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盛時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

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中國史書上稱黑衣大食)之間為爭奪中亞地區的權益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附近)進行了一場改變歷史發展的戰役,史稱“怛羅斯之戰“。此戰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從此唐帝國退出中亞霸權爭霸戰,中亞逐漸的伊斯蘭化。但有學者指出,此戰並不是雙方最高實力的體現,不能因為唐朝的一次失敗就斷定國力弱於阿拉伯帝國。那麼,如果全盛時期的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
10 個回答

唐朝會贏,但是會贏的比較慘,純屬個人見解,不喜者見諒。理由如下:

第一,首先,就唐朝來說,強大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現在衰落之像已經有所表現,但畢竟還處於盛世,經濟軍事實力強大,而東方政權是君主專制,只要皇帝意志堅定,戰爭就可以一直持續,因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經濟對於戰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唐朝不缺這一塊。其次,唐朝這個時候的主要軍事力量並非在西域,阿拔斯王朝雖然覬覦中亞,但對東方唐朝威脅程度還很低,這個時候的唐朝,正在集結軍事力量和強鄰吐蕃帝國在爭奪青海,中心在青海並非在西域。再者,雖然就西域的軍事實力特別是這場戰爭中唐朝兵力多寡,史書確實有爭議,但是按照正史和野史來說,一個強調是兩萬,一個是十萬,到有一個共同點,唐朝正規軍隊只有一萬多,其他是地方臣國軍隊,地方總兵力有七八萬,但是為了一場戰爭不可能全部出動,總需要軍隊鎮守其他城池,因此唐朝兵力最多不會超過四萬,這個觀點也被絕大多數史學家認可,另外,唐帝國作為先進的代表,科技實力很高比如火器,比如通訊系統等,最後,唐朝對於中亞國家來說,還是比較友善,中亞國家或者部落很大程度會支持唐朝。

第二,就阿拔斯王朝來說,現階段正處於上升階段。首先,阿拔斯王朝是傳統的阿拉伯帝國組成部分,這也就使得阿拔斯王朝有阿拉伯帝國的特點,自默罕默德去世後,阿拉伯帝國就面臨著很嚴重的內部問題,雖然後繼四任阿里發對阿拉伯帝國成形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阿拉伯帝國埋下禍端,也就是現在伊斯蘭有名的什葉派和遜尼派。遜尼派不承認阿里發的正統地位,因此與什葉派間隙越來越大,特別是阿拔斯王朝前任倭馬亞王朝是什葉派,對遜尼派採取嚴厲的鎮壓,使得兩派仇恨越來越大,而阿拔斯王朝,就是遜尼派支持的,這也就使得,阿拔斯王朝建立後,內部一直就存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爭鬥,另外阿拔斯王朝內部另一個矛盾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矛盾,不可調和,阿拔斯王朝的滅亡,也是跟這個相關,再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矛盾也比較尖銳。此外阿拔斯王朝軍隊是一隻有信仰的軍隊,有信仰的軍隊絕對是恐怖的,而且阿拔斯王朝在與唐帝國戰爭時,屬於四線同時戰爭,東部與唐帝國,南部與印度,西部進入埃及北非以及西班牙,西北與拜占庭帝國同時發生戰爭。

第三:阿拔斯王朝軍隊雖強大,但是隻能短暫性,不能長久,至於原因,主要就是內部矛盾以及阿拔斯王朝並非是中央集權國家,如果說唐朝地方節度使勢力強大,但是此時還在中央的統治之下,而阿拔斯王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總督權利絕對強大,而歷史也證明,總督是推倒阿拔斯王朝的最終推手,一時的利益使得他們團結,但唐帝國與阿拔斯王朝全面戰爭必定是長久的,而且阿拔斯王朝還是勝利機會不大的一方,因此,阿拔斯王朝內部會首先崩潰,唐朝會奪取最後的勝利。

