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和我一起遊北京——天壇: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場所
悠遊隨記
1/37 七十二長廊。此旅遊路線為天壇公園的東門進來,順著天壇公園東門-長廊-祈年殿-丹陛橋-皇穹宇-圜丘-天壇公園南門。
2/37 古樹。蒼勁古樹眾多是天壇公園的一大特點,隨便一棵都是兩三百年,有的甚至千年以上。
3/37 柏抱槐。又稱為“兄弟樹”,據說是鳥類無意中將槐樹的種子播入柏樹洞自然形成的結果。據考證,它們已經共生了300多年,是園林中罕見的珍品。
4/37 皇乾殿。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5/37 祈年殿仰拍
6/37 祈年殿近景
7/37 祈年殿內景
8/37 祈年殿內景
9/37 祈年殿平臺東看
10/37 祈年殿平臺南望
11/37 祈年殿西配殿
12/37 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位於北京天壇北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為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繕後改今名。祈年殿是一座直徑近33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簷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裡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12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13/37 祈年殿
14/37 祈年殿
15/37 祈年門看祈年殿
16/37 祈年門。祈年殿院落的正門,為廡殿頂建築,殿宇五楹,中三間為門,崇基石欄,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門制,為明初建築原物。祈年門中門供皇天上帝專用,皇帝進出左(東)門,百官進出右(西)門。
17/37 這個角度看祈年殿,紅牆藍瓦。
18/37 祈年殿外圍南券門
19/37 丹陛橋。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長360米、寬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長的高於地面4米的磚石大道,連接圜丘和祁谷壇,大道中部有東西走向的兩孔涵,故而稱橋,是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橋。中間石板道為神路,供天帝專用;東側磚砌路面為御路,供皇帝專用;西側為王路,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這行走,等級分明。丹陛橋北高南低,北行似登天庭。
20/37 丹陛橋北望
21/37 成貞門。天壇圜丘的四天門之一,四天門分別是:東為泰元門、南為昭亨門、西為廣利門、北為成貞門。各門名稱第二字取自《周易》乾卦卦辭中的“元、亨、利、貞”。
22/37 成貞門看皇穹宇
23/37 九龍柏。又名“九龍迎聖”,植於明嘉靖年間,位於天壇皇穹宇西北垣外側,樹高逾10米。樹身被樹幹的縱向褶皺分為九股,形如九龍纏繞盤旋上升,極為奇特,故稱“九龍柏”。
24/37 皇穹宇外圍古樹
25/37 皇穹宇外圍古樹
26/37 皇穹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稱“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752年)改稱皇穹宇。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初為單簷圓形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式,用於平日供奉圜丘壇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皇穹宇圍垣具有傳聲功效,稱迴音壁,到這裡時不妨試試吧。
27/37 皇穹宇內景
28/37 三音石。又稱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三音石位於皇穹宇殿門外的軸線甬路上,如你在這塊臺階上拍一下手,你就能聽到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清晰的迴音,甚為奇妙。我嘗試過幾次,跟環繞皇穹宇的迴音壁一樣,迴音效果不明顯,估計是當時人多的緣故吧。
29/37 圜丘。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圜丘是皇帝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又稱祭天壇,位於天壇南半部,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有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圜丘中心有一塊天心石,在天心石中心說話,會感覺到話聲拉長深沉響亮。
30/37 圜丘北望
31/37 圜丘平臺
32/37 圜丘南櫺星門
33/37 圜丘南門
34/37 往天壇南門
35/37 南門北望圜丘
36/37 天壇南門(昭亨門)
37/37 南門左側園景
2019-08-1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