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最後一公里”,安陽建設了142塊電子顯示屏、2058個大喇叭'

"

原標題:一條警示線與一張防災網——安陽實施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行動見成效

進入7月以來,河南省安陽市氣象臺連續發佈高溫紅色預警、大風藍色預警、雷電黃色預警、暴雨藍色預警……這表示安陽主汛期已到來,氣象防災減災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此時的安陽氣象人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監視雷達回波,記錄雲圖變化,製作服務專報……

這一切不由得讓人想起,三年前那場安陽曆史上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降雨過程:2016年7月19日,安陽出現特大暴雨天氣,6個監測站點日降水量超過500毫米,相當於一天下了一年的雨!

筆者近日前往當時受災最嚴重的西部山區都裡鎮,探訪3年來安陽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取得的成效。

氣象科普宣傳要走出去駐下來

走進都裡鎮,映入眼簾的便是矗立在三岔路口的“7·19”洪災紀念碑。這是那場洪災過後當地群眾集資建的。沿著都裡河道,一條紅色的“7·19”洪災水位警示線格外醒目,連同河道內的殘橋和仍在修葺的河堤,都在提醒著人們這裡發生過什麼。

村民楊三胖主動湊過來指著那條“紅線”說:“那次暴雨把俺家一樓全淹了,幸虧轉移及時,要不就沒命了。現在我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

另一位村民翻出手機裡昨天收到的氣象預警信息,“有啥突發天氣,村裡的大喇叭都會廣播。每年村裡還進行防汛演練,我們都參加咧!”

“近三年,鎮裡一方面對居住在不宜居住區域的村民進行異地安置,另一方面對河道分段處進行平整疏通和堤岸加固。”都裡鎮前街村支委嶽玉富說,“以前好多人在河道內建房、開荒種莊稼,現在沿岸居民一發現就會前來阻止。”

市氣象局在強化氣象科普宣傳走進學校、農村、社區、企業等“走出去”的同時,更加註重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駐下來”。安陽市氣象部門通過設置宣傳欄、觸摸屏、智慧氣象盒等,把全市102個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變成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陣地,把駐村大學生幹部、村兩委成員培訓成氣象宣傳員。

打通預報預警傳輸“最後一公里”

“通信是防災減災最基礎的保障。在‘7·19’特大暴雨期間,全市132個氣象監測站中有33個因暴雨導致通信中斷、數據無法上傳,影響氣象信息蒐集時間達598小時。”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袁志江說。

為解決此類問題,今年,安陽將當初受災嚴重的馬家鄉、磊口鄉等4個氣象站作為全省氣象部門軍民融合試點,建設基於北斗衛星通訊系統的區域氣象觀測站示範項目。該項目利用北斗衛星短報文通信的全天候、無盲區、不受移動通信鏈路影響等特點,保障區域自動氣象站的數據質量和傳輸穩定性。

“那次洪災把好多電線杆衝倒了,全鎮停電,好幾個村成為‘信息孤島’。” 都裡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商先鋒說,“我們總結經驗教訓,聯合通信運營商建設多個超級基站,併購置衛星電話發放給各村委會,確保在惡劣天氣裡通信暢通。”

氣象部門也在全市建設了142塊電子顯示屏、2058個大喇叭,同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傳播氣象信息,預報預警信息傳輸“最後一公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據統計,今年通過12121電話、決策服務短信平臺、專業服務短信平臺等服務人數達900萬。

今年7月9日,安陽出現陣雨、局部暴雨天氣,11個站點日降水量超過50毫米。市氣象臺提前發佈暴雨藍色和雷電黃色預警信號,並通過手機短信和“釘釘”智慧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傳送給氣象信息員,再由氣象信息員通過廣播提醒村民。

“接到重要預警信息,村幹部會挨家挨戶敲鑼通知,要不了5分鐘,村民就會按照事先制定的撤離路線轉移到高處。”氣象信息員嶽玉富說。

布好鄉村氣象防災減災“一張網”

當前,安陽市、縣兩級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氣象災害防禦領導機構,並編制完成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實現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與應急管理、水利、民政、公安等部門連接,建成面向各級黨委、政府的市、縣級預警信息發佈平臺,顯著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能力;加入由晉冀魯豫四省十二市組成的太行山區域氣象防災減災協作組織,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協作及上下游間災害性天氣聯防聯動。“我市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已日趨完善。”安陽市氣象局局長周官輝說。

目前,氣象信息員隊伍已涵蓋全市各鄉鎮、街道及下屬行政村、社區居委會、企業、學校等重點單位。氣象部門還牽頭建立信息員工作群,確保氣象信息員第一時間接收氣象預警信息、反饋災情信息。

3年來,這張“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鄉村氣象防災減災網絡正在形成。氣象部門將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全面提高精細化天氣預報預警水平,發揮好防災減災“消息樹”“發令槍”作用,守好“第一道防線”。

來源:中國氣象局

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

"

原標題:一條警示線與一張防災網——安陽實施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行動見成效

進入7月以來,河南省安陽市氣象臺連續發佈高溫紅色預警、大風藍色預警、雷電黃色預警、暴雨藍色預警……這表示安陽主汛期已到來,氣象防災減災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此時的安陽氣象人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監視雷達回波,記錄雲圖變化,製作服務專報……

這一切不由得讓人想起,三年前那場安陽曆史上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降雨過程:2016年7月19日,安陽出現特大暴雨天氣,6個監測站點日降水量超過500毫米,相當於一天下了一年的雨!

