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中文超長製作特輯

諾蘭最初對電影蝙蝠俠第三部的發展確實有所猶豫,由於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的高評價,諾蘭擔心三部曲可能無法超越二部曲的優異表現,但他最終同意再執導筒。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劇情靈感來源自漫畫《蝙蝠俠:騎士隕落》、《蝙蝠俠: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無人地帶》。作為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背景設定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八年後:新敵人貝恩的無情虛假革命迫使隱居的布魯斯·韋恩復出成為蝙蝠俠,並從核危機之中拯救哥譚市。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中文超長製作特輯

諾蘭最初對電影蝙蝠俠第三部的發展確實有所猶豫,由於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的高評價,諾蘭擔心三部曲可能無法超越二部曲的優異表現,但他最終同意再執導筒。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劇情靈感來源自漫畫《蝙蝠俠:騎士隕落》、《蝙蝠俠: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無人地帶》。作為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背景設定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八年後:新敵人貝恩的無情虛假革命迫使隱居的布魯斯·韋恩復出成為蝙蝠俠,並從核危機之中拯救哥譚市。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影片於2011年夏天在美國東海岸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開機。那時,克里斯蒂安·貝爾剛剛完成《金陵十三釵》的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有三位新演員來自《盜夢空間》:湯姆·哈迪、瑪麗昂·歌迪亞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同時,安妮·海瑟薇也首次加盟這個系列,飾演經典角色貓女。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中文超長製作特輯

諾蘭最初對電影蝙蝠俠第三部的發展確實有所猶豫,由於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的高評價,諾蘭擔心三部曲可能無法超越二部曲的優異表現,但他最終同意再執導筒。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劇情靈感來源自漫畫《蝙蝠俠:騎士隕落》、《蝙蝠俠: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無人地帶》。作為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背景設定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八年後:新敵人貝恩的無情虛假革命迫使隱居的布魯斯·韋恩復出成為蝙蝠俠,並從核危機之中拯救哥譚市。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影片於2011年夏天在美國東海岸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開機。那時,克里斯蒂安·貝爾剛剛完成《金陵十三釵》的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有三位新演員來自《盜夢空間》:湯姆·哈迪、瑪麗昂·歌迪亞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同時,安妮·海瑟薇也首次加盟這個系列,飾演經典角色貓女。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華納曾向諾蘭施壓,有意將影片拍攝成3D形式。但是,作為一名公開反對3D的導演,諾蘭這一次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非但沒有拍成3D版,而且也沒有進行後期的轉制。同時,諾蘭還會在影片中保持自己近年來的一貫作風,運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

諾蘭在採訪中提到,希望《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延續《黑暗騎士》的質感和風格”,特別是在“超大的視覺感受”方面。這是放棄3D,選擇IMAX的主要原因。其次,他認為目前的3D格式相對於傳統格式來說顯得比較暗淡,會影響觀看效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中文超長製作特輯

諾蘭最初對電影蝙蝠俠第三部的發展確實有所猶豫,由於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的高評價,諾蘭擔心三部曲可能無法超越二部曲的優異表現,但他最終同意再執導筒。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劇情靈感來源自漫畫《蝙蝠俠:騎士隕落》、《蝙蝠俠: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無人地帶》。作為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背景設定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八年後:新敵人貝恩的無情虛假革命迫使隱居的布魯斯·韋恩復出成為蝙蝠俠,並從核危機之中拯救哥譚市。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影片於2011年夏天在美國東海岸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開機。那時,克里斯蒂安·貝爾剛剛完成《金陵十三釵》的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有三位新演員來自《盜夢空間》:湯姆·哈迪、瑪麗昂·歌迪亞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同時,安妮·海瑟薇也首次加盟這個系列,飾演經典角色貓女。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華納曾向諾蘭施壓,有意將影片拍攝成3D形式。但是,作為一名公開反對3D的導演,諾蘭這一次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非但沒有拍成3D版,而且也沒有進行後期的轉制。同時,諾蘭還會在影片中保持自己近年來的一貫作風,運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

