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劇焦一線

聚焦影視內容,深度解析行業

作者:烏蘇

7月1日,由鄭爽、馬天宇主演的《流淌的美好時光》開播。當晚在《少年派》大結局之後,《美好時光》無縫接檔,拿到了CSM55城1.3%的高收視。

儘管收視表現不差,但接檔《少年派》反而更凸顯出兩位主演的演技短板。兩人像是複製粘貼的臺詞功底更是被嘲上了微博熱搜,說話含渾不清,相當“趕客”。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美好時光》首播當天,鄭爽也公開發文,自黑的同時表示:接受批評並表達感謝,依然是“鄭爽式”的真性情。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然而,“鄭爽式”的真性情一直伴隨著劇烈的爭議,再加上《美好時光》的劇情節奏慢、衝突弱、體量大並不符合當下市場的觀劇習慣,也難以帶動口碑發酵。

不僅如此,改編自郭敬明小說《悲傷逆流成河》的《美好時光》,劇情經過較大改動之後雖一改“悲傷”的底色,但“狗血”仍在,嚴重與現實脫軌的劇情更是難戳人心,代入觀眾。

1

主演臺詞“勸退”

配音更需要專業素養

“馬天宇和鄭爽都含著熱茄子說臺詞麼?”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美好時光》播出後,馬天宇和鄭爽兩位主演的臺詞功底成了最大的爭議點,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和之前鄭爽主演的《青春鬥》一樣,鄭爽在《美好時光》中以原聲配音。儘管粉絲將此看作鄭爽敢於嘗試的表現,但鄭爽配音保留著鮮明的個人特色,說話含渾不清且語速過快,對觀眾並不友好。而對接受過科班訓練的鄭爽來說,也難談“專業”二字。

更糟糕的是,馬天宇在《美好時光》中也和鄭爽一樣,開啟了“說不清楚”模式。原聲配音確實需要勇氣,但更需要專業。具備足夠素養配音的演員能夠抹掉自身的聲音特色,並根據角色的性格調整自己的聲音狀態,素質過硬的配音演員甚至能夠成為一部劇的加分項。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從這一點來看,馬天宇和鄭爽在配音方面還需要更多磨練和積累。當然,有很多演員都堅持用原聲,但不是所有的演員都適合為自己的角色配音。就整部劇的觀賞性來看,是否由自己配音更應取決於專業素養而非勇氣。

實際上,儘管鄭爽在《美好時光》中依然保留了撅嘴、瞪眼、咬嘴脣的小動作,馬天宇的演技也只是差強人意,但從《美好時光》改編後的劇情來看,劇中的主演設定與馬天宇和鄭爽並非沒有契合之處。

在《美好時光》播出前不久,鄭爽曾發文談到“易遙是我自己有點低落的時候,演的戲”,她自己的處境也與孤僻、不愛與人交談的易遙有幾分相似。而馬天宇飾演的齊銘也不再是原著中的高冷校草,變得溫暖治癒,與馬天宇的個人形象更為貼合。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兩人演技雖不驚豔,但在一定的人物契合度之上,表演並沒有太糟糕。然而,採用原聲出場的兩人配音實力欠佳,作為主演又覆蓋了劇中的大面積劇情,臺詞“勸退”成了《美好時光》的硬傷。

2

以“慢”為基調

細碎且冗長

《美好時光》是一部“慢”劇,這點從開篇的一組長達三十秒的鏡頭就可看出:鄭爽買菜、與鄰居大爺擦肩而過、走過弄堂、上樓、開門,細節呈現瑣碎到極致。

劇情展開之後,弄堂裡的家長裡短也穿插其中,奠定了“慢生活”的基調。《美好時光》似乎是想娓娓而談,將劇中幾位主演的生活一點一點剖開。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這種敘事方式與郭敬明擅長的寫作風格一脈相承,人物對白大多細碎且冗長。但與小說不同,此種敘事放在電視劇的鏡頭語言體系之下,總顯得衝突少且弱,很難抓人眼球。尤其是在習慣了快節奏敘事的市場環境之下,《美好時光》的“慢”也顯得更不討喜。

