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方言的人

南方都市報 2017-04-13
沒有方言的人

世相

司英濤(教師)

在辦公室和同事們聊起廣東學生的普通話,結論是感覺這幾年穩步提升。特別是外來定居人口增多,人際互動增加,普通話氛圍日益濃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廣東普通話的水平。

我的同事甄老師說,現在班裡不少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湖北河南的,也有內蒙新疆的。雖說北方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總體較高,但也有一些學生說話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甄老師就跟我們講了兩個笑話。

第一個就是著名的“我看著裝墊兒臺的奧運會,吃著胸是炒雞蛋,倍兒爽。”很多人看字面如墜五里雲霧。讀出來或會恍然大悟這裡的“裝墊兒臺”是中央電視臺,“胸是炒雞蛋”是西紅柿炒雞蛋。這是老北京味的京片子,語速貪快有了吞音現象,說白了是嘴懶懶出來的方言。事實上是這吞音的北京土話也在逐漸消失。

另一個故事當事人是班裡一個學生,來自西北邊陲,說話帶有濃濃的地方風味。他在校門口的小賣部跟售貨員說:“我要一個康牆歲,一個扣扣扣了,郎個好腿強,好腿強嘛牛的拿……”只見售貨員一臉茫然,愣在那裡開始懷疑人生。那個同學又說一遍,售貨員還是沒懂,就示意這個學生自己取。他取的是———一瓶礦泉水,一個可口可樂,兩個牛肉清真火腿腸。售貨員這回終於看明白他的話了。

甄老師聲情並茂地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一邊誇這學生可愛,一邊說要提升他的普通話水平。

甄老師卻說,我好羨慕這位同學濃重的口音,喜歡他醇厚的大西北風味。

我有些驚訝:羨慕?為啥?

甄老師幽幽地講起他“坎坷”的身世———他出生於廣東,但父親是湖南人,母親是雲南人,他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是父母都說普通話。他的父親也並非湖南土著,而是跟隨爺爺從江西來到了湖南,他父親從很小就開始說普通話了。甄老師自己基本上與方言絕緣,說話沒有帶地域特色的口音。

甄老師說,他自己也說不清自己算哪裡人。如今他娶了一位福建漳州的妻子,兒子也從小就說普通話。甄老師說,人和物的命運有時是一樣的,這好比鄉村被改造後,都差不多是一個樣子,你再也看不出房屋建築的地域特色。

我說,你是中國改革開放和人口遷徙的產物,時代造就了你啊。你是新物種也挺多的。

甄老師說,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莫名地思考自己從哪裡來這個終極哲學命題。想來想去,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感覺無法落葉歸根了。

我問,那你會不會有時覺得孤獨?

甄老師淡淡一笑,說,被你說中了———我常會覺得孤獨。再加上我是家中獨子,孤獨感這幾年更是愈演愈烈。不過,我不怕孤獨,我已經學會了和孤獨友好相處。孤獨伴著我,我就沒那麼孤獨了。

我擊掌讚歎他的哲思妙語。

甄老師說,年前同事們搶春節車票,聊春運,就不禁想起了兩句詩。

我說,是不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甄老師說,不是。因為父母就在身邊,我不用“倍思親”。王維在異鄉可以想念故鄉,我卻從一出生就只有“異鄉”。我浪跡天涯也算不得遊子,因為我沒有辭鄉遠遊的那個起點。說話帶口音,那是鄉音,我非常羨慕,因為他背後有一個叫做“故鄉”的港灣。我是一個沒有方言也沒有故鄉的人。我想到的這兩句詩句句與我無關,但字字戳中我心———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投稿請發至:csbj@ nandu.cc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