諾蘭在採訪中提到,希望《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延續《黑暗騎士》的質感和風格”,特別是在“超大的視覺感受”方面。這是放棄3D,選擇IMAX的主要原因。其次,他認為目前的3D格式相對於傳統格式來說顯得比較暗淡,會影響觀看效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影片開場的劫機戲中,很多場景都是在卡丁頓拍攝的。為了獲得真實的光影效果,大部分鏡頭都是在戶外露天拍攝的。Chris Corbould的團隊負責製作原比例尺寸的整套飛機模型以及操作大型吊車和起落架,而一些外部鏡頭則是在蘇格蘭使用真實飛機在空中拍攝的。

繼蝙蝠車和蝙蝠機車之後,蝙蝠俠的飛行器終於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現身。,美術總監內森·克勞利從鷂式噴氣戰鬥機和直升機上獲得了靈感,令其擁有鷂式一樣的垂直起降能力,蝙蝠俠也靠此在片中大顯身手。此外劇本對飛行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大到能夠足以容納下蝙蝠俠的摩托車。飛行器看上去更像是一隻昆蟲,正面窄小,內部有著與摩托車類似的操縱裝置,但是一切都更復雜和機械化,它的前部有垂直起降噴射機,下方還裝有起落架。

作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場景之一,深井監獄是在印度齋蒲爾拍攝的,劇組使用了一臺IMAX攝影機拍攝幼年米蘭達重見光明的畫面。作為印度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齋蒲爾以保存完好的地方特色建築聞名於世;而深井監獄中層層疊疊的樓梯設計也源於印度的特色建築之一,印度牆。

由於CG技術的進步,大場面的拍攝不再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了,特效人員只需要一小部分人表演,然後以他們為基礎來製作出人數眾多的群眾就可以搞定一切了。但諾蘭並不認為CG製作出的人群能夠打動觀眾,他執意安排數以萬計的群眾演員走進球場,然後才開始拍攝。該場景一共動用了一萬兩千名群眾演員,當時還是炎熱的夏天,但所有人都需要身著厚厚的冬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中文超長製作特輯

諾蘭最初對電影蝙蝠俠第三部的發展確實有所猶豫,由於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的高評價,諾蘭擔心三部曲可能無法超越二部曲的優異表現,但他最終同意再執導筒。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劇情靈感來源自漫畫《蝙蝠俠:騎士隕落》、《蝙蝠俠: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無人地帶》。作為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背景設定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八年後:新敵人貝恩的無情虛假革命迫使隱居的布魯斯·韋恩復出成為蝙蝠俠,並從核危機之中拯救哥譚市。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影片於2011年夏天在美國東海岸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開機。那時,克里斯蒂安·貝爾剛剛完成《金陵十三釵》的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有三位新演員來自《盜夢空間》:湯姆·哈迪、瑪麗昂·歌迪亞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同時,安妮·海瑟薇也首次加盟這個系列,飾演經典角色貓女。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華納曾向諾蘭施壓,有意將影片拍攝成3D形式。但是,作為一名公開反對3D的導演,諾蘭這一次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非但沒有拍成3D版,而且也沒有進行後期的轉制。同時,諾蘭還會在影片中保持自己近年來的一貫作風,運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

諾蘭在採訪中提到,希望《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延續《黑暗騎士》的質感和風格”,特別是在“超大的視覺感受”方面。這是放棄3D,選擇IMAX的主要原因。其次,他認為目前的3D格式相對於傳統格式來說顯得比較暗淡,會影響觀看效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影片開場的劫機戲中,很多場景都是在卡丁頓拍攝的。為了獲得真實的光影效果,大部分鏡頭都是在戶外露天拍攝的。Chris Corbould的團隊負責製作原比例尺寸的整套飛機模型以及操作大型吊車和起落架,而一些外部鏡頭則是在蘇格蘭使用真實飛機在空中拍攝的。

繼蝙蝠車和蝙蝠機車之後,蝙蝠俠的飛行器終於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現身。,美術總監內森·克勞利從鷂式噴氣戰鬥機和直升機上獲得了靈感,令其擁有鷂式一樣的垂直起降能力,蝙蝠俠也靠此在片中大顯身手。此外劇本對飛行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大到能夠足以容納下蝙蝠俠的摩托車。飛行器看上去更像是一隻昆蟲,正面窄小,內部有著與摩托車類似的操縱裝置,但是一切都更復雜和機械化,它的前部有垂直起降噴射機,下方還裝有起落架。