筆者近日前往當時受災最嚴重的西部山區都裡鎮,探訪3年來安陽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取得的成效。

氣象科普宣傳要走出去駐下來

走進都裡鎮,映入眼簾的便是矗立在三岔路口的“7·19”洪災紀念碑。這是那場洪災過後當地群眾集資建的。沿著都裡河道,一條紅色的“7·19”洪災水位警示線格外醒目,連同河道內的殘橋和仍在修葺的河堤,都在提醒著人們這裡發生過什麼。

村民楊三胖主動湊過來指著那條“紅線”說:“那次暴雨把俺家一樓全淹了,幸虧轉移及時,要不就沒命了。現在我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

另一位村民翻出手機裡昨天收到的氣象預警信息,“有啥突發天氣,村裡的大喇叭都會廣播。每年村裡還進行防汛演練,我們都參加咧!”

“近三年,鎮裡一方面對居住在不宜居住區域的村民進行異地安置,另一方面對河道分段處進行平整疏通和堤岸加固。”都裡鎮前街村支委嶽玉富說,“以前好多人在河道內建房、開荒種莊稼,現在沿岸居民一發現就會前來阻止。”

市氣象局在強化氣象科普宣傳走進學校、農村、社區、企業等“走出去”的同時,更加註重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駐下來”。安陽市氣象部門通過設置宣傳欄、觸摸屏、智慧氣象盒等,把全市102個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變成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陣地,把駐村大學生幹部、村兩委成員培訓成氣象宣傳員。

打通預報預警傳輸“最後一公里”

“通信是防災減災最基礎的保障。在‘7·19’特大暴雨期間,全市132個氣象監測站中有33個因暴雨導致通信中斷、數據無法上傳,影響氣象信息蒐集時間達598小時。”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袁志江說。

為解決此類問題,今年,安陽將當初受災嚴重的馬家鄉、磊口鄉等4個氣象站作為全省氣象部門軍民融合試點,建設基於北斗衛星通訊系統的區域氣象觀測站示範項目。該項目利用北斗衛星短報文通信的全天候、無盲區、不受移動通信鏈路影響等特點,保障區域自動氣象站的數據質量和傳輸穩定性。

“那次洪災把好多電線杆衝倒了,全鎮停電,好幾個村成為‘信息孤島’。” 都裡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商先鋒說,“我們總結經驗教訓,聯合通信運營商建設多個超級基站,併購置衛星電話發放給各村委會,確保在惡劣天氣裡通信暢通。”

氣象部門也在全市建設了142塊電子顯示屏、2058個大喇叭,同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傳播氣象信息,預報預警信息傳輸“最後一公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據統計,今年通過12121電話、決策服務短信平臺、專業服務短信平臺等服務人數達900萬。

今年7月9日,安陽出現陣雨、局部暴雨天氣,11個站點日降水量超過50毫米。市氣象臺提前發佈暴雨藍色和雷電黃色預警信號,並通過手機短信和“釘釘”智慧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傳送給氣象信息員,再由氣象信息員通過廣播提醒村民。

“接到重要預警信息,村幹部會挨家挨戶敲鑼通知,要不了5分鐘,村民就會按照事先制定的撤離路線轉移到高處。”氣象信息員嶽玉富說。

布好鄉村氣象防災減災“一張網”

當前,安陽市、縣兩級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氣象災害防禦領導機構,並編制完成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實現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與應急管理、水利、民政、公安等部門連接,建成面向各級黨委、政府的市、縣級預警信息發佈平臺,顯著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能力;加入由晉冀魯豫四省十二市組成的太行山區域氣象防災減災協作組織,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協作及上下游間災害性天氣聯防聯動。“我市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已日趨完善。”安陽市氣象局局長周官輝說。

目前,氣象信息員隊伍已涵蓋全市各鄉鎮、街道及下屬行政村、社區居委會、企業、學校等重點單位。氣象部門還牽頭建立信息員工作群,確保氣象信息員第一時間接收氣象預警信息、反饋災情信息。

3年來,這張“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鄉村氣象防災減災網絡正在形成。氣象部門將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全面提高精細化天氣預報預警水平,發揮好防災減災“消息樹”“發令槍”作用,守好“第一道防線”。

來源:中國氣象局

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

為了這“最後一公里”,安陽建設了142塊電子顯示屏、2058個大喇叭

值班編輯:王建民 值班主編:冀坤 主編:張鵬

聯繫電話:0372—3156006/0372—315605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