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水中,有十二連橋——雄安新區特色小城鎮是這樣的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澱”,民間視角看遍雄安新區白洋澱世情民風

村在水中,有十二連橋——雄安新區特色小城鎮是這樣的

趙北口村南溢流堰

文:李紅澤 源自趙北口記憶

自從趙北口被列為特色小鎮的消息發佈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我們趙北口的父老鄉親們,更是每天都在暢想著未來家鄉的樣子。十二連橋是否能恢復?康乾行宮是否能重建?南閣、北閣是否能重現於世人面前?……

前者,與幾個從事規劃設計的專業人員進行了交流,彼此交流了一些關於趙北口小鎮規劃的想法。靜下心來思考之後,總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引起規劃設計者的重視,也期待與各位網友做以探討。

一、理水是關鍵

趙北口特色小鎮建設理水是關鍵,也應該作為整個規劃設計的切入點。趙北口目前屬於臨澱村,或者叫堤上村,在村落西、南兩面都毗鄰白洋澱。然而,需要參考的是,趙北口在歷史上其實也是環澱村,它的四面八方都曾被澱水包圍著。趙北口東側是方圓十餘里的低窪地帶,原來被稱作老灘。這裡在明清時期曾經是浩瀚的澱泊,民國以後逐漸淤淺,但目前仍存在零星的水域及河道,有些水域的面積還具有一定的規模。

在趙北口村南側,現有一座溢流堰,長約550米,是由南進出趙北口的主要通道。溢流堰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白洋澱水位,把澱水截斷於趙北口西側。當白洋澱水位超出警戒範圍時,會自動向趙北口東側的低窪地帶溢流,以降低整個白洋澱的水勢。這條溢流堰在歷史上對保護白洋澱確實發揮過作用,尤其是1996年,白洋澱水位高出溢流堰1米左右,洪水如瀑布般向趙北口東側傾瀉,方圓十幾裡的老灘頓成一片汪洋。

村在水中,有十二連橋——雄安新區特色小城鎮是這樣的

谷歌地圖裡的趙北口地形

我們再來看一下趙北口周邊的規劃情況,在趙北口東側不遠處就是已經明確的京雄鐵路。而且,大廣高速和即將要建設雄鄚快速路也將在趙北口東側過境。那麼,趙北口東側的這片低窪地帶便不再適宜作為洩洪區使用。因此,這條溢流堰也就失去了價值,應該將其斷開,並選址在雄縣張青口一帶重建溢流堰,把遼闊的文安窪作為洩洪區域。

斷開溢流堰以後,趙北口東西兩側自然會被澱水所包圍,這對於趙北口小鎮規劃而言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大好事。遼闊的水域不僅可以自成景觀,也可以作為其他景觀的載體。歷朝歷代的園林建設,往往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引水為湖,而趙北口在這方面卻有著如此便利的條件。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拆除趙北口村南的溢流堰,恢復趙北口“溪村是處碧波環”的歷史原貌。

二、恢復部分傳統景觀

趙北口特色小鎮建設,營造觀賞景觀是必不可少的。相對營造一批全新的景觀而言,反不及恢復傳統景觀要容易的多,且意義大的多。

明清時期,趙北口周邊名勝景觀密集,其中有“任邱六景”之中的“棗林晚渡”(在趙北口村南)、“十里荷香”(環趙北口村)、“長堤煙柳”(貫穿趙北口南北)等;還有“雄州八景”之中的“蓮浦晴遊”(在趙北口西北)、“柳溪垂釣”(在趙北口村北)、“易水秋聲”(在趙北口村北易昜橋下)等。這些傳統景觀不僅在雄安地區深入人心,而且對於整個白洋澱歷史文化來講,也是意義非凡。

拆除趙北口村南的溢流堰,讓澱水重新從西、南、東三面包圍趙北口全村,也就為恢復這些傳統景觀帶來了極大可能。而且,趙北口的這些傳統景觀皆為自然景觀,無需過多的建設投入。如“十里荷香”即為環村皆荷花;“長堤煙柳”即為沿堤密植柳樹;“蓮浦晴遊” 即為營造一片泛舟賞蓮的水域。因此,恢復這些傳統景觀的相對成本會很低,但收穫的效果卻是極大的。

趙北口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它的知名度不僅僅限於雄安地區,它曾經是享譽全國的風景名勝地和文化聖地。明清兩代,全國各地仕宦文人曾為趙北口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和文章,被刊刻成書記錄下來的就不下3000餘首。因此,恢復趙北口傳統景觀不僅是搶救消逝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對於發展當地旅遊產業大有裨益。