作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場景之一,深井監獄是在印度齋蒲爾拍攝的,劇組使用了一臺IMAX攝影機拍攝幼年米蘭達重見光明的畫面。作為印度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齋蒲爾以保存完好的地方特色建築聞名於世;而深井監獄中層層疊疊的樓梯設計也源於印度的特色建築之一,印度牆。

由於CG技術的進步,大場面的拍攝不再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了,特效人員只需要一小部分人表演,然後以他們為基礎來製作出人數眾多的群眾就可以搞定一切了。但諾蘭並不認為CG製作出的人群能夠打動觀眾,他執意安排數以萬計的群眾演員走進球場,然後才開始拍攝。該場景一共動用了一萬兩千名群眾演員,當時還是炎熱的夏天,但所有人都需要身著厚厚的冬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蝙蝠俠與貝恩的這場生死肉搏可謂一場大混戰,湯姆·哈迪回憶在拍攝第一遍時,“由於人群過於混亂,我在隨便挑了七個警察揍完後,忽然找不到蝙蝠俠了,而他沒發現我,事實上當時我們只相距20英尺而已,沒辦法,只能重拍。”

2012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上映,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首映現場卻不幸發生了槍擊事件,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警方隨後控制了24歲的嫌疑人詹姆斯·霍姆斯。飾演“蝙蝠俠”的克里斯蒂安·貝爾對槍擊案發表了聲明:“語言不能表達我的恐慌,我不能真正理解受害者和他們親人的悲痛,但我的心和他們在一起。”之後悉,貝爾抵達槍擊案事發地奧羅拉市,慰問槍擊案中受害者的家屬,並探望傷員 。

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在北美拿到4.48億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10.84億美元。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時光網特稿 在《復仇者聯盟4》即將在票房上趕超《阿凡達》之際,還有很多影迷記得,最初讓他們愛上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的,可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由於強大的吸金能力,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08年《鋼鐵俠》打開漫威電影宇宙的大門之前,諾蘭的《蝙蝠俠》其實就已經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

作為當世最受影迷推崇的導演之一,諾蘭沒有將《蝙蝠俠》精細地劃歸入某個窄類型,而是儘可能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讓它無限接近於廣義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可以和任何商業大片比較市場影響力,也有資格和《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等經典電影一起探討何為電影藝術。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諾蘭剛剛30歲出頭,《白夜追凶》《記憶碎片》等片已經讓好萊塢看到了他驚人的才華,但仍缺少一部作品讓他真正走上事業的頂峰。

《蝙蝠俠》系列讓他一戰成名、他前後花費了近10年時間,將《蝙蝠俠》系列打造成“超級英雄電影”,甚至所有商業電影中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諾蘭已經年近50歲,是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大導演。很多影迷將他與庫布裡克、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昆汀等傳奇大導相提並論。而在他的履歷表中,《蝙蝠俠》系列仍是其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近照

《蝙蝠俠:俠影之謎》已誕生14年,《蝙蝠俠:黑暗騎士》誕生11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誕生7年。重新回顧《蝙蝠俠》三部曲的幕後製作過程,其中展現出的電影人的創造力,主創對電影藝術的尊重,甚至偏執,仍令人讚歎不已。

三部曲中,《黑暗騎士》沒有引進到中國內地,其他兩部國內觀眾都有“同步”見證。

在數字攝影機幾乎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時代,諾蘭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他迷戀笨重、昂貴,但效果震撼的IMAX攝影機。《蝙蝠俠》系列中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段落一部比一部多。

