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絕殺慕尼黑》:直擊奧運男籃史上第一懸案

本文涉及少量劇透,不過大家應該都知道結局,請酌情閱讀。

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誰有信心戰勝美國籃球隊?

答案讓人出乎意料,居然是1972年的蘇聯男籃。為了戰勝這支傳統強隊,蘇聯隊用了3個3秒。這3秒的判罰極富爭議,它打斷了美國隊的63連勝,罪魁禍首是屢屢出錯的計時牌。而這一場比賽又極其敏感和特殊,因為對於處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國來說,賽場即為戰場,可以退賽,但絕不能輸。

當這樣真實刺激的情節被搬到大銀幕上時,《絕殺慕尼黑》在2018年1月的前兩個星期便在俄羅斯收穫了超過290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當地歷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灌籃高手》中的湘北與山王決賽也復現了這場比賽。可以說如果沒有蘇聯隊的努力,如今我們也不會看到以NBA球星組建的美國夢之隊了。

「個人意見」《絕殺慕尼黑》:直擊奧運男籃史上第一懸案

回顧歷史背景,美國籃球隊在1936到1972年間幾乎是不可戰勝的,他們有先進的醫療技術、身體素質優越的球員,以及全民籃球的運動氛圍。蘇聯隊作為歐洲霸主,其籃球實力本身是不弱的,但面對美國時只能做“萬年老二”。影片中的蘇聯職業球員和美國街頭手對戰時,不僅輸掉了剛買的皮鞋,連罐頭也輸了個精光。實力差距讓片中的蘇聯隊產生了“恐美症”,這一形容或許有些誇張,但也足以一窺美國隊當年的籃球實力。

「個人意見」《絕殺慕尼黑》:直擊奧運男籃史上第一懸案

而反觀那一年的蘇聯球員呢?王牌球員謝爾蓋常年受到膝蓋傷痛的影響,在關鍵時刻就容易掉鏈子,但當時的蘇聯還不具備美國“一針見效”的先進醫療水平。球員扎爾高度近視,激烈的籃球碰撞極易撞飛他的隱形眼鏡,而這副隱形眼鏡還算是蘇聯的違禁品。還有心臟病患者薩沙,上場前還躺在醫院被囑咐準備後事。另外還有“奸細”、“叛徒”立陶宛球員保勞斯卡斯,被抓到倒外匯的他,如果比賽失敗回國就將面臨監禁。

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隊伍,居然一路披荊斬棘闖進了決賽。影片雖然有改編的成分,但大體人員設置與1972年相同。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這一歷史時期特有場景和事件的還原,例如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村,恐怖分子綁架以色列運動員事件等。

「個人意見」《絕殺慕尼黑》:直擊奧運男籃史上第一懸案

在結構設置上,影片用了全片近一半的篇幅來描繪最後的絕殺戰場,在細節和完成度上還原度較高,但也不免顯得鋪墊不足,人物形象單薄。這一不足在近一小時的比賽刻畫上得到了彌補,儘管觀眾已經早早地知道了結局,競技體育的瞬息萬變還是讓觀眾不免為球員的命運感到擔憂。這一設置也讓人想到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尾。換句話說,用一張電影票的錢,觀眾就買到了一張1972年奧運會籃球決賽現場的入場券。

「個人意見」《絕殺慕尼黑》:直擊奧運男籃史上第一懸案

由於片中有大量高速慢鏡頭,因此展現籃球球員的力與美是電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扣籃、跑位、灌籃和三分球等技術在影片中大量呈現。慢鏡頭讓電影中的動作顯得更加激烈,同時讓運動員的肌肉、身體碰撞顯得更有質感。

從角色的刻畫來看,《決勝慕尼黑》並不是一部典型的運動題材電影。他的戲劇張力不止在於運動的力與美、比賽的驚險和刺激,還來自於冷戰時期蘇聯內外部的高壓,電影中也有對這段歷史背景的刻畫、反思和批判。包括美蘇之間的冷戰、過分嚴苛的機場檢查制度、控制外匯和外國商品的流通數量、籃球隊內部的監控和審查等,幾乎可以將它看作是一部俄羅斯的主旋律電影。影片的歷史背景為其增加了故事的層次和豐富性,而中國觀眾在理解這些歷史梗時也不會感到有距離。

「個人意見」《絕殺慕尼黑》:直擊奧運男籃史上第一懸案

影片的另一看點則在於欣賞令人捧腹的俄式幽默和吐槽。例如講解員永遠念不對俄羅斯超長人名,球員用“我打球時立陶宛整個街道都空無一人”來比喻自己的魅力。當然,影片中也難免會出現對美國的暗諷。就如同俄羅斯政府指責《切爾諾貝利》歪曲事實,美國人或許也會認為這部電影用了一些“偷雞摸狗”的伎倆吧。

喜歡《絕殺慕尼黑》的觀眾,或許還可以跟2004年的電影《冰上奇蹟》一起對照觀看。《冰上奇蹟》根據1980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的真實故事改編,背景同樣設置在陷入冷戰的美國和蘇聯之間。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面對實力強勁的蘇聯冰球隊,隊員們又會如何創造冰上奇蹟呢?

推薦指數:非常推薦,不會看籃球的人也會熱血沸騰。另外期待《李娜》和《中國女排》的觀眾不如也先看看這部《絕殺慕尼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