“固若金湯”的比特幣體系。

在工作量證明的體系之下,一旦特定人群掌握半數以上(根據情況而異,甚至可以更少)的算力,就有可能“以假亂真”,將假的區塊鏈變成真的區塊鏈。現實當中,一旦系統被攻陷,比特幣的價值就會下跌,以收益為生的礦工自然不會以身犯險,也就少了許多問題。

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分散算力來確保比特幣系統的抗風險能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加密貨幣的話,相信工作量證明能夠很好地發揮效用。然而問題又來了,對後發行的貨幣來說,當大量礦工從先發加密貨幣處轉移過來時,工作量證明機制很容易被攻陷。

比特幣起初利用“安全散列算法2(SecureHash Algorithm 2,以下簡稱SHA-2)”的標準哈希函數,後來又改用SCrypt等算法。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阻止礦工使用專用芯片挖礦,但是這些算法並沒有經過數學安全性驗證,結果證明,僅憑系統數來研發算法並不現實。

對區塊鏈體系來說,究竟是選擇比特幣等公鏈,還是特定用戶參加的私鏈,抑或是比特幣工作量證明的共識協議,或者開發新的共識協議……無論結果是哪個,我們都需要明確一點:單純照搬比特幣,並行系統的安全性將難以保證。

瞭解缺點,考慮用途

除了加密貨幣的基本功能外,區塊鏈還可以用於金融機構交易、向政治家捐款、涉及權利關係的賬本管理、簡歷和數字內容公證等。基於這些設想,業界進行了多種嘗試,但是除了作為加密貨幣外,其他功能仍在開發和試行階段。

其實反過來,我們更應該反躬自問,“區塊鏈不適合於什麼”,逐一排除限制條件是更加便捷的方法。比如區塊鏈在公共賬本、存在證明、捐款等方面大有作為,主要就是因為這些用途並不涉及隱私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將比特幣作為個人電子貨幣,除了成本和交易的可擴展性(Scalability)外,還要考慮用戶的隱私問題。

如果能夠研發出去中心化系統,將開發、運用、利用剝離開來,團體間的數據交換或許能夠成為可能。但是限制了訪問、以合同為前提,這樣的組織間數據交換還是區塊鏈嗎?與以往的文件傳輸和分佈式數據庫建設相比,這種方式又有怎樣的優點?這些都值得思考。金融機構或證券交易所嚐鮮使用區塊鏈技術,可能也是考慮到便利性和成本吧。

除了優良性能、高效省時、降低成本外,我們也期待數據管理技術日益精進,區塊鏈的可行性日益提高。

人們在搭建傳統的信息系統時,往往以業務為起點,設計並構築系統,最後再考慮連接其他系統的協議。如果改變這個順序會有什麼變化呢?首先定義系統間的共享數據結構,設計交換數據的軟件,垂直添加其他業務系統,相信按照這種思路來設計,結果將截然不同。

在現有信息系統的設計過程中,如果想設計和搭建能輕鬆還原(數據庫還原到過去某一時間點)的牢固數據結構和強擴展性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對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

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區塊鏈的中間軟件,保持系統間的數據共通,可以省去不少基礎工作的時間,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與比特幣的生態系統分離,區塊鏈的更多價值還在摸索之中。先在不同團體間建立分佈式賬本的雛形,再推廣應用,這才是上上之策。


"


比特幣的創新本質是什麼?