他還喜歡實拍,很多震撼的鏡頭看似好像需要藉助電腦特效才能完成,但都是諾蘭實拍。比如《黑暗騎士崛起》中片頭高空劫機鏡頭,也是空中實拍士兵降落在飛機上,後與模型製作的飛機破碎的畫面相結合而完成的,用到的CG鏡頭近乎為零。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作為一個英國人,諾蘭超愛自己的西裝四件套,黑色大衣、黑色西裝外套、西裝馬甲以及淺色襯衫是他在片場的標配。這身裝束讓諾蘭看起來有些“古板”,而這種“古板”也貫穿了他拍攝《蝙蝠俠》系列的整個過程。

現在的諾蘭又在大衣口袋裡裝了一支保溫杯,裡面灌滿了他鐘愛的英式紅茶,看起來愈發像老幹部了。《蝙蝠俠》三部曲見證了諾蘭等電影人的青春歲月,也是影迷們繞不開的經典。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1997年,喬爾·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令“蝙蝠俠”名譽掃地,喬治·克魯尼的緊身衣造型成為影壇一大笑柄。“要是拍電影的人對自己的電影都不認真對待,我們看電影的人又何必拿它當一回事?”提起《蝙蝠俠與羅賓》失敗的例子,諾蘭總結道。

在執導《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諾蘭導演履歷表上的作品只有《白夜追凶》、《記憶碎片》、《追隨》寥寥幾部。讓一位執導大片經驗非常有限的導演扛起使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的重任,風險可想而知。

於是,諾蘭用《蝙蝠俠》過去的影像資料,剪成了一段45分鐘的片花交給華納,當場就得到了總裁阿倫·霍恩的首肯,拿到了執導《蝙蝠俠》續集的任命。

“他不但擁有繼續這個傳奇故事的熱情,還讓我們確信他的故事既有分量又可信。”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二把手傑夫·羅賓諾夫說,他之前還曾試圖邀請諾蘭執導《特洛伊》,但諾蘭卻流露出對《蝙蝠俠》的興趣。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變為最終的“Batman Begins”(《蝙蝠俠:俠影之謎》)。事實證明,諾蘭版《蝙蝠俠》確實讓這個老牌IP脫胎換骨。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啟了一個完全獨立的系列,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經過。該片擺脫了之前作品一味渲染蝙蝠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對其傾注心理上的認同。

諾蘭最終選中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蝙蝠俠,不過這位幸運兒當初一度對出演蝙蝠俠略有些疑慮,畢竟這名字已經是個文化符號。“在電影開機那天,一個雜貨店旁,一個小男孩看見了我,他過來抱住了我並抬臉望著我,對我說‘你是我的英雄’。”當時貝爾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機械師》中的貝爾

克里斯蒂安·貝爾在影片開拍前接受了為期半年的訓練,不但恢復了為出演《機械師》減掉的體重,還增肌20磅。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4年3月開拍,開拍前,諾蘭組織全體劇組人員觀看了誕生於1982年《銀翼殺手》,以此當作樣板。影片9月拍攝完成,在129個工作日裡,劇組到過冰島、芝加哥和倫敦進行實景拍攝,也在英國著名的謝伯頓電影製片廠攝影棚以及由飛機庫改建的、龐大的卡丁頓攝影棚內進行拍攝。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好萊塢大片通常的拍攝方法是,在導演專注於拍攝主要內容時,另一個攝製組將負責拍攝動作鏡頭和輔助鏡頭。但諾蘭不願“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細緻入微的進行拍攝,從而保證了他對影片的構思能夠貫徹始終。

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顯出現實主義風格,諾蘭帶領劇組利用實地拍攝、攝影棚佈景、實景模型和極少量電腦動畫相結合的手段創造出蝙蝠俠的神奇世界。

冰島東南部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劇組選取的第一個外景地,瓦特納尤庫爾冰川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冰島全國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表現影片中喜瑪拉雅山的惡劣環境。由於冰島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莊和修道院。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拍攝過程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同連姆·尼森在冰面上打鬥時曾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第二天,冰面徹底解體。

哥譚是影片故事發生的重要地點,芝加哥不僅被用作哥譚市的藍本,還被用來拍攝許多表現這個虛構城市的外景。

為了建立哥譚市的城市佈局,藝術部門按照漫畫家Eliot R. Brown當年為蝙蝠俠設計的經典哥譚城,製作了一個15×25平方英尺的類似於沙盤的建築物微縮模型,其中建築物的高度大概在3英寸到4英寸之間不等,連市中心、水路、輕軌甚至是貧民窟都一應俱全。拍攝時,劇組為其加入了煙霧和模擬大氣照明的燈光,以試圖模擬拍攝黎明的鏡頭。

