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 愛因斯坦


"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 愛因斯坦


哪有什麼天才,只有無與倫比的勤奮


一、音樂界

西方音樂史上,人們常會提起這樣一句話: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天才,那麼莫扎特一定名列其中。崇拜者們說,整個18世紀,只有莫扎特配得上Amadeus這個名字(Amadeus是莫扎特中間的名字,拉丁文原意是上帝鍾愛的人)。

莫扎特出了名的出口成章隨心所欲。但一輩子作品數量大到什麼地步?理查·施特勞斯他爸爸的口頭禪是:“莫扎特活到36歲為止所創作的作品,即使在今天請最好的抄寫員來抄,也難以在同樣的時間裡把這些作品抄完。”

6歲,5首作品;8歲,13首,包括兩首交響曲(!!);10歲,12首;13歲,20首;20歲,31首。

如果說早年許多曲子是他爸爸逼著他寫的,那1782年他獨立了,26歲,寫了37首曲子;27歲,31首。


門德爾鬆平時當老師、指揮和彈鋼琴,趁著假期寫曲子,也寫成了浩浩洋洋的作品。最好玩的細節,他因為跟伯遼茲處得不太愉快,跟自己姐姐吐槽。

“我無法用語言表達見到他時我是多麼沮喪。我一連兩天都未能工作。”

一個天才作曲家兩天沒有工作,就算是“無法言表的沮喪”了。他平時的工作量,想象一下。


巴赫的工作要求之一是:每週要創作出25-30分鐘的新音樂。

如果您想說“每週半小時新音樂嘛,也就是流行音樂八首歌的長度”,那麼:

——巴赫所處的時代沒複印機。

——總譜和其他樂譜加起來數額巨大。得靠手抄。

——巴赫的曲子比流行樂複雜多了,經常是十幾條不同音樂線,兼顧所有樂器。

——巴赫經常得親自演奏管風琴。一個星期裡,他得寫30分鐘新樂曲,還得熟練演出。

而眾所周知,巴赫如此日復一日寫出的作品不是商業口水歌,而是人類史上最卓越的樂曲之一。其中還包括《平均律鍵盤曲集》這種百科全書級作品。這是質。

而數量上,BWV成品上千,愛好者都知道的。

作為史上音樂家起碼前三(說第一併沒啥問題,雖然莫扎特和貝多芬愛好者會有不同看好),他自己的結論是:“我努力工作。”以及:“誰像我這麼努力工作,都能有我的成果吧。”

二、科學界


高斯是全世界公認的天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開闢了許多新的數學領域,從最抽象的代數數論到內蘊幾何學,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數學王子”。

高斯的一生都在源源不斷地出成果,總共發表了323篇著作,提出了400多項科學創見,以他名字命名的成果達110個,領域涵蓋數論、代數、統計、分析、微分幾何、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力學、靜電學、天文學、矩陣理論、光學等。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

歐拉一生中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其中分析、代數、數論佔40%,幾何佔18%,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歐拉曾說他的遺稿大概夠彼得堡科學院用20年。但實際上在他去世後的第80年,彼得堡科學院院報還在發表他的論著。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 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但霍金不會因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棄了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

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三、體育界

邁克爾·喬丹1986年跟芝加哥公牛和Nike簽訂過個條款,叫“熱愛比賽條款”。

按照商業方的要求,是希望他賽季打打球,平時儘量少動彈,以免受傷;但喬丹籤這個條款,犧牲掉一點商業利益,以便在夏休期時也能打球訓練。

1995年夏天拍《空中大灌籃》時,他專門跟華納打招呼:“我不能八個星期不打球。”

結果華納兄弟電影公司造了個停車場大小的體育館,包括籃球場和力量房。如是,喬丹拍電影間隙,中午練力量,晚上練籃球。

1995年夏天,17歲的洛馬里昂高中生科比·布萊恩特每天早上五點去訓練館,晚上七點走人。

五年後的夏天,他得到第一個NBA總冠軍戒指,為了慶祝自己奪冠,他那年暑假,每天用新投籃姿勢投進2000個跳投。

在地球上幾十億人裡,找到198公分、能跑能跳能對抗的傢伙,不那麼容易。

但他們這路人,都有改天換地,完全改變自己一切技巧與習慣的狠勁。

四、企業界

1971年,16歲的中學生比爾蓋茨就和同學一起,為ISI公司編寫薪水管理軟件,他們得到的報酬僅僅是:免費試用公司的電腦。在7個月的時間裡,蓋茨在ISI公司主機房裡待了1575個小時——平均每週7天,每天8小時。

再後來,蓋茨在華盛頓大學物理實驗室找到一臺可以免費試用的電腦——然而只有凌晨3點到6點電腦出於空閒狀態。蓋茨後來回憶說,為此,他總是半夜起床,偷偷溜出家門,步行去離家不遠的大學校園,一坐就到天明。

多年以後,蓋茨的母親回憶當年的情形,還納悶當時為什麼蓋茨早上起床總是那麼困難。而蓋茨成名後,對華盛頓大學的捐贈也特別慷慨,這都源於當年學校“給了”這個中學生那麼多上機時間。

70年代初的那幾年,是蓋茨的“漢堡之旅”。實際上,他大學二年級從哈佛輟學時,已經不間斷練習編程超過七年了。他後來回憶:在當時,有像他這樣經歷的20歲青年,全世界不會超過50個人。

五、文學界

孫莘老去問當時文壇大魁首歐陽修,如何寫字寫得好。歐陽修說沒啥呀,就是多讀書多寫,自然就好了——“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

梅堯臣是每天起碼一首詩,無論寒暑,風雨無阻,所以名滿天下。

蘇軾自己當然是天才,《容齋隨筆》作者洪邁當時在負責給天子寫詔書,曾經問伺候過蘇軾的老僕人,蘇學士寫東西有沒有我快?老僕人說快倒不一定比您快,就是蘇軾從來不用查典籍。洪邁自感羞慚,無地自容。

問題是蘇軾也不是光靠天才。僅《漢書》,他就邊讀邊手抄了三遍。

歐陽修勸人多讀書多寫時,還有句追加吐槽: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世人寫得少,又懶得讀書,每寫一篇出來,就想比別人好,這種抄捷徑想法,是沒前途的!

以歐陽修、梅堯臣和蘇軾這種大天才,都知道得下笨功夫,沒捷徑可走。

金庸在沒有互聯網——所以他筆下的歷史背景之類,都得自己翻書去查——的情況下,十七年裡寫了876萬字的小說,平均每天1411字,而且他還得每天寫類似字數的社論,其他隨筆還不計在內。

即,金庸在長達十七年時間裡,每天要寫3000字。這是數量。

至於他寫字的質量,我們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或者換個說法:

肯下笨功夫,而且承認笨功夫的必要性,本身就是一種天才的象徵。

擱現在的話就是:肯努力,本身就是種天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