畢竟這是假設,而歷史最不容許假設,一切假設均沒有任何意義,純屬談資。

以上屬於我的個人見解,如有不對,請多包涵。

一、怛羅斯之戰

唐軍2.4萬VS大食20萬;唐軍傷亡1.5萬,黑衣大食傷亡7萬;唐軍敗,黑衣大食卻慘勝。數據最能說明一切,唐軍士卒的綜合素質高的嚇人。

如果全盛時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


二、冷兵器時代,地緣決定一切

冷兵器時代,地緣決定一切,除非出現BUG,比如蒙古騎兵,但那已經是五個世紀後的事情了。以蔥嶺作為兩國的分界點,在東邊的戰爭唐軍必勝,前提是盛唐,陌刀大陣真心6到飛起;在西邊則阿拉伯勝率高。

如果全盛時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


1.國力輻射半徑

為什麼這麼說呢?打仗從來打的都是綜合國力,冷兵器時代的王朝均有輻射範圍,強如漢唐,輻射範圍到達蔥嶺附近,已是極限,後勤運輸難上加難,所以限制了前文唐軍的軍隊數量。過之,大量的軍費等讓帝國入不敷出,沒人做虧本買賣。

如果全盛時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

2.文化輻射半徑

讓帝國財政雪上加霜的,除了賬面上的軍費開支。最主要的就是文化。有句古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必然會涉及到軍隊的多次使用,多次兵源補充!這只是往好的方面說。如果鎮壓失敗了,全軍覆沒了,更虧!

要去同化一個不屬於本國的地區,起步價一百年。這種以世紀為單位的財政支出,可以拖垮幾個唐王朝,幾個阿拉伯帝國。

如果拋開地緣,兩個帝國的對抗,唐軍無疑佔據優勢。但這種假設不成立,如果加上地緣,則已帕米爾高原最為分水嶺,東邊唐軍勝率大,西邊阿拉伯勝率高。

中世紀,國際公認最強的國家是阿拉伯帝國。怛羅斯之戰,唐戰敗。從後面的這個,唐朝平叛,可以看出唐軍的戰鬥力低下。安史之亂,安祿山,在叛軍一路攻下兩都。西北大批唐軍內調,但終究沒有,順利平叛。後來在叛軍內訌的情況下,唐朝借的回鶻兵,已出買兩都,百姓和財富為條件,才用了八年時間勉強平掉叛亂。因此從此事看出唐軍的戰鬥力並不強。再者,唐朝內部還有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其腐敗程度已經,非同小可。怛羅斯之戰,唐朝正逢天寶危機。因此應該,阿拉伯帝國,會佔上風。

雖然兩大帝國都是處於鼎盛時期,如果全面對抗的話大唐應該佔不到什麼便宜,理由很簡單,中亞地區已經是處於中原王朝輻射地區極限之外的地方了,任何的軍事行動都很難翻越蔥嶺以西了,後勤補給線太長了,安西節度使手裡掌握的軍隊數量也是各鎮節度使裡面最少的,沒有辦法調動更多的軍隊參與軍事行動,這也就限制了唐軍以戰養戰的策略實施,萬一全軍覆沒,那丟的就不僅僅是中亞地區的控制權,而是整個西域了,中原王朝也不願意冒這個險,反觀阿拉伯王朝,在怛羅斯輕輕鬆鬆就可以囤軍20萬,這是大唐王朝所不能想象的,若是大唐王朝可在中亞地區囤軍20萬精銳部隊,那打到阿拉伯半島都不是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在歷史上爭議很大,由於曾經大唐的戰敗所以史書上也是諱莫如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對大唐的強大是無需質疑的,並沒有人認為此次戰敗就認為大唐弱於阿拉伯。事實上從國內外的歷史考證來看,當時對戰時,阿拉伯軍隊大約十萬,而大唐只有兩萬人。而且,即使大食勝利後也是慘勝,因為他並沒有乘勝追擊,而且自此之後再未敢來犯大唐。可以說是阻止大食東進的雖敗猶榮的戰爭。(趕著去開會,寫的有點急,回來再補)

舉兩個例子:

開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璟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   

開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騎施(西突厥被唐帝國滅亡後在中亞重新崛起的一支突厥人)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唐安西四鎮,三打一被唐朝再次擊敗。 唐與大食之間不止一戰,不要總盯著怛羅斯。怛羅斯之後,唐和大食均陷入內亂。