在後期的製作中,藝術家們還以這個微縮模型為基礎添加了數字製作的商業區、工業和居民區、機場、高速公路、碼頭等。電影中的芝加哥交易所,就是那座900英尺高的Wayne塔。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韋恩莊園的內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國的Mentmore塔拍攝,這處地產由羅斯徹爾德家族於19世紀50年代修建,座落於倫敦北部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正是在這座莊園之下,年輕的布魯斯·韋恩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有無數的蝙蝠和非常壯觀的瀑布。

成年後的韋恩為了克服童年時的恐懼再次踏入了蝙蝠洞中,蝙蝠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龍捲風。這個鏡頭中一共有25000只CG蝙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有一段壯觀的追車戲:蝙蝠車沿著精心設計的線路像火箭一樣在公路上飛馳,並撞飛追捕的警車。這個追車鏡頭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攝,並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為了拍攝瘋狂的追車場景,城市的數個街區都曾被暫時封閉。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的蝙蝠車融合了蘭博基尼康塔什與軍隊使用的特種裝甲車,還引入了F1賽車的概念。蝙蝠車造價高達150萬英鎊,1加侖汽油只夠跑1英里,實際速度經常達到105英里/小時,連直升機有時都追不上。在芝加哥街道拍攝期間,一名醉漢曾撞見了蝙蝠車,說他看到了外星飛船。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曾說:“我相信,即使最商業的電影也可以通過電影人的努力而拍得很棒,這也是《蝙蝠俠》吸引我的原因。”

《蝙蝠俠:俠影之謎》最終成為第一部令影評人交口稱讚,同時又能獲得票房豐收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在美國收回了2.05億美元票房,還籠絡了不少從不看漫畫改編電影的新影迷,並且令華納兄弟影業終於有了可以與索尼的《蜘蛛俠》和福克斯的《X戰警》相匹敵的銀幕“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蝙蝠俠被小丑搶了發風頭

2008年,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迅速在觀眾中“引爆”,熱度席捲全球。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拿下5.35億美元的票房,在全球拿下10億美元票房,並以9.0的高分登上IMDb評分榜第四名,僅排在《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2》之下。

時至今日,“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成了全球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電影類型之一,《蝙蝠俠:黑暗騎士》卻仍是許多影迷心中的NO.1。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電影中飾演蝙蝠俠管家的邁克爾·凱恩曾經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評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兩位超級英雄:“超人”是美國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俠”則是其他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贊同,並強調:“‘蝙蝠俠’只要一出現,就能讓他周遭變得凌亂無序,令人很難馬上就以明確的道德觀念去分辨是非對錯。我想通過這個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問題,那就是從現實主義出發,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義務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這種法律、道德與正義的糾纏,驅使諾蘭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後再度迴歸這個項目,召集原班人馬拍攝續集。時至今日,早已被影迷“封神”的諾蘭,只為《蝙蝠俠》系列拍攝過續集。

從漫畫書到大銀幕,“蝙蝠俠”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具俠義之心,諾蘭表示:“他沒有時間在那裡悶悶不樂,他更不能自我放縱、隨心所欲地發洩怒氣,他不得不時刻穩固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從第一部影片開始,就努力嘗試著讓他去面對和克服花樣繁多的障礙,包括憤怒與躊躇。所以到了這裡,我們期待著有所變化,這個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角色開始走出父母被殺死的痛苦陰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非常黑暗的角色,與那些陽光型的超級英雄有著天壤之別。”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盜火線》中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拍攝《蝙蝠俠:俠影之謎》時,《銀翼殺手》給了諾蘭不少啟發。而諾蘭曾透露,1995年的《盜火線》對《蝙蝠俠:黑暗騎士》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蝙蝠俠和小丑像極了電影中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開場7分鐘片段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故事是由《蝙蝠俠:俠影之迷》的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和大衛·S·高耶共同構思出來的,然後由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負責執筆潤色劇本。