區塊鏈成果幾何

“區塊鏈”的概念來自於加密貨幣——比特幣,這也是長期使用、規模最大的區塊鏈。

時下,以金融機構為中心,人們對區塊鏈架構的關注日益高漲。比特幣在大額交易中發揮中介作用,向世人展示了技術的實用性。從這個意義來說,所有區塊鏈技術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比特幣的影響。

為什麼區塊鏈以去中心化為目標,利用工作量證明的體系打造生態系統呢?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從區塊鏈的源頭——比特幣入手。本章將重點回顧比特幣的歷史和成果,解釋當下對區塊鏈的誤解,對未來進行展望。

從源頭開始,比特幣就被設計為不依賴國家權力的裁決和輔助、以價值交換為媒介的獨立體系,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具體實施手段。

現代貨幣體系中,中央銀行等主體可以發行貨幣,發行餘額計入賬本資產負債。根據各國制度要求,管理員發行電子貨幣、商品券、預付卡時,需要持有相應的本金。

與之相對,從結構上來看,儘管沒有發行主體和管理員,比特幣依然可以發揮作用。這也規避了以發行主體為前提的法律限制。

貨幣發行收益覆蓋使用成本

雖然沒有發行主體,但是比特幣仍能正常運行,這一過程中究竟產生了什麼成果呢?

建立了全新體系,通過發行比特幣而獲得鉅額收益,這些收益完全可以涵蓋貨幣使用成本。比特幣的世界中,新幣的發行量取決於所有礦工的算力總和。產生初期,因為礦工人數稀少,只用極少的成本即可獲得大量的貨幣。

隨著比特幣逐漸升值,過去發行的比特幣市場價值也水漲船高。迄今為止,以“中本聰”之名發表比特幣論文的作者依然身份不明,但是通過發行貨幣,至少已經產生了百億日元的鉅額財富。

比特幣沒有名義上的發行主體,因此也就不需要在賬簿上累積負債,或者從本金中扣除發行餘額。現在平均每10分鐘就有新塊產生,貨幣的發行收益由礦工(進行區塊鏈數據處理、提供計算資源的人)平分。

礦工為了獲得更多報酬,“1年365天、1天24小時馬力全開,投入‘挖礦’,手續費接近於0,大約1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筆交易”,奠定了比特幣作為國際幣種結算的基礎。


比特幣的創新本質是什麼?


新書推薦:《拷問區塊鏈》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獨立於國家規範之外

沒有發行主體的比特幣獨立於國家規範之外,實現了獨立的價值轉移。

與金融機構開戶必須本人確認、簽訂合同不同,比特幣的世界中,用戶只需生成個人密鑰就能輕鬆轉移資產,無需證明身份,交易不留痕跡。通過比特幣,甚至可以在網上進行非法交易,比如違法藥品買賣、惡意軟件交易、盜竊用戶ID和密碼、盜刷信用卡、通過勒索軟件索要贖金等。只要接入網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比特幣交易。即使是在嚴格限制外匯交易的國家,用戶也可以輕鬆轉移資產。

近九成的“挖礦”都發生在中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實行嚴格的外匯交易政策,而“挖礦”投資是向國外轉移財產的難得渠道。

此外,比特幣也是避免國家徵稅的重要手段。受希臘債務危機影響,歐元區的塞浦路斯一度陷入危機,2013年3月凍結用戶存款,並徵收高達10%的重稅,因此不少塞浦路斯人使用比特幣交易來減少納稅。

在塞浦路斯,大到大學學費,小到各種商品、服務,都可以用比特幣進行支付。政府無法輕易凍結比特幣,比存在銀行的法定貨幣更加安全。比特幣也從法定貨幣體系中獨立出來,成為具有獨立匯率的資本“桃花源”。

兌換匯率“自成一派”

2013年初,1BTC(比特幣單位)大約兌換17美元。受塞浦路斯危機影響,一度漲到1BTC兌換200美元的高價。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揭發網絡黑市“絲綢之路(Silk Road)”,比特幣開始廣為人知,價值也急速攀升到1BTC兌換1000美元的水平。

以中國人民銀行限制加密貨幣為分水嶺,比特幣的價值陡然減半。之後又受到比特幣交易所“Mt.max受賄事件”的波及,價值跌回到1BTC兌換200美元的水平。

此後比特幣價格不斷波動。2016年下半年,受“英國脫歐”和人民幣貶值影響,比特幣再次暴漲。

比特幣社區始終主張“去中心化管理”,貨幣發行不計入運營主體的負債,由貨幣發行收益來彌補成本,而不是轉嫁到用戶頭上。比特幣是獨立於國家主權之外、擁有自身獨立匯率的貨幣。

