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有文化?

讀了這麼多年書,感覺自己是個沒文化的人
什麼叫有文化?
10 個回答
时代傻瓜李博士
2017-06-02

我的初淺理解是:一切文明形式,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都叫文化。這是廣義的文化概念,如中華文化、瑪雅文化等,在這種意義上,文化=文明,即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瑪雅文化=瑪雅文明等。但狹義的文化應該特指知識、知識教育、受文明影響等。如通常說“某人有文化”,“某人文化高”,“某人有文化但不文明”等。

于鸿雁老于
2017-05-23

有文化,不僅僅是腦袋裡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而且是能夠用自己的思想感染到別人,這才叫有文化。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個墨水瓶,裝在墨水瓶中的墨水相當於“知識”,用墨水瓶中的墨水寫成文字叫“文化”,書寫下來的文字傳播出去並被人接受才叫“有文化”。

什麼叫有文化?

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有文化關鍵在“有”,有一句俗話叫:茶壺煮餃子,說的就是肚子裡有但毫無用處,因為倒不出來,無法展現出來,更無法影響別人;這樣的頂多算是“文化人”,不能表示你“有文化”。

什麼叫有文化?

如何倒出來比如何裝進去更難。十年寒窗大家都學了一樣的知識,灌了一肚子墨水,但是能夠書寫成完美答卷的才能學而優則仕,仕途上能說會道的才能做官,官員中能夠影響他人的才能稱為政治家;可見“知識”、“文化”、“有文化”是三個不同的境界。只有學會表達並影響他人,感染到社會才能叫有文化。

什麼叫有文化?

看了我的文章,不能幫您獲得博士文憑,但是明白了裡面的道理,您就能有文化。

西城杂事
2017-03-23

文化: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例如:仰韶文化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例如:中國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例如:文化水平.


一個人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知識的是學問;文化不是雄偉的博物館、華麗的音樂廳和偉大的藝術家等。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對破壞這種“價值”和“秩序”有所抵抗,這就是文化!

炎黄子孙143448246
2017-03-23

什麼叫文化?什麼是知識?為什麼社會人群中經常聽到:“你有知識沒文化!你有文化沒知識”!因為知識在我們教課書裡可以讀取,存在世界人類大同的認識一致性,而文化是世界人類存在疆界、種族、發展淵源而產生不同的傳統觀念!所以什麼叫文化?文化是世界人類發展、歷史演變成的傳統習俗。
什麼叫有文化?

求之
2017-03-22

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滲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文化的兩大要素:語言(聲音)和文字(符號)。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用更簡煉的文字表達,則可縮寫為:文化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但這個提法,必須在瞭解原義的基礎上,才能使用。不然,就會讓人有不夠準確,甚至是有點含糊的感覺。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臺;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臺;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文化,即使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絕對排他的。對葛蘭西來說,文化霸權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赤裸裸的壓迫和被壓迫關係。"統治集團的支配權並不是通過操縱群眾來取得的,……統治階級必須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進行談判,這種談判的結果是一種真正的調停。……這就使得意識形態中任何簡單的對立,都被這一過程消解了。"……它成為一種從不同階級錨地取來的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動態的聯合。

小红59825606
2017-03-23

我認為文化分為3種,一種是高學歷的文化。一種是高素質的文化,比如說文學作品的欣賞,比如說茶道、攝影、旅遊、電影。還有一種就是哲學,有佛教裡的哲學、有卡耐基人性哲學、有孔子論語的哲學、最後就是聖經裡上帝的哲學。
什麼叫有文化?