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攝出來的,對此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期盼了整整15年時間了,即使是現在,他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用IMAX拍攝一部完整的電影。諾蘭用IMAX拍攝了影片中的4組主要動作系列場景,而且還拍了許多靜態的戲劇性時刻。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美術指導納坦·克勞雷曾設計《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蝙蝠車,這次也替首次登場的蝙蝠機車操刀。片中騎乘蝙蝠機車的鏡頭,都是由特技演員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貝爾完成。蝙蝠機車是一臺非常不穩定的機車,戈伊是唯一能在車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員。貝爾堅持要本人親自騎乘蝙蝠機車拍攝,由於劇組擔憂他的安全問題而不允許。

在拍攝影片開頭部分、倫敦巴特西發電站衝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時,火光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他們一致認為有人對這個已經被廢棄的發電站實施了恐怖襲擊。而在芝加哥拍攝時,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當班的時候,都會來到片場,在影片中客串高譚市的警察。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香港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11月6日開始在中環的各個地點取景,11月11日結束。地點包含在香港當時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拍攝蝙蝠俠逮捕劉的現場。

香港官員特別關切此電影拍攝時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汙染和交通堵塞問題,劇組以信件回覆香港市民,保證拍攝時造成的分貝大約只跟公車所發出的噪音一樣。同時環境保護份子批評片商為了營造氣氛與視覺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樓開了整夜的燈,是浪費能源的行為。最後諾蘭只好用電腦合成影像製造蝙蝠俠從大樓一躍而下的鏡頭。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黑暗騎士》中,貝爾無疑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但仍免不了被搶走風頭,因為蝙蝠俠那位宿命中的對手實在表現得太過驚豔。

為了能夠更好地詮釋“小丑”,希斯·萊傑獨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間裡待了一個月的時間,分析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他發現聲音是最難模仿的。另外,萊傑還開始寫日記,記錄的都是他在這一個月體會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覺,以方便他在拍攝的時候備用。萊傑還看了艾倫·摩爾創作的漫畫系列(Batman: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並從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中的亞歷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那裡借鑑了許多個性特徵。

希斯·萊傑的意外逝世,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憑空籠罩了一層悲傷的面紗,而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諾蘭談及“小丑”這個角色時,首先聲明道,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

諾蘭表示:“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最終,希斯·萊傑去世後,仍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時,死忠粉為了讓這部電影登上IMDb評分第一名的寶座,晝夜不停地給這種電影刷10分,給當時的第一名《教父》刷1分,最終真的讓《蝙蝠俠:黑暗騎士》登頂IMDb評分TOP1。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終沒有守住TOP1的位置。而戲劇性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讓位後,《教父》沒能重回TOP1,《肖申克的救贖》趁勢登頂,並穩坐冠軍寶座至今。

《黑暗騎士崛起》:諾蘭宣佈故事至此終結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諾蘭在拍攝完《蝙蝠俠:黑暗騎士》後,沒有馬上投入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製作,而是先去拍攝了《盜夢空間》。這一舉動讓很多影迷捏了一把汗,“諾蘭不會離開《蝙蝠俠》系列了吧?”甚至連“蝙蝠俠”本人克里斯蒂安·貝爾都心裡打鼓,他曾在採訪時透露,自己有三部《蝙蝠俠》電影的合約在身,而諾蘭沒有這種束縛,“如果諾蘭不想繼續拍了,我就被套牢了。”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中文超長製作特輯

諾蘭最初對電影蝙蝠俠第三部的發展確實有所猶豫,由於前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的高評價,諾蘭擔心三部曲可能無法超越二部曲的優異表現,但他最終同意再執導筒。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劇情靈感來源自漫畫《蝙蝠俠:騎士隕落》、《蝙蝠俠: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無人地帶》。作為諾蘭“蝙蝠俠系列”的終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背景設定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八年後:新敵人貝恩的無情虛假革命迫使隱居的布魯斯·韋恩復出成為蝙蝠俠,並從核危機之中拯救哥譚市。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影片於2011年夏天在美國東海岸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開機。那時,克里斯蒂安·貝爾剛剛完成《金陵十三釵》的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有三位新演員來自《盜夢空間》:湯姆·哈迪、瑪麗昂·歌迪亞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同時,安妮·海瑟薇也首次加盟這個系列,飾演經典角色貓女。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華納曾向諾蘭施壓,有意將影片拍攝成3D形式。但是,作為一名公開反對3D的導演,諾蘭這一次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非但沒有拍成3D版,而且也沒有進行後期的轉制。同時,諾蘭還會在影片中保持自己近年來的一貫作風,運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

