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線來做設計>——貝聿銘名言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師,走過了102年歲月

2019年5月16日,華裔美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在紐約曼哈頓逝世。隨之,其人生和職業生涯,畫上句號。

筆者用兩張地圖來回顧和紀念這位擅用幾何與光線的建築設計大師。第一張圖勾勒了先生102年的人生簡史: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貝聿銘人生地圖:點開查看大圖)

貝聿銘,英文名Ieoh Ming Pei,作品署名I. M. Pei,“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是業界對其的評價。

貝氏為江南名城蘇州望族後裔,生於廣州,其時父親貝祖貽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在貝聿銘氏13歲時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有1姐、2弟、2妹妹,妻子盧淑華(音譯,又名盧愛玲,有人考證為陸書華)為中國留美學生,婚後育有三子一女,貝建中、與貝禮中繼承父業,是當代著名建築師。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中學時代,貝聿銘在蘇州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1942年,貝聿銘新婚紀念照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貝先生一家在歐洲

70多年生涯,作品為何只集中這三個國家?

1946年,貝聿銘的畢業作品是為祖國設計的上海藝術博物館,這一融合了東方和西方建築理念、風格及文化元素的作品,一問世就獲得了高度評價,他的老師格羅皮烏斯先生說:

這是我見過的最精緻的畢業作品。

如果從這一年算起,他的建築師生涯達到了73年。1948年,31歲的貝聿銘離開校園,進入更大的實戰舞臺。如果從這一年算起,到他去世,也有71年從業經歷。

到20世紀80年代,貝聿銘憑著肯尼迪圖書館暨博物館、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等代表作,奠定了在業內的地位。尤其是美國國家美術館項目,將他“穩穩地推到了建築界的大師”地位。

香港中銀大廈、盧浮宮改造項目的“玻璃金字塔”的問世,更讓這位華人建築師變得婦孺皆知。

梳理他的主要作品,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作為享譽全球的建築師,貝先生的作品並不那麼“全球化”——從大地理館製作的這張地圖可以看到:多數建築分佈在美國、中國、新加坡,加拿大、卡塔爾、日本、德國、法國,各有一座分佈。

紐約市藝術協會會長肯特·巴威克曾評價:“貝聿銘的建築,彷彿變幻莫測的現代世界中一條奇妙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曾是溝通歐亞大陸,中國和歐洲之間的交通大道。根據貝先生作品的分佈狀況,這裡的絲綢之路溝通的並非中國與歐洲,而是亞洲與美國。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貝聿銘作品地圖:點開查看大圖)

上圖:70多年從業生涯中,貝聿銘幾乎每一件作品都堪稱所在國或城市的地標。他的作品跨越歐、美、亞三大洲,分佈在美、中、日、德、法、卡塔爾等國。


貝先生九成以上的建築,集中在美、中、新三個國家。總的來說,呈現“重美亞,輕歐洲”的分佈格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種級別的大師的作品,應該全球開花才對。這種分佈格局是如何造成的呢?

第一,文化背景影響。

先生出自傳統儒家文化薰陶的家族,少年在廣州、蘇州、上海的居住時光,讓傳統的中式美學影響了他日後的設計思想,在中國、新加坡,以及日本這樣的儒家文明圈,頗有用武之地。他給兒子取名建中、禮中——透露著骨子裡難以割捨的儒家文化情結

離開故土許久,成年後接受的也是美式教育,但他“洋裝雖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他曾說:

我在中國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有種中國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美國是他接受系統建築教育的地方,也是其工作、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他超過60%的作品坐落在這裡,實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個來自大洋彼岸另一種文化背景的移民,要想征服美國建築界,並不容易,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交出了滿意答卷。

雖然是西方國家,但美國是個多元文化融合之地,不像歐洲諸國有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這裡成為現代主義最理想的舞臺。

貝先生在歐洲只有兩件代表作,一個是盧浮宮的改造項目,也就是那個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另一個是柏林的德國曆史博物館的新翼。有沒有發現?這兩個作品,嚴格來說,都不是獨立項目,而是在原有建築基礎上進行的輔助性設計。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盧浮宮博物館:古老與現代的融合

盧浮宮始建於1204年,歷史比中國故宮還要早;德國曆史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為建於1695年的柏林軍械庫。

但是,才華橫溢的貝聿銘就像一位“魔法師”一樣,在歷史底蘊深厚的建築上,植入了全新的地標,雖一度充滿爭議,但最終贏得了業界稱讚。兩件“配角”甚至喧賓奪主地蓋過了原有的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古典主義建築。

不過,除了這兩件作品之外,先生更多的代表作是在歐洲之外——這是為什麼呢?

