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舉個例子,莊子非魚。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10 個回答
技术塑造未来
2017-08-24

唯物論認為,人的精神現象,來自於物質。唯心論認為,世界的物質現象來自於人的精神活動。都是多麼的愚蠢透頂啊。

既不是物質生精神,也不是精神生物質。正確的答案是,無論物質現象,還是人的精神現象,都來自於天地造化。所謂萬物,不過形神而已,形主地之陰柔載質之用,神主天之強陽造化之能。

決裂形神,便如同決裂天地。唯心論者,認為神能生形,無異於是認為天能生地。唯物論者認為,形能生神,無異於認為,地能生天。這都是極端愚蠢的思想。因為事實是,天地是並生的,來自於同一片鴻蒙之氣,清陽者為天,沉濁者為地。

學習華夏正統文化,可關注白雲先生的至道學宮和同道學宮微信公眾號。

林三土
2017-07-22

在對“唯心/唯物”標籤的使用上,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三個全然不同的哲學維度。首先,本體論維度上的“唯物論/物質主義(materialism)”認為,世界在根本上是由物質對象構成的,所有看似非物質的屬性都依存於物質屬性。在當代哲學中,這個意義上的“唯物論/物質主義”標籤有時會被“物理主義(physicalism)”取代,因為“物質”一詞在物理學中的含義比較狹隘(比如不包括“能量”等其它物理對象),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混淆(但同樣也有一些哲學家不喜歡“物理主義”一詞而偏愛使用“唯物論/物質主義”)。

什麼叫世界在根本上由物質對象(或物理對象)構成?舉個例子,在本體論的唯物論者(或者說物理主義者)看來,人類的“心智”和“意識”歸根到底是由人體(尤其是大腦)在微觀層面的分子運動和生化反應等等“物質事件”構成的;如果我們能夠造出兩個克隆人,二者的身體(包括其大腦)在微觀構成與微觀活動上完全一模一樣,那麼這兩個克隆人在心智與意識層面的表現也會是一模一樣的;如果兩人表現出的“心智”或者“意識”有區別,那就意味著其身體(尤其是大腦)在微觀層面一定有哪裡不同。

與此相反,有些人則認為,就算兩個克隆人體的微觀構成及活動完全一模一樣,二者表現出的心智意識也仍然會大相徑庭。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至少存在某些獨立於物質屬性(或物理屬性)的意識屬性。持這種觀點的人又可以分為兩類:本體論上的“二元論者(dualists)”認為物質屬性與意識屬性相互獨立而存在;本體論上的“唯心論者/觀念論者(idealists)”則認為,世界在根本上是由意識(或者說觀念)構成的,物質屬性依存於意識屬性。這個意義上的“唯心論/觀念論”往往需要以一定的神學預設為基礎(比如上帝是以非實體形態存在的至高意識,世間所有物質均存在於上帝的意念之中),在當代哲學中早已式微,如今“(本體論)唯物論/物質主義”的主要對手是“二元論”。

但這裡需要區分本體論維度上的“唯心論/觀念論”與認識論維度上的“唯心論/觀念論”。比如不少哲學史家將康德的“先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理解為一種認識論理論而非本體論理論:由於人類對對象的認知活動總是要通過人類認知官能的中介而進行,因此人類所認知的永遠只能是對象在與人類認知官能的關係之中呈現出來的“表象”,而不是“對象本身”(亦即所謂“物自體”);對於“對象本身”,人類可以有純形式的概念把握,卻無法跳出自身認知官能的侷限,為這些概念添加實質的認知內容。

這類認識論意義上的“唯心論/觀念論”,有時也被稱為“呈現論(representationalism)”,即認為我們通過認知官能感受到的,僅僅是外在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呈現”出來的知覺副本,而不是外在世界本身;與其對立的則是認識論層面的“實在論(realism)”,認為我們感受到的就是外在世界本身。這裡值得注意兩點:一,在認識論層面並沒有對應的“唯物論/物質主義”說法。二,“(認識論上的)唯心論/觀念論”(或“呈現論”),與“(本體論上的)唯物論/物質主義”(或“物理主義”),是完全兼容的:比如一個人完全可以認為,我們只能感受到外在世界在意識中的“呈現”,並且這種“呈現”來自於我們大腦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因此仍然依存於(或者可以化約為)物質屬性。

同樣地,我們還需要把社會動力學維度上的“唯心/唯物”之爭,與本體論及認識論兩個維度上的議題和立場區分開來。常見的“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便屬於社會動力學維度上的“唯物論”。由於其對“物質”的定義(“生產力”、“經濟基礎”等等)遠比本體論維度的“唯物論/物質主義”來得狹隘,因此我們無法從“(本體論)唯物論/物質主義”中推導出“歷史唯物主義”;類似地,社會動力學意義上的“唯心論”,也與本體論層面上的“唯心論”互不相干。