更加“趕客”的是,既然《美好時光》的基調是“慢”,就不太適合隱藏出場人物的相關背景,而更適合正向敘事,以免觀眾在相對長的一段時間內搞不清楚人物之間的關係,從而對一些情節發展陷入不知所謂的狀態。

例如,劇中反派唐小米的出現,直到第二集結束也沒有介紹她與齊銘的關係,只借唐小米之口說出她為了一個人而選擇回國。但從齊銘的表現來看,似乎根本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兩人關係不清不楚,唐小米對易遙的恨也不知從何而來。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顧森西的出場同樣如此,突然出現在易遙面前,被推入水中反而大笑。原著粉或許知道顧森西的發展線,但路人卻很難get這段劇情。

整體來看,《美好時光》節奏慢、衝突弱、人物關係介紹滯後,在情節發展和演員演技上,目前都還沒有表現出太強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好時光》共計52集的體量,也讓更多追劇群體望而卻步。

尤其是在當下的市場之上,一方面市場以集數定價,大體量多意味著注水嚴重,觀眾對長劇的初始好感越來越弱;另一方面,新劇層出不窮,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長劇需要耗費他們更多的時間成本,沒有過硬內容支撐的長劇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

3

失了“悲傷”的底色

也沒有抓住“美好的時光”

與原著《悲傷逆流成河》相比,《美好時光》的改動很大。

在原著中,易遙遭受校園暴力,為自證清白自殺;齊銘悔恨自己誤會了易遙,開煤氣自殺;顧森湘被人凌辱自殺……且不說原著過度悲傷陰沉,光是幾位主演自殺的結局恐怕就很難過審。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況且,青春疼痛文學的時代已經過去,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少女們,對狗血劇情已經不再感冒。而新成長起來的一代,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疼痛”情節也很難撬動新的市場。

改編之後,《美好時光》成了偶像劇與勵志劇的結合體。開拍之前,製作方就曾公開表示:劇版將大幅修改自殺、墮胎、早孕等負面情節,保證情感基調也不會過於悲傷。

從劇情簡介來看,易遙與齊銘感情線更暖、更甜。進入職場之後,四位主演各自追逐夢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在劇中都沒有走向死亡。然而,儘管拿掉了悲傷的底色,狗血還在。開篇兩集,易遙就意外懷孕、籌錢墮胎,齊銘、易遙兩家媽媽當街打架等情節已經展開。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狗血”之下,註定劇情懸浮,難以保真。

齊銘變暖之後,每天早上上學要與弄堂的鄰居們細細問好。他與母親之間的互動更是暖到“過分”,對於一個大學生,母親甚至囑咐他要“慢慢的走”,按此情節設定,齊銘沒有成長為一個巨嬰,已是奇蹟。

更大的改動在於,《美好時光》的環境設定從高中轉變到大學,但高中生活的痕跡並沒有被抹去,於是出現了大學生每天回家,教室還是同桌式的排位,宿舍需要申請的失實情節。

改名後的《悲傷逆流成河》,沒能成為“流淌的美好時光”


若不細究,細微之處可以忽略,但大學相比於高中來說,是一個相對更加開放的環境,包容度也更高,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緊密,很難形成全校性、長期性針對個人的校園暴力。

環境變化本就使劇情顯得懸浮,《美好時光》的服化道也沒有特別注重細節處理。例如,生活困窘的易遙住的房子並不小,拿的還是蘋果手機;易遙出門租房,被中介介紹的甚至是什麼都沒有的毛坯房;鄰里環境也不像現實中的弄堂……走向溫情路線的《美好時光》並沒有呈現出真實的校園、弄堂生活,觀眾也很難被代入其中,更別說感到美好。

或許在前幾年播出,《美好時光》能濺起更大的水花,但在當下,整個消費市場都更傾向於現實題材,無論校園劇、都市劇還是職場劇,真實都是戳中人心的關鍵。而《美好時光》在改名之後,劇集內容也變得“四不像”,既不是“悲傷逆流成河”,也不是“流淌的美好時光”。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