第二,擅長領域和理念推廣,在歐洲挑戰難度大。

貝聿銘先生專供公共建築和文教機構領域,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石材。歐洲各國曆史底蘊深厚,多數城市的老城保持著中世紀以來的建築風貌——花崗岩主體的傳統建築,堅固耐用,為了保護文化遺產,這些地方給貝聿銘們的發揮空間不大。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俯瞰傳統建築眾多的巴黎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倫敦摩天大廈並不密集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馬德里城市景觀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夕陽中的柏林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俯瞰羅馬城

歐洲新城區街區則多追求生態田園理念,對於玻璃幕牆、摩天大廈並不感冒。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也只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擴展。

且不說歐洲,即使在波士頓這樣的美國城市,貝聿銘也曾遭遇過“抵制”,這是美國東部“最保守”的城市——這裡在美國屬於歷史相對悠久,有許多殖民時期的古典建築。當地人將老建築集中地考帕列廣場視為“新英格蘭的雅典衛城”。

包括摩天大樓在內的新式建築,在這裡不受歡迎。貝聿銘設計的漢考克大廈達到了60層,1968年8月剛一開建,當地建築師便在媒體上撰文“討伐”:

“我們無法想象,這片優雅古老的土地上,會建造出比它(漢考克大廈)更笨重、違和的建築。”

在擁有歐洲遺風的波士頓猶如此,何況在古希臘、古羅馬建築美學深刻影響的歐洲諸國。貝先生所擅長的中式美學思想,在華語地區可以被接納,在歐洲難以被廣泛接受。建築師是藝術家,也是經濟學家——誰也不願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亞洲各地,雖然也有古老的文明影響,但那裡曾長期經歷戰火洗禮,舊時的建築難以容納新時代城市的人口壓力——現代主義建築在這裡也頗有發揮餘地,貝聿銘在新加坡的作品,均為摩天大廈。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香港中銀大廈及周邊建築

所以,貝先生在亞洲的作品,既有時尚的摩天大廈,也有充滿中國傳統美學的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

需要聲明的是:貝先生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但並不排斥傳統風格,他甚至曾經反駁恩師:

氣候怎麼處理?歷史怎麼辦?傳統怎麼辦?

他在亞洲地區的作品,非常注重與當地氣候等地理環境的結合。

他的作品,總體來說,擅用幾何圖形和光線,但又很少雷同,每件作品往往既能標新立異,又能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

日本甲秀美術館坐落於叢林,頗有《桃花源記》中的哲學意境,臺北路思義教堂打破過去教堂的條框,又與周邊熱帶紅壤自然環境相協調,老中有新,新奇中致敬傳統,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形式、材質完全是現代主義作品,但用色和格局又植入了江南園林的美學,極其絕妙。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蘇州博物館正門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蘇州博物館牆壁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臺中路思義教堂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香山飯店前的“曲水流觴”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日本美秀美術館廊洞設計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美秀美術館廊洞外觀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駐美大使館|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位於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重亞太,輕歐美”格局,絲毫不影響大師的地位

“重亞太,輕歐美”的格局,並不影響貝聿銘建築大師的地位。儘管在歐洲作品不多,但絲毫不影響歐洲人對他的認可和褒獎。

如,貝聿銘他是法蘭西藝術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院士,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 法國密特朗總統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法國國家藝術勳章 、法國政府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勳位 。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1984年,貝聿銘夫婦在法國出席被授予法蘭西藝術學院外籍院士活動

優秀大師,精而不多,精而不廣。各行各業譽滿全球的大師,未必一定要追求所謂的廣度,貝聿銘就是這樣,他70多年的建築師生涯,幾乎兩年一件作品,這個數量並不算高產,對於一位聲譽這麼大的設計師來說,他並沒有“濫用”自己的話語權和名譽,把自己的專長和理念,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七八個國家,一樣可以成為行業巨擘。

他內心一定深知母國那句樸素而偉大的哲理:有所為,有所不為。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20世紀80年代,貝聿銘在蘇州園林


附貝聿銘主要作品目錄:

中國臺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6-1963)

美國博爾德國家大氣中心(1961-1967)

加拿大蒙特利爾聖瑪麗城廣場(1962)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設計(1967,外聘顧問)

美國波士頓基督科學教會中心(1968-1974)

美國雪城艾弗森藝術館(1968)

美國哥倫布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1969)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70,後曾翻修、擴建)

美國波士頓海港大樓(1971)

美國達拉斯市政廳(1972)

美國伊薩卡康奈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1973)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74-1978)

新加坡華僑銀行大廈(1976)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學生活動中心(1976)

美國波士頓漢考克大廈(1977)

美國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1978-1982)

美國紐約賈維茨會展中心(1979-1986)

新加坡萊佛士國際中心(1980-1986)

美國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暨博物館(1979)

美國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廈(1981)

中國北京香山飯店(1982)

中國香港中銀大廈(1982-1990)

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威斯納館(1985)

新加坡史丹福瑞士酒店(1986)

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1989)

德國柏林德國曆史博物館新翼(1990)

新加坡新門廣場(1990)

美國紐約四季酒店(1993)

中國北京中國銀行總行(1995)

日本甲賀市美秀美術館(1996-1997)

美國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1998)

中國新竹市環境保護局(2000)

中國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2001)

中國蘇州博物館(2002)

美國華盛頓中國駐美大使館(2004)

中國澳門科學館(2006)

卡塔爾多哈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6-2008)

中國汶川青少年活動中心(2009-2010)


從業70年貝聿銘為何偏愛這三個國家?“重亞美、輕歐洲”為哪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