和美临沭
2017-07-06

馬克思老爺爺振臂一呼,一刀把社會分成了兩個階級。馬克思主義哲學突發奇想,把哲學世界分成了兩大派別,從此,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對姐弟在中國的教科書裡,走上了不共戴天的道路。今天我們不說唯物論和唯心論究竟誰對誰錯的問題,也不打算從哲學史的源頭討論它們的分歧究竟在哪裡。今天我們只說三個人,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再到馬克思,我們現在所奉為真理的辯證唯物論,和唯心論曾經就只差了一丟丟。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在說起那些晦澀的哲學觀點之前,我們用最簡單的話說明白什麼是唯物論和唯心論。其實,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並不存在著你死我活的對立,這兩個理論完全是解讀物理世界的不同標準。唯物論認為物質是世界的第一性,精神緊隨其後。唯物論從來沒有反對精神的存在,只要精神是兒子,物質是爹,那就沒問題。比如,唯物論完全可以接受人有靈魂這個說法,可是肉體在前,靈魂在後,肉體要是死了,靈魂也就滅了,這就是唯物論。

而唯心論呢,對於物質的存在,唯心論沒有任何異議,可是物質的存在是在精神之後,比如人有靈魂,不過靈魂不朽,沒了物質的肉體靈魂依然存在。至於對有沒有神的觀點,唯物論反對的僅僅是宗教式的創世神,假如一個理論說,先有世界,再有神,這個神有很多能耐,可他也是物質的,唯物論表示這種論點完全可以接受,所以,不論是唯物論和是唯心論中的“唯”,代表的都不是“唯一存在”的意思,如果非要解釋,那就是“唯有...才是第一性”。

當然了,不論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都還有無數個分類,我們如今所推崇的辯證唯物論,僅僅是唯物主義的一個流派。這個流派的創始人,就是馬克思老爺爺說起。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說馬克思的智慧是猶太人智慧的集中體現,其實不對。馬克思家從人種學上來說確實是猶太人,一直到馬克思的爺爺輩,都是了不起的猶太律師。不過,馬克思的父親在35歲時,出於實際考慮,拋棄了原來的信仰,成為一名基督教路德教教徒。就在第二年,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卡爾馬克思。這樣看來,與其說馬克思是地地道道的猶太人,倒不如說是一名新教徒。在老馬克思和馬克思未來的岳父威斯特華倫的影響下,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對莎士比亞,但丁的人文主義古典文學和蘇格拉底式的古希臘哲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老馬克思本來希望馬克思可以繼承家族事業,成為一名律師。可是馬克思卻對法律絲毫不感興趣,硬是在大學第二年轉學成為了一名哲學系的學生。1841年,馬克思獲得耶拿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博士畢業論文特別牛逼,屬於那種你看了題目就不想讀的文章,其名曰《論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

不過,馬克思並沒有僅僅滿足於古希臘的自然哲學。1843年,馬克思在柏林大學成為一個激進的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黑格爾是當時唯心論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學思想是以“精神”為核心的。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黑格爾認為有一個絕對精神,這種絕對精神在黑格爾看來就是上帝,存在於所有的文明與文化之中。歷史就是這個上帝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的自我實現。上帝為了以完美的形式實現自己,就要進行不斷的鬥爭,這樣就產生了歷史。總結起來,黑格爾理論可以歸納為:第一,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種實在性,這種實在性可以通過理性揭示;第二,歷史處於一種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變化;任何特定的時代或人的思想,都是由同一個特定的“時代”的“精神”引起。其實,這就是最早“辯證歷史觀”的由來。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黑格爾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黑格爾所說的“上帝”並不是基督教或任何宗教所說的“神”,黑格爾理論的前提是上帝(即絕對精神)作為第一存在,在這種前提下,上帝發展的趨向是將上帝與人性同一起來,這些論點都是與當時基督教的教義相違背的。甚至,很多與馬克思同時代的年輕人,利用黑格爾的理論推翻了許多基督教的經典。

其實,黑格爾的哲學從一出世就引起了巨大爭議,他所強調的“絕對精神”,距離將歐洲哲學引領到無神論只有一步之遙,不過黑格爾本人沒有踏出這一步。真正以無神論為基礎開始思考的,恰恰是接受了費爾巴哈唯物理論的馬克思。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費爾巴哈