通過比特幣,傳統金融服務無法提供的匿名國際結算成為現實,不受法律保護的反社會性質交易也由此產生。塞浦路斯危機中比特幣是歐元存款避險對衝的有效手段,比特幣還是“絲綢之路”黑市的交易工具,境外轉移資本的容器,勒索軟件支付贖金的渠道。抵住了眾多網絡攻擊,比特幣已經走過了10個(始於2009年1月)年頭。

對區塊鏈的華麗誤解

比特幣的成功與技術支持密不可分。因為性能卓越,比特幣被稱讚為“零停機時間(Zero Down Time),24小時365天連續運行的貨幣”“與金融系統相比,比特幣作為一種分佈式賬本,其成本更低,更耐攻擊,安全性更高”。

最近大熱的FinTech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技術,產生的原因就是現有金融機構提供的技術無法滿足增長需求。比特幣徹底顛覆了國際結算等金融格局,這種“破而後立”的服務可能帶來爆炸式成長。

2014年,對FinTech初創企業的投資總額約120億美元,同比增長3倍以上, 2015年,投資總額更是增長到220億美元之多。雖然比特幣可能存在風險,但是刨除比特幣的其他要素不說,單就區塊鏈技術本身來看,已經獲得了FinTech的青睞。

“貨幣發行收益”“獨立於國家之外”,這是比特幣生態系統的主要特色,但是脫離了比特幣的“區塊鏈”並不一定是高效的信息系統。

公眾對區塊鏈的一大期待就是實現低手續費的國際結算,但需要注意的是,手續費低的原因並不源於區塊鏈的高效。

比特幣安全運行的重任轉移到了礦工身上。作為回報,每隔10分鐘,解開難題的礦工將獲得比特幣作為報酬。最初,礦工每次獲得的報酬是50BTC,2012年11月降到25BTC,2016年7月跌至12.5BTC,按本書寫作時(2016年7月28日)的市價計算,約合5.45萬人民幣(注:匯率時常浮動,以下均統一按照2016年7月的匯率計算)。

上述金額除以區塊的交易數(900K的區塊大約可以記錄1000條交易信息),每筆交易的處理成本約合幾百元人民幣。

與信用卡和銀行的手續費相比,這個數字其實十分高昂。人們之所以感覺比特幣廉價,主要是因為比特幣不收取任何的運營費用,也就是常說的“空手生財”。

區塊鏈並不是比特幣的最大亮點。權力並不集中於特定的管理員系統卻能順利運營,利益相關者團結合作,建立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實現財物交易,維持比特幣的價值,這才是比特幣的革新之處。

是否容許侵犯隱私

為了實現去中心化,比特幣在多個細節之處採用了大膽的破格設計。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比特幣領域“暢通無阻”,向其他領域推廣時卻面臨了眾多障礙。

舉例來說,比特幣使用數字簽名來記錄交易,簽名密鑰隨機生成。任何人都可以在賬本上追加新交易,也可以調閱所有交易記錄。

使用比特幣轉賬時,用戶需要公佈自己的比特幣賬戶。一旦公佈賬戶,不僅告知對方賬戶信息,同時還公開了賬戶餘額和全部交易記錄。

在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論文中,即使公開交易記錄,只要比特幣賬戶並不綁定個人信息,就可以保護個人隱私(圖3-1)。但是實際應用過程中,交易方卻可以輕鬆掌握比特幣賬戶與持有人的關係。此外,各國聽取“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以下簡稱FATF)”的建議,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履行向本人確認的義務。

實際情況下,不可跟蹤的比特幣交易多使用了混合服務等匿名技術。混合服務通過同一賬戶進行多人多筆交易,使得資金流向無法追蹤。與此相似,採用匿名結構分散交易的暗黑錢包(Dark Wallet)技術也陸續問世。