晚秋151557486
2017-06-02

文化一詞是包羅萬象的,有歷史文化,地理文化,生物文化,科學文化,考古文化,民族文化等等。文化代表著一個人的涵養,心態,品德,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代表著一個人的修為言談舉至。文化促進著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只有不斷地在學習文化知識,才能和諧穩定中發展壯大。有文化的人岀口成章,說話不帶髒字,穩重大方。能明辨是非,說話做事有一定的影響力。文化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孕育出來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主觀意識,社會意識,這才是文化內涵所在。


什麼叫有文化?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2017-05-09

其實,真正的文化與你的學識沒有關係而與你一生中形成的品質有關係。我一直覺得凡是品行好的人,他們就是有文化的人,也一定會在歷史長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真正的文化包含了四個層面,那就是一個人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懂得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時刻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如果一個人具備這四個層面,那麼我相信他一定是個有文化的人。

如果你真的聰明,那麼請不要再到處宣揚你是多麼地有文化,你所謂的學識在別人看來根本不值一提,因為你對文化的理解在他們看來就是個笑話。

如果你願意,那麼就做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吧,這對你的一生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什麼叫有文化?

趣味心理学
2017-03-22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中形成。

什麼叫有文化?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自横舟主人
2017-05-20

什麼是文化,什麼叫有文化?這是個很有意義的話題。我不想作論述,而是結合我最近重讀《人生》的感受,從“斗大的字不識幾筐”的劉巧珍身上,說說文化這個話題。

讀過《人生》,大家都為高加林和劉巧珍沒能走到一起而感慨和遺憾。在惱怒高加林背棄巧珍的同時,也為巧珍吃了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虧而惋惜。高加林到了城裡,再也無法面對“只會講老母豬生崽”的巧珍,最終離她而去。巧珍沒上過學,“斗大的字不識幾筐”,是沒錯,可她就真的沒文化嗎?

巧珍不識字但識事,懂得尊重,知心人、解人意。在幫高加林賣饃一事上便可見一斑。她知道,從沒做過營生的高加林是不會做買賣的。那天,她一直不遠不近地跟在加林後面,看見親愛的人在集市上提著籃子躲躲閃閃的窘迫,她臉上的淚水也“刷刷地淌著,手帕揩也揩不及”,但她沒有跟上去找他,直接說幫他。而是守在大馬橋上,在那裡等他過來,“從中午一直站到下午……”看到高加林走到大馬橋上時,她主動走過去,假裝與他偶遇,一陣寒喧後順勢提出幫他去賣饃。她還說,“我知道哩,你怕丟人,你乾脆把饃給我去賣。”一句話讓高加林感到他以為丟面子的事,巧珍卻常做,也就不感到難堪了。她給高加林留足了面子,也讓高加林感到自然與溫暖。巧珍的出現,如拂過湖面的春風,化解了他的內心苦楚,也拉近了兩個年輕人的距離。

巧珍是一個普通農村姑娘,但她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也很有主見。在找對象問題上就能充分看出這一點。依她的條件找一個公社一般幹部,或者農村出去的國家正式工人,都很容易,但在她看來,那些人連農民都不如,她根本看不上。在剛懂得人世間還有愛情這一回事的時候,她就愛上了高加林,愛他的飄灑風度,愛他的男人味,更愛他的一身本事,但她的自卑感使她連走近他的勇氣都沒有。高加林上高中時,每次目送他去縣城上學,她都眼淚汪汪;高加林高考落榜,灰溜溜回到村裡,她高興得幾乎發了瘋,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可當加林當了教師,她的希望光芒又暗淡下來。而當高加林失去了教師身份,又一次當了農民的時候,她簡直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洪流。於是,就有了“蓄謀已久”的大馬橋偶遇。這“三落三起”,正是巧珍敏感而豐富的內心真實寫照啊!

