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盛三次迴應4億暴雷:頻頻出事的投連險是蜜糖還是砒霜?

近日,一封控訴安盛保險的投資人公開信被廣泛傳播。安盛4億投連險產品暴虧95%,數百名投資人血本無歸,赴港維權。安盛保險站在輿論風口浪尖,連帶香港保險也開始受到更多質疑。

從投資人公開信內容梳理該起事件,數百名投資投資安盛香港的一款105投連險產品——Evolution,背後有上千支基金可以作為投資標的讓投資者進行選擇。其中有一支基金,叫做“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香港投資基金,簡稱HKIF),出現了嚴重“違約”,2018年年中,投保人發現該保險產品淨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在後續繼續扣除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費用後,保單的淨值居然為負數。據稱,200多名投資者的總損失高達4億港幣。

從事件的本質來看,安盛作為挑選這支基金並將其納入Evolution投資列表的主事方,必然存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支基金的“爆雷”是否與安盛有關目前尚未有定論,仍待警方調查結果。但從安盛公告和保險相關業務人士分析看,該只基金的管理者和銷售中介存在的問題或許更大。

安盛三次迴應暴雷事件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份已經有內地投資人在港進行維權,直到6月才引發了更廣泛的輿論關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安盛官網發現,今年5月以來,安盛分別在5月16日,6月10日,6月16日,3次發表公告迴應該事件。

安盛三次迴應4億暴雷:頻頻出事的投連險是蜜糖還是砒霜?安盛三次迴應4億暴雷:頻頻出事的投連險是蜜糖還是砒霜?安盛三次迴應4億暴雷:頻頻出事的投連險是蜜糖還是砒霜?

從安盛的三份公告看,其主要信息如下:

1、Evolution是一個投連險產品,主要由獨立保險經紀分銷,並不在保險代理渠道銷售,銷售時安盛也沒有向投資者提供任何參考意見(即沒有建議投資者挑選其中的某一支基金);

2、有約200位客戶選擇了Worldwide Opportunities Fund SPC旗下的Hong Kong Investment SP這支基金作為Evolution背後的投資標的,該基金是由東航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管理,絕大部分選擇此基金的客戶都是經由一家名為Asia One(宏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保險經紀公司購買;

3、最近由於該基金猛跌而後清倉,致使這約200位客戶的保單價值暴跌95%。除此之外,由於安盛對於投連險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費、賬戶建檔費等,所以投資者基金賬戶為負;

4、該基金很有可能涉及欺詐活動,安盛已經請求香港警方介入;

5、安盛已經與受害者進行過多次溝通(安盛認為責任的主要追究方在於基金的管理公司和涉嫌誤導銷售的保險經紀公司,而且在警方得出結論之前安盛也無法給予明確答覆),而受害者仍選擇繼續針對安盛進行示威,對此安盛表示遺憾;

6、所有服務產品包括Evolution均正常運營不受該事件影響。

有業內人士認為,投連險本身作為高風險的產品,本質上與其他高風險理財產品暴雷沒有本質區別。對於投資人來說,因為在購買包含有不確定收益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在告知投資者風險一切自擔“風險聲明”上簽字,所以維權存在一定困難。

而該起事件,數十、數百甚至上千萬的資產蒸發,一定是投資人難以接受的。

國內投連險風波歷史

但投連險本身就是極具風險的產品,其歷史上出現風險已經不是第一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歷史和相關報道發現,投連險作為一種新產品首度被引進國內是在1999年,當年6月10日,原保監會下發《關於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 保監發[1999]93號》,將壽險保單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複利2.5%,並不得附加利差返還條款”。

安盛三次迴應4億暴雷:頻頻出事的投連險是蜜糖還是砒霜?