儘管如此,國際匯款能否使用區塊鏈技術,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答案尚無人知曉。

通過算力打造安全體系的難度

10年來,比特幣時常遭遇網絡攻擊,卻沒有一次癱瘓。儘管如此,比特幣衍生出的區塊鏈技術並不具備同樣的安全性。沒有人可以壟斷挖礦工作量證明的算力,所以才有了“固若金湯”的比特幣體系。

在工作量證明的體系之下,一旦特定人群掌握半數以上(根據情況而異,甚至可以更少)的算力,就有可能“以假亂真”,將假的區塊鏈變成真的區塊鏈。現實當中,一旦系統被攻陷,比特幣的價值就會下跌,以收益為生的礦工自然不會以身犯險,也就少了許多問題。

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分散算力來確保比特幣系統的抗風險能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加密貨幣的話,相信工作量證明能夠很好地發揮效用。然而問題又來了,對後發行的貨幣來說,當大量礦工從先發加密貨幣處轉移過來時,工作量證明機制很容易被攻陷。

比特幣起初利用“安全散列算法2(SecureHash Algorithm 2,以下簡稱SHA-2)”的標準哈希函數,後來又改用SCrypt等算法。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阻止礦工使用專用芯片挖礦,但是這些算法並沒有經過數學安全性驗證,結果證明,僅憑系統數來研發算法並不現實。

對區塊鏈體系來說,究竟是選擇比特幣等公鏈,還是特定用戶參加的私鏈,抑或是比特幣工作量證明的共識協議,或者開發新的共識協議……無論結果是哪個,我們都需要明確一點:單純照搬比特幣,並行系統的安全性將難以保證。

瞭解缺點,考慮用途

除了加密貨幣的基本功能外,區塊鏈還可以用於金融機構交易、向政治家捐款、涉及權利關係的賬本管理、簡歷和數字內容公證等。基於這些設想,業界進行了多種嘗試,但是除了作為加密貨幣外,其他功能仍在開發和試行階段。

其實反過來,我們更應該反躬自問,“區塊鏈不適合於什麼”,逐一排除限制條件是更加便捷的方法。比如區塊鏈在公共賬本、存在證明、捐款等方面大有作為,主要就是因為這些用途並不涉及隱私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將比特幣作為個人電子貨幣,除了成本和交易的可擴展性(Scalability)外,還要考慮用戶的隱私問題。

如果能夠研發出去中心化系統,將開發、運用、利用剝離開來,團體間的數據交換或許能夠成為可能。但是限制了訪問、以合同為前提,這樣的組織間數據交換還是區塊鏈嗎?與以往的文件傳輸和分佈式數據庫建設相比,這種方式又有怎樣的優點?這些都值得思考。金融機構或證券交易所嚐鮮使用區塊鏈技術,可能也是考慮到便利性和成本吧。

除了優良性能、高效省時、降低成本外,我們也期待數據管理技術日益精進,區塊鏈的可行性日益提高。

人們在搭建傳統的信息系統時,往往以業務為起點,設計並構築系統,最後再考慮連接其他系統的協議。如果改變這個順序會有什麼變化呢?首先定義系統間的共享數據結構,設計交換數據的軟件,垂直添加其他業務系統,相信按照這種思路來設計,結果將截然不同。

在現有信息系統的設計過程中,如果想設計和搭建能輕鬆還原(數據庫還原到過去某一時間點)的牢固數據結構和強擴展性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對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

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區塊鏈的中間軟件,保持系統間的數據共通,可以省去不少基礎工作的時間,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與比特幣的生態系統分離,區塊鏈的更多價值還在摸索之中。先在不同團體間建立分佈式賬本的雛形,再推廣應用,這才是上上之策。


比特幣的創新本質是什麼?

新書推薦:《拷問區塊鏈》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