巧珍視愛神聖,對愛率真,且毫無保留。她自己早就認定,“如果真正有合她心的男人,她就是做出任何犧牲也心甘情願。”為了加林,她拋開女人的矜持,主動向他坦露心扉;為了加林,她不顧鄉親們的嘲笑,開始刷牙,甚至一天換三遍衣服;為了加林,她被父親打了一頓後,依然每天都在那棵老槐樹下看著他;為了加林,她敢於在眾目睽睽下與他一起騎車去縣城。她不是不講臉面的人,但為了加林哥,她連崖都心甘情願地跳。對待愛情,她不會像那些文化人思前想後,曲裡拐彎,一旦感情得到了迴應,那便是熱烈的、長久的、直白的、純粹的迸發,不摻雜絲毫雜質,也沒有任何水分,令人難以抗拒與迴避。為了愛情,她可以拋開一切。

巧珍懂得愛的真諦,愛不是禁錮,而且默默無私的奉獻與支持。高加林在“衛生革命”後,心情十分糟,更想早點走出去。巧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痛在心裡。她何嘗願意心愛的人離她而去,也怕他一飛出去將不會回來,但她知道,加林的心是在外面的。於是那個晚上,還是在那棵老椿樹下,她說出了加林的心思,並鼓勵他出去。當加林跟她開玩笑說,“不怕我不要你了嗎?”“不怕,只要你活得暢快,我……”說完這句話,她一下子笑了,緊緊抱住他,像菟絲子纏在草上一般,說“你什麼時候也甭把我丟下……”巧珍沒讀過書,可她的心比誰都細膩、柔軟、敏感,而且知輕重、識大體。為了心愛的人“活得暢快”,她可以把一切委屈、擔憂、不捨深深地埋在心裡。

巧珍深明大義,她珍惜愛,但也懂得有一種愛叫放手。高加林帶信把她約到大馬橋,她是滿心喜歡地來的。可沒曾想,一見面,心愛的加林哥竟冷冰冰地告訴她,要到千里之外去工作,她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多少個日日夜夜,她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來了,而且這麼突然,讓她一下子從酷暑跌進了冰窖。頓時,兩串淚珠從巧珍的臉頰靜靜地淌了下來。她雙手痙攣,她話語哽咽。心已被刺得流血,可她仍強忍支撐著,向心愛的人道出了她的全部心思。實在說不下去了,她掏出手絹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裡。沉默了好一會,巧珍迅疾轉過身,輕輕地說了句,“加林哥……我走了!”便搖搖晃晃地走過去,困難地騎上她的自行車,頭也不回去飛跑而去。縱然她愛高加林愛得要命,縱然分手的打擊於她而言甚至是致命的,但她知道,愛一個人,就是要讓他過得好。高加林怕提出分手後,“不識字沒文化”的巧珍會大哭大鬧,可他哪裡知道,巧珍身上有著他們腳下這片黃土地一般厚重的品行啊!

巧珍的善良是她最鮮明最寶貴的品質,深深打動著每一個人。高加林被開除回來的消息傳回到村裡,全村人都很感慨。巧珍的父親認為老天爺開了眼,姐姐巧英和母親甚至策劃著要把高加林堵在回家的路上,狠狠地奚落他一通。已嫁到馬店村的巧珍知道後,一大早就趕回高家村,跪在姐姐面前苦勸她不要給高加林難堪。不僅如此,還求姐姐找她公公高明樓,能不能讓加林再教書。她愛加林,雖再不可能回到從前,但她仍心疼他,希望他好,不希望牆倒眾人推,讓可憐的加林更加難堪。他雖然給她帶來那麼大的傷害,但她不會恨他,永遠都不會。相愛時她無私地給予,被棄後也不去怨恨,這是怎樣的一顆金子般的心啊!可惜,高加林從前視而不見,如今不可能復得,他把生活中最寶貴的東西輕易地丟棄了。他撲在黃土地上,痛苦地呻吟著,而這一切都晚了。巧珍的大度與善良,不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嗎?

龍應臺說,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也許農村人不知道孔子曾說過“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但他們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是“禮”。文化不單是看得見的知識,更是人們一代代積累、沉澱、傳承的習慣和信念,它不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企及的高山雪蓮,它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根植在我們內心的修養、道德、智慧與善良。從這個意義上講,沒上過學、不識字的劉巧珍,比高加林、黃亞萍們所謂的“文化人”更有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