那費爾巴哈又提出了什麼理論呢?費爾巴哈通過把黑格爾的理論推演至極端,駁斥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理論。費爾巴哈復活了蟄伏已久的唯物主義,他宣稱:“人,並非上帝,才是最基本的存在”。費爾巴哈為什麼如此有勇氣在唯心主義盛行的歐洲哲學社會中反對上帝的絕對存在呢?費爾巴哈論證道:當我們分析我們對於上帝的觀念時,發現我們並沒有任何超乎人的感情與需求的上帝觀念。一切關於上帝的知識,不過是人的知識。換句話說,上帝就是人性。其實,費爾巴哈理論中所有的方法都來自於黑格爾,費爾巴哈本人也僅僅是在黑格爾所提出的歷史是由精神主導的論點產生了分歧。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於是,馬克思在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歷史觀之後,又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觀點。既然歷史的焦點在於不斷的鬥爭與發展,那麼歷史的焦點,就不應該在於上帝,而應該在於人。這種蘇格拉底式的人文關懷使得馬克思不再仰望空洞的宗教信條和社會體制,他低下頭去看到的盡是無知的民眾在無意識的情況被邊緣化,異化或者因心存幻想,默默接受一切盤剝。

“馬克思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是馬克思生前多次說過的話。要知道,不論是馬克思對制度的批判,還是對宗教的批判,都不是他哲學理論的衍生,馬克思確信自己掌握了歷史發展的規律,他拒絕接受其他人的苦難。從這一點來看,馬克思並非對宗教有什麼深仇大恨,馬克思完全不在意哪個教的教義是“正確”的,他早已摒棄了宗教的神聖性,將其看做社會制度的一部分。終於,年輕的馬克思拋棄了他所擁有的一切,向制度開火,向宗教開火,向一切壓迫無產階級的力量開火,那都是之後的事情了。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我賭五毛一定是赫魯曉夫......)

人類的思想界猶如浩渺瀚海,每一個哲學家如同耀眼明星,鑲嵌在哲學發展的星空。在公共基礎知識的考試中,這些哲學家的經典觀點常常成為高頻考點。今天就帶大家一同學習下,在馬哲視野下的哲學分類,以及該辨別哲學觀點的性質。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哲學可以區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

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就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或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唯心主義

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二者的區別在於對“精神”的不同規定,但它們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把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

Ⅰ 主觀唯心論--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我,我的心,感覺,人)

  • 舉例:

“萬物皆備於我”(孟子)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即理”(陸九淵)

“萬物皆在吾心中”“心包萬物,心包萬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王陽明)

  • 也就是說:

主觀唯心認為世界來自於內心、來自於精神,世界是由主觀創造的。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Ⅱ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當成是世界的本原(道、理、絕對觀念、理念)

  • 舉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

“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程頤)

“有是理,後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 也就是說: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來自於一種獨立於主觀的神祕力量。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Ⅲ 理解雙方關係:

客觀唯心主義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延伸,是在應對唯物主義反對時所做的改良。只是打扮起來讓人覺得更加科學,其本質還是唯心主義的範疇。

舉個例子

例1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絕對觀念”先於自然界和人類得社會而存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觀念外化或異化的結果,黑格爾的觀點屬於( )

A.客觀唯心主義

B.主觀唯心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

D.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答案】A

【解析】本題中,黑格爾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觀念外化或異化的產物,言外之意,就是絕對觀念產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絕對觀念是什麼,很難說清楚,是一個獨立於人的主觀精神以外的神祕的東西,故應當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範疇。BCD的說法皆錯。

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

Ⅰ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某種物質的具體形態是世界的本源。

典型命題:

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

西方:火等

缺陷:直觀性、猜測性、非科學性

Ⅱ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產生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典型命題:法國分子生物學家莫諾(Monod)說,生命是架化學機器。

缺陷:機械性(萬物運動都是機械運動)、形而上學性(片面、靜止、孤立地看問題)、不徹底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Ⅲ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哲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舉個例子

例2我國哲學家範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這是( )

A.唯心主義觀點

B.形而上學的觀點

C.唯物主義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答案】C

【解析】範縝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他認為“形和神”是統一的,形是一種“具體形態”,有形才有神,形決定神,這是典型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還沒有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故本題應選C項。

家兔love野猫
2017-07-06

何為唯物論?

唯物論,是哲學中的理論,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唯物主義,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何為唯心論?