諾蘭在採訪中提到,希望《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延續《黑暗騎士》的質感和風格”,特別是在“超大的視覺感受”方面。這是放棄3D,選擇IMAX的主要原因。其次,他認為目前的3D格式相對於傳統格式來說顯得比較暗淡,會影響觀看效果。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在影片開場的劫機戲中,很多場景都是在卡丁頓拍攝的。為了獲得真實的光影效果,大部分鏡頭都是在戶外露天拍攝的。Chris Corbould的團隊負責製作原比例尺寸的整套飛機模型以及操作大型吊車和起落架,而一些外部鏡頭則是在蘇格蘭使用真實飛機在空中拍攝的。

繼蝙蝠車和蝙蝠機車之後,蝙蝠俠的飛行器終於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現身。,美術總監內森·克勞利從鷂式噴氣戰鬥機和直升機上獲得了靈感,令其擁有鷂式一樣的垂直起降能力,蝙蝠俠也靠此在片中大顯身手。此外劇本對飛行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大到能夠足以容納下蝙蝠俠的摩托車。飛行器看上去更像是一隻昆蟲,正面窄小,內部有著與摩托車類似的操縱裝置,但是一切都更復雜和機械化,它的前部有垂直起降噴射機,下方還裝有起落架。

作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場景之一,深井監獄是在印度齋蒲爾拍攝的,劇組使用了一臺IMAX攝影機拍攝幼年米蘭達重見光明的畫面。作為印度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齋蒲爾以保存完好的地方特色建築聞名於世;而深井監獄中層層疊疊的樓梯設計也源於印度的特色建築之一,印度牆。

由於CG技術的進步,大場面的拍攝不再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了,特效人員只需要一小部分人表演,然後以他們為基礎來製作出人數眾多的群眾就可以搞定一切了。但諾蘭並不認為CG製作出的人群能夠打動觀眾,他執意安排數以萬計的群眾演員走進球場,然後才開始拍攝。該場景一共動用了一萬兩千名群眾演員,當時還是炎熱的夏天,但所有人都需要身著厚厚的冬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片中蝙蝠俠與貝恩的這場生死肉搏可謂一場大混戰,湯姆·哈迪回憶在拍攝第一遍時,“由於人群過於混亂,我在隨便挑了七個警察揍完後,忽然找不到蝙蝠俠了,而他沒發現我,事實上當時我們只相距20英尺而已,沒辦法,只能重拍。”

2012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上映,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首映現場卻不幸發生了槍擊事件,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警方隨後控制了24歲的嫌疑人詹姆斯·霍姆斯。飾演“蝙蝠俠”的克里斯蒂安·貝爾對槍擊案發表了聲明:“語言不能表達我的恐慌,我不能真正理解受害者和他們親人的悲痛,但我的心和他們在一起。”之後悉,貝爾抵達槍擊案事發地奧羅拉市,慰問槍擊案中受害者的家屬,並探望傷員 。

最終《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在北美拿到4.48億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10.84億美元。

在漫威之前,是它定義了“超英電影”諾蘭花費近10年打造《蝙蝠俠》系列幕後解析

儘管影迷們依依不捨,克里斯托弗·諾蘭明確表示他的《蝙蝠俠》系列至此終結,“對於我們來說,《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意味著這個故事的結束。我在《蝙蝠俠》上花了快十年時間,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現在是這個旅程結束的時候了。離開《蝙蝠俠》系列讓我有些傷感,當然可能我還會與這些劇組成員在其他電影一起合作,但對於《蝙蝠俠》系列,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