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概況

包頭 內蒙古 黃河 文物 陶器 文化 旭東讀史 2019-05-13

東河區,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屬於中心城區的舊城區,因東河流經區內而得名;位於包頭市東南部,大青山南麓、黃河北岸的土默川西隅。地理座標為東經110度,北緯40度35分;東河區西接九原區,北鄰石柺區,屬溫帶大陸氣候。全區總面積470平方公里,下轄2個鎮、12個街道辦事處直管社區,人口51.6萬(2012年)[1]

清代嘉慶十四年,薩拉齊廳在此設鎮。1923年平綏鐵路延至包頭通車,遂立包頭設治局。1926年晉升為縣。1932年成立包頭市政籌備處,與縣政府並存。1946年恢復縣、市並存分治體制。1950年包頭市與包頭縣相繼成立,包頭市設一、二、三區。1956年,一區、二區和回民自治區合併為東河區。

東河區發展中旅遊產業形成了八大旅遊資源即黃河水域文化資源以南海湖為代表;古文化旅遊資源以阿善溝遺址為代表,出土文物以石器、陶器、骨器為主。著名景點有:南海溼地景區、東壩溼地生態園等。

位置境域

東河區位於包頭市東南部, 大青山南麓、黃河北岸的土默川西隅。地理座標--東經110度,北緯40度35分。東河區總面積423平方公里。

氣候

東河區年平均降雨310毫米,年蒸發量2342毫米。東河區地處中溫帶,年平均氣溫6.4℃,夏季氣候涼爽宜人。

水文

黃河自東河區南沿,經南黃草窪、王大漢營於、南海子、東興村,流入土默特右旗境。流程26公里。河面幹均寬度300米左右。水深5~7米,河道比降萬分之一,平均流速1.4米/

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概況

東河區

秒,平均流量83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62億立方米,歷年最大流量5820立方米/秒(1981年),最小流量111立方米/秒(1942年)。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下旬封凍,段面平均冰厚0.6~1.2米。次年3月下旬開河。開河時常有流凌堵塞河道。6~9月為汛期,其中8至9月水位最高,最大流速3.13米/秒。

東河,原名博託河。為季節性河流,平時乾涸無水,雨季山洪下洩,流量620立方米/秒。西河,季節性河流,上游由東、西溝匯合而成,兩溝之水匯於石橋納主河道,繞舊城西北角,南下環械路西側,爾後穿市區,過鐵路,順二道沙河流入黃河。流程17.18公里,上游寬18米,下99寬35米。平均坡降2~6‰,流量50~60立方米/秒。

東河區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礦產資源有煤、鐵、雲母、石棉、石英等。東河區有煤,儲量2000萬噸,產地楊圪塄;鐵,儲量2000萬噸,產地北山壕賴溝;雲母、石棉、石英等,儲量豐富,產地楊圪塄。

北樑、西郊部分土地尚待利用。

東河區發展中旅遊產業形成了八大旅遊資源即黃河水域文化資源以

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概況

東河區

南海湖為代表;古文化旅遊資源以阿善溝遺址為代表,它位於東河區東部15公里處,出土文物以石器、陶器、骨器為主。

旅蒙商(晉商)文化資源以喬貴發舊址、喬家金街為代表;多元宗教文化資源以妙法寺、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為代表,特別是妙法寺最具特色,在內蒙古地區漢傳佛教寺院中規模最大,年接待人數可達到300萬人次;紅色旅遊資源以王若飛紀念館、包頭市委舊址、福徵寺為代表,現在都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包頭南海溼地景區-佔地面積20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580公頃,溼生草地面積1000餘公頃,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和自治區級溼地自然保護區。

包頭市東壩溼地生態園-位於沙爾沁鎮東壩村北,是城區東部重要的溼地生態系統,集旅遊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屬於黃河沿岸溼地區域。

阿善遺址-位於阿善溝門東。1979年由包頭市文物管理所發現,1981年正式發掘,連同擴方共揭露面積1170平方米。發掘出房基24座,窯穴220個,墓葬3座,出土遺物計約1600多件,還有大量動物骨骼、石料、木炭等出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