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這樣為白洋澱補水!

4月15日,濮陽縣渠村鄉黃河岸邊,結束“冬忙”的引黃入冀補澱渠首閘陷入“沉睡”;千里之外,作為河北雄安新區的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澱引黃泵站“喝飽”了黃河水,沐浴在草長鶯飛的春光中。

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這樣為白洋澱補水!

黃河水北上過程中,要在沉沙池卸下泥沙“包袱”。呂月賽 攝

從濮陽出發,黃河水通過引黃入冀補澱工程與雄安新區結緣:浩蕩的水流走過482公里,潤澤河南的濮陽與河北的邯鄲、邢臺、衡水、滄州、保定等6座城市的465萬畝土地,最終匯入雄安新區腹地的白洋澱。

自去年11月29日至今年3月16日,引黃入冀補澱工程2018~2019年度調水工作圓滿完成,這也是該工程首次正式向雄安新區輸水:渠首閘共引黃河水約3.5億立方米,其中,向河北沿線提供生產、生態補水約2.7億立方米,向白洋澱提供生態補水約8000萬立方米。

據水利部消息,近期白洋澱水位及水域面積創下歷年新高。這也意味著,在降水量稀少的冬季,通過引黃入冀補澱工程趕來“增援”的黃河水,成為保證雄安新區“水城共融”、白洋澱“生態回暖”的重要水源。

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這樣為白洋澱補水!

白洋澱風光。賀有順攝

在濮陽縣渠村鄉,引黃入冀補澱渠首閘正前方的引渠透著清澈的綠,靜流沉澱讓它與岸邊楊樹新發的綠葉相得益彰。渠首引黃閘開閘時的場景很壯觀,附近的大芟河村村民宋文徵回憶說,“黃河水嘩嘩叫,一下子就衝了過去。”

宋文徵的家離此只有幾百米遠,他目睹了調水工作的不易。去年12月初,由於黃河主河槽擺動、引水口及引渠淤塞等原因,引黃流量遠不能滿足河北用水需求。刺骨寒風中,施工人員操作數十臺吸泥船、挖掘機等清淤設備連續奮戰十餘晝夜,打贏了這場“疏浚攻堅戰”。

黃河水北上不久,就會遇到另一處“關卡”——沉沙池。站在沉沙池入口,兩個總佔地面積2600餘畝的巨型條渠一眼望不到邊。“調水時,奔湧的黃河水在這裡放慢‘腳步’,卸下泥沙‘包袱’;調水後,每年交替使用、定期清理的運行機制,讓兩個條渠總能以最佳狀態完成清水送雄安的任務。”對於沉沙池的工作原理,濮陽市引黃工程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這樣為白洋澱補水!

白洋澱風光。賈東亮攝

“42+750至44+050情況如何?”“一會兒在35號附近碰面……”沿輸水乾渠送黃河水出省,數字“暗號”成為濮陽市引黃工程管理處、河北省引黃入冀補澱工程管理局河南建設部等單位工作人員的通用語。這不僅是諳熟於心的樁號,更代表了他們無數次巡查渠段的辛勞。

與南水北調工程不同,引黃入冀補澱工程的渠道是完全開放的。工作人員把保證水質達標、安全輸水作為使命,在按時測報彙總引黃水量、科學調度水量的同時,嚴防沿線擅自取水、打撈沿線垃圾、及時處置突發事件等任務也一個都不少。

“引黃入冀補澱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為白洋澱生態補水提供穩定的補給,是一道常態化的保障線。”河北省引黃入冀補澱工程管理局河南建設部主任張文虎介紹,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在每年冬季利用約4個月的時間輸水,既緩解了沿線農業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採狀況,更為白洋澱乃至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這個萬物復甦的熱鬧春天,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卻歸於平靜,安詳地等待下一個調水期的到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