三、十二連橋的重要性

之所以強調理水和恢復傳統景觀,其重點還是強調重建十二連橋的重要性。

幾乎大多數白洋澱歷史文化學者都會認為,沒有十二連橋的趙北口,不能稱之為趙北口。在整個白洋澱地區,甚至整個冀中地區,十二連橋作為趙北口的標誌稱謂幾乎家喻戶曉。“十二連橋趙北口,天下大廟數鄚州”這句民間諺語,更是在明代中期已經出現,至今仍在廣泛流傳。而且,十二連橋在中國北方非常具有稀缺性,也極具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明清時期,趙北口十二連橋曾經與西湖六橋、揚州二十四橋等一併著稱於世。

十二連橋文化內涵極為深厚。它在元代時已有記載,明代時已明確為十二座,統稱為“易昜橋”。據明代《任邱縣誌》記載:“易昜橋,在趙北口,橋十有二座,座每三五空,一則洩西南諸水,一則引西北之易流。”

明代著名書法家嚴嵩曾在十二連橋南北兩端題寫匾額,北側為“燕南趙北、畿輔重地”,南側為“寶土沃在、地界瀛洲”。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曾為廣惠橋題寫匾額“燕南趙北”。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為“趙北口村南第一橋”題字“麗景如蘇”,該橋因此定名為景蘇橋。清光緒時,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連橋以北牌坊上題字“碧漢層虹”。

十二連橋史上還有許多重要的碑刻,如御碑亭(又稱皇亭橋)內立有康熙皇帝御製的《鄚州水澱記》碑。據史書記載,廣惠橋邊還有一座《御舟過廣惠橋詩》碑,碑文為乾隆皇帝撰寫,書法家樑詩正奉旨楷書。除此之外,連橋北側的易昜橋邊還曾立有“惠我無疆”碑(相傳為岳飛書寫)、“燕南趙北”碑(宋代)、“雄縣南界”碑(清代);連橋南側的太平橋邊還立有“順水通津”碑(清代)、紀念李鴻章功德的“去思碑”(清代)等等。

十二連橋留下過大量名人詩詞。不僅有康熙、乾隆等帝王,也有姚鼐、劉鶚、王士禎、袁枚、查慎行、紀曉嵐等文學名人;既有劉基、嚴嵩等明代將相,也有李紱、阮元、方觀承、周元理、袁守侗等清代封疆大吏;既有邊連寶、檀振遠、劉炳、王應鯨等當地學者,也有張幼學、汪學金、錢大昕、蔣熊昌等江南名士……詩詞數量不下千首。

另外,關於十二連橋還有很多傳世的繪畫作品,如高晉的《南巡盛典圖》、徐揚的《南巡紀道圖》、周元理的《南巡經由直隸地方圖說》、丁觀鵬等人的《行圍圖》、錢維城的《恩周兩澱圖》、戴熙的《柳橋翠煙圖》等等。以上皆為清代名家所繪製。

綜上所述,十二連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資源寶庫,代表著白洋澱歷史文化的最高峰。民國時期,儘管國內政局混亂,軍閥鬥爭,十二連橋仍然保持每隔兩年大修一次。1935年,由宋哲元領導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對十二連橋進行過詳細的勘察,並且拍照、記錄文字存檔。日軍侵華期間,偽河北省政府仍然對十二連橋進行了連續8次修繕,因此解放以後得以完整的保留。上世紀六十年代,出於根治海河水患的需要,拆除了十二連橋的南六橋,建設了現在的溢流堰水利工程。再後來,由於政府疏於管理,加之村民隨意丟棄垃圾的原因,十二連橋的其他橋樑逐漸被淤平,實為千古遺憾。

村在水中,有十二連橋——雄安新區特色小城鎮是這樣的

趙北口村西側水澱

趙北口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應抓住趙北口歷史文化的主流,而趙北口的歷史文化大半體現在十二連橋上。如能恢復重建十二連橋,不僅可以為雄安添彩,也是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原題:關於趙北口特色小鎮規劃的幾點建議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雄安新區上將:巨資建莊園從沒住過,貪腐號稱刮地三尺卻不傷鄉鄰

雄安新區紀事:安新任丘爭白洋澱水,驚動總理!

雄安新區白洋澱的上將府,豪奢與破敗,你想象不到!

雄安新區白洋澱:除三害

雄安新區雄州紀事: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

雄安新區白洋澱竟然是黃河故道:“北播九河”到“逆河入海”之間

雄安新區雄縣的所有村子!徵遷建設即將開始,十年後你還記得嗎?

雄安新區白洋澱:大水衝到白洋澱,衝倒了房屋,衝來了愛恨情仇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澱”,民間視角看遍雄安新區白洋澱世情民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