嚴格的限制之下,保險產品在各類理財產品中的倍顯尷尬,為吸引消費者,國壽、平安以及太保開始分別引進理財型產品,其中國壽主導開發分紅險,太保引進萬能險,而平安則率先引進投連險。

1999年,平安在國內推出第一份投連險:平安世紀理財,先在上海試點。據恰逢牛市,市場吸引力大增,保費也因之快速增長。1999年上海壽險市場年終盤點,平安人壽保費收入首次超過中國人壽,市場佔有率突破42%。

上海試點成功之後,投連險大戲在各大城市野蠻上演,出現了久違的“排隊買保險”盛況。而平安,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其中嚐到了確確實實的甜頭。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平安部分銷售人員的說辭開始變形:產品收益被放大,而風險則被刻意縮小了,銷售誤導開始愈演愈烈。

2001年下半年,股市大跌,投連開始出現虧損,且虧損程度越來越嚴重,前期銷售誤導埋下的隱患開始發酵,多地出現平安投連險退保事件。平安自身聲譽、業務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傷害。

最終為緩解危機,平安不得不壯士斷腕,不僅拿出鉅額真金白銀補償,還啟動了中國保險史上最大規模的客戶回訪,集體性訴訟案件得以避免。

“在一個不恰當的時機,一群不恰當的人,賣給了不恰當的客戶。”平安的投連險風波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但顯然仍沒有引起某些人的足夠注意,每次股市暴漲投連險就開始受到追捧,當股市下跌,這些投連險業務又難免“一地雞毛”。

平安投連險風波之後,國內又發生了一次投連險退保風波。2008年9月,山東銀保監局收到投訴海康人壽(現名:同方全球人壽)的案件233件,多數是涉及銀行代銷的投連險業務,與此同時,生命人壽天津分公司也因投連險銷售上的違規操作,遭遇集體退保,並受到監管部門處罰。

投連險是蜜糖還是砒霜?

那麼頻頻暴雷的投連險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依然有大量投資人選擇投連險?

按照產品設計方式分,人身保險產品主要有四個分類:傳統險、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從風險的承擔角度來看,傳統險的風險完全由保險公司承擔,分紅險是由保單持有人與保險公司共享盈餘、共擔投資風險,萬能險的投資風險主要由保單持有人承擔,而投連險的投資風險完全由保單持有人自行承擔。

投保人在投保投連險時會被要求選擇一支或幾支基金構成一個“投連賬戶”,這些基金通常是由專業投資機構運營,由保險公司挑選並納入投連產品基金清單。投保人的保費進入投連賬戶,在扣除各項費用成本之後,賬戶價值會根據所選投資組合的實際交易價值進行上下波動,有可能獲得很高的投資收益,但也有可能面臨虧損,通常不保底。

一位香港保險中介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投連險本質上甚至不算保險,因為幾乎沒有保障功能,而是要客戶自己承擔全部責任。客戶可以自選基金,所以對於那些本身具有較強投資能力的投資人來說,投連險的手續費較基金、券商等更具優勢。但若是消費者被中介所誤導誤以為保本或者有穩定較高收益,則另說。

據某互聯網保險公司梳理,香港以及內地的幾次投連險退保風波呈現出較為一致的幾個特徵:一是,都在股市暴漲期間保費大增;二是受資本市場走低影響,投資資產急劇縮水,超出投資者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引發退保潮;三是往往伴隨銷售誤導、違規操作,消費者實際上並不瞭解投連險是類似於基金的一種產品,需要自行承擔投資損失。

20年的歷史潮流依然上演相似的劇情,急功近利的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以及對投連險缺乏準確認知的消費者,似乎成為投連險的一種宿命。

一位對於香港以及內地保險市場都非常熟悉的精算師,指出了其中的核心問題所在:

“投連險的內核就是公募基金,但因為和保險公司綁定在一起,容易讓人產生更加‘保險’、更加‘穩健’的錯覺,但實際上,保險公司並不提供保底收益,不同的賬戶適合不同的風險等級,適合不同的風險偏好的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銷售人員或中介公司誤導,就很容易產生風險,尤其是在投資情況不好的時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