歷史已給出結論,大唐軍事強於大食。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在歷史上爭議很大,由於曾經大唐的戰敗所以史書上也是諱莫如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對大唐的強大是無需質疑的,並沒有人認為此次戰敗就認為大唐弱於阿拉伯。事實上從國內外的歷史考證來看,當時對戰時,阿拉伯軍隊大約十五萬,而大唐只有五萬人。而且,即使大食勝利後也是慘勝,因為他並沒有乘勝追擊,而且自此之後再未敢來犯大唐。可以說是阻止大食東進的雖敗猶榮的戰爭。

史書記載,怛城是石國的第二大據點,《新唐書·石國傳》“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之。”這也是高仙芝與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由此我們可以推想,大食很可能只是答應石國王子派兵駐守怛羅斯城,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在怛城不遠的撒馬爾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據點。一直覬覦東進的阿拉伯人只是一直礙於唐對此的管轄而遲遲未動手,而此時唐與石國發生衝突,進駐怛城便成了難得的機會。但高仙芝並不知大食的意圖,而且我們知道唐在蔥嶺以西的屬國分散部署,一時很難集結,所以一旦大食來攻四鎮,很可能會像此前的突騎施一樣攻陷安西,為了阻止大食的東進,以攻為守,遠征大食對於深諳兵法的高仙芝來說似乎成為最佳手段,剛剛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的穆斯林大軍匆匆南下,恰好與高仙芝大軍相遇在怛羅斯河 ,兩軍激戰五日 ,由於怛羅斯城守兵與南下穆斯林大軍合擊唐軍,兵力過分懸殊,及葛落祿軍臨陣倒戈,於是大食人和突厥人的聯軍在那裡徹底的打敗了中國人。

古代最強大的武器就是人,西域三十六國裡 國民全部加起來才24W左右,但屯兵在敦煌的唐朝部隊共有56W軍隊,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唐的兵力遠勝於大食,而戰敗的大唐軍隊,僅僅是一隻遠征軍,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剛剛收編的"胡人",雖然當時稱"胡漢是一家",但最終葛落祿最終還是叛變了。大食在當時擁有的只有那五萬正規軍加上統治之下的十萬左右突厥人,而相比之下大唐實行"府兵制",有三十萬常備軍,共有軍卒七十餘萬人,總兵力不下百萬。

綜上,如果大唐真的與大食打一場"有準備"的戰爭的話,是有很大的勝算的。而且,安西都護府也在謀劃反擊大食,奪回蔥嶺以西的控制權,然而,還未等第二次交鋒的到來,安史之亂爆發……

我認為,唐朝真的要有準備出征,完全是必勝,唐朝當時對戰的軍隊可以說長途跋涉,對方基本是以逸待勞,人數上面更是有很大的差距,唐朝帶去的兵,很多都是藩兵也就是臣服大唐的國家帶去的兵,再加上背叛的軍隊,佈陣上基本會出現很大的缺口。以上的各種不足,對戰方面唐軍沒有全軍覆沒,這難道戰鬥力低下?

高仙芝之敗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正因為其在西域耀武揚威、無法無天,嚴重敗壞了唐軍在西域各國的聲望。尤其是其誣衊石國作亂,殘害石國君主和百姓,造成西域各國的不滿,而唐朝政府對他的包庇,導致西域各國的反叛。高仙芝最後的戰敗,不是敗給了阿拔斯,而是敗給了自己,沒有西域同盟軍的反叛,唐軍未必會敗。

一,騎兵,大唐擁有優良馬場十餘個,重甲騎兵十餘萬。阿雖然騎兵數量不少,但重甲騎兵極少

二,器械,大唐的兵甲器械之精細,攻擊力強悍。大型器械更是集齊充足,阿相比則稍遜一籌

三,後勤,作為農業帝國,大唐的糧食軍需等可支撐十年大戰,阿則是土地極少,軍需糧草需大量購買,難以支撐數年大戰

四,大唐的氣度,在天可汗的經營下,西域諸國,對大唐極為友好,而阿的周邊關係卻相當糟糕

綜上,全面對抗的話,人口,經濟,科技,外交完全優勢的情況,大唐的勝率更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