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天津—左雲四日遊(九)長城墩臺中的洞不是煙道 放了煙也不能跑
侶行自駕遊
1/8 我國長城綿延不止萬里,長城沿線大大小小、各種形制的墩臺更是不計其數,其中包括空心墩臺、實心墩臺、火路墩、大路墩等等,然則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烽火臺”。\n一直以來,我以為烽火臺只是用來點火放煙的古代傳訊預警設施,這種理解源於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故事“烽火戲諸侯”,但事實上卻沒那麼簡單。
2/8 旅行左雲第三天,我們在參觀了白煙墩廟壁畫、三屯堡、寧魯堡、八臺子大單巴之後,便來到了與教堂相距兩百米的長城。\n山西境內長城,我只見過位於雁門關一帶的內長城,大同一線的外長城還是第一次見。外長城按照修築年代分為東漢、北齊、明三個時期,其中明長城又分大邊和小邊。這段位於五路山以東、八臺子以北的長城屬於“大邊”,也是左雲縣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長城。\n
3/8 長城沿線上最常見的設施除城牆之外,就非墩臺(烽火臺)莫屬了,墩臺有空心的、實心的、方形的、圓形的、還有異形的。\n我們從小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方形墩臺屬於空心墩臺,在萬里長城中只佔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數墩臺都是實心的。因為空心的雖然好用,但它需要依託城牆,如果建在其他位置,不但不能完全發揮其威力,還有可能給敵軍可乘之機,所以實心墩臺才是最多、最常見的。
4/8 但無論空心實心、大墩小墩,它們都不只有一個“墩”,周圍都會有一圈障牆,也稱為月城,障牆外還要挖一條壕塹,以便阻敵。\n然而墩臺不是用來傳訊預警的嗎?砌牆挖壕做甚?其實包括我在內,以前都被電視劇、小說中的故事情節給誤導了。以為敵軍一來,就趕緊點著火把往裡面一扔,然後撒腿就跑。。。這些都與事實不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5/8 墩臺除傳訊預警之外,還起到一個阻敵,並且時時傳遞戰報的作用。《戰守全書》中記載了唐代的烽燧管理制度,除了規定根據敵軍數量放幾柱煙之外,還詳細制定了敵軍攻到障牆時如何緊急傳訊,如果敵軍離開了,又如何報平安等等細節。\n敵軍都攻到障牆了,還能跑得了嗎?由此可見,戰爭時期在墩臺上值守,是個九死一生的任務。而且值守的軍士必須頭腦清醒、機敏過人,因為在古代文盲率非常高,記住號令規章,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6/8 那麼問題又來了,怎麼值守墩臺?墩臺中間的圓洞是放煙的煙道嗎?不是,墩臺中的圓洞是值守軍士上下墩臺的通道。怎麼爬上去呢?有繩梯。為什麼設計如此狹小的通道?因為在墩臺外面修臺階,方便自己更方便敵軍,如果敵軍來個夜間偷襲,首先便要清除值守墩軍,到時來不及抵抗就被幹掉了。\n而這種通道就大有益處,一是敵軍很難上去,二是還沒等上去洞口就被封住了。因此軍士是在墩臺上面值守,煙灶也是在墩臺上面,這個圓洞不是煙道。
7/8 記得某劇中曾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名軍士舉著火把,三步並作兩步攀到“墩臺”上,將火把一扔。好了,任務完成,回去交差。\n且不論這套流程對錯,放煙傳訊本身就沒那麼簡單,放了煙更不能跑。因為歷代都有規定,根據敵軍數量,決定放幾柱煙、點幾堆火或是鳴幾響炮,還需要視敵情變化隨時增減,跑是觸犯軍法的。所以如遇敵偷襲,值守軍士只有兩個結果:要麼等待敵人退卻,要麼戰死。
8/8 明代有位左副都御史,名叫餘子俊,他曾經上過一道奏章。“奏請於大同、宣鎮一帶增築墩臺。每二里許築墩臺一座,每墩闊方三丈,高亦如之;每角作二懸樓,方徑六尺”。說明墩臺上面還有建築“懸樓”,是類似角樓那種用於瞭望敵情的建築。\n軍士在上面值守,根據敵情隨時傳訊,依靠壕塹、障牆、墩臺來阻敵,這是一套完善的小型傳訊及防禦體系。因此長城墩臺不是大煙筒,也不止放煙傳訊那麼簡單,它們不但是堅固堡壘,更是阻敵先鋒。\n
2019-05-1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