首先,它是哲學領域的研究問題之一,唯心論實際上就是唯心主義,其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哲學,就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和客觀唯心.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意識說成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萬物是主觀意識的產物. 客觀唯心主義則是把某種客觀精神說成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萬物是這種客觀精神的產物.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唯心與唯物的區別

第一:定義不同

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

第二:內容不同

唯心主義:對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作了正確的回答,承認宇宙統一於物質,精神或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客觀物質世界離精神而獨立存在,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唯物主義:總是反映先進階級或集團的利益的。

唯心主義錯誤地回答了意識和物質即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唯心主義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喜歡就點個贊吧)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董海发
2017-07-06

唯物論與唯心論是哲學的兩大學派。

唯物論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即物質決定精神;

唯心論主張精神第一、物質第二即精神決定物質。

過去我們對待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態度上有一個重大誤區,即唯物論是正確的,唯心論是錯誤的。實際上 二者本身沒有那個對,那個錯。用對地方,二者都是正確的,用錯地方,二者都是錯誤的。

例如,

唯心論用在做人的心靈脩煉方面.是完全正確的,但用在做事的社會實踐方面是完全錯誤的;

唯物論用在做事的社會實踐方面是完全正確的,但用在做人的心靈脩煉方面是完全錯誤的!

人類面臨的世界可以劃為兩大類型:

一是物的世界

物的世界本源是物質一元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既不是某個人的精神創造,也不是某個神靈創造。物的世界既是指其大無外的宏觀世界,這是天文學研究的對象;也是指其小無內的微觀世界,這是量子力學研究的對象。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都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冷酷無情的物質世界。

物質世界不僅是物質的,而且物質還是運動的;

物質世界不僅是運動的,而且運動還是有規律的;

物質世界不僅是運動有規律的,而且這個運動規律還是可以認識的。這就是自然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爆炸式發展、無止境發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觀察物的世界必須堅持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這也是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理論依據。

二是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本質是物質與精神二元化的有機統一體。

A、人是源於自然、長於自然、迴歸自然的高級動物。人類是物的世界最年輕的生命形態,僅僅存在了四百萬年,人類又是物的世界最渺小的客觀存在,人類僅僅是自然界自生自滅的一粒塵埃。就從這一點來看,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本源是相同的。

B、人是有思維、意識、精神、意志的高級動物。所以,人的世界是精神的,是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觀世界。就這一點來看,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本質不同。

因為物的世界本源是一元化的,是純粹的物質世界。人的世界本質是二元化的,是物質與精神渾然一體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不僅是精神的,而且精神還是多元的;

精神世界不僅是多元的,而且多元還是有地域、民族、階級、國界差別的;

精神世界不僅是有地域、民族、階級、國界差別的,而且正是因為這個差別,要麼產生思想對立、要麼產生政治對抗、要麼產生軍事抵抗。這就是人文科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死我活的根本原因。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是人的世界區別於物的世界唯一特徵,是人類優越於動物的唯一特長。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創造、家庭哺育、老師培養、朋友關愛、祖國護佑、自已成長、自已奮鬥的地球精靈。人的主觀世界不是冷酷無情的物質世界,而是溫情脈脈的精神世界。人這短短的一生,精神意識是伴隨人一生的道德靈魂,道德靈魂是人一生須臾不可離開的終身夥伴,知識技能是人成年後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合作伴侶,國家法律是人一生必須時時刻刻佩戴的雙刃寶箭:你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法律就是你的護身寶劍;你蔑視法律、踐踏法律、違反法律,法律就是你的傷身利器。

所以,觀察人的世界必須堅持二元化的哲學觀點:

A、在人的自然屬性方面堅持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義一元化哲學觀點,有健康的體魄,才有完美的精神;

B、在人的社會屬性方面堅持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唯心主義一元化的哲學觀點,有完美的精神,才有精彩的人生。

蓝箭28
2017-07-08

幾十年前,第一次執夜班,老主任不放心過來陪我。檢查完設備,測完各項數據後己經十點了,老主任躺在床上畢著眼問我,如果人生重來,你想學什麼?我說學物理,他搖頭,學中文,他搖頭,學美術,他搖頭,我不說了,他瞇著眼看著天花板,“學哲學,學哲學統治人,學其它被人統治”,我盯著他看,他沒理我,呼聲漸起,睡著了。

船长165067298
2017-07-06

唯物論與唯心論兩者最大的區別應該在於: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

唯物論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即所謂的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才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物質,再有的意識。

唯心論則相反: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shū)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從這段對話來看,應該是唯心主義,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想法。

(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只是一種分享)

河边的小卷羊
2017-07-13

盡力用簡潔明瞭的話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首先,關於唯物論和唯心論,拉美特利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兩大陣營對立觀點的哲學家,這是兩個近代哲學概念。西方哲學經歷了古希臘哲學(主要是對客觀世界本原的探討,又稱本體論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哲學淪為神學的奴婢,以上帝和宗教為中心的探討,可以說主要轉到了對精神領域的認識),而自然就來到了近代哲學(關於主客關係問題的探討,即客觀世界和精神關係問題的探討,關於主客關係問題的探討即是認識論問題)。

這個哲學整個的認識過程進展可以說和我們作為每一個具體的人的認識過程相類似。想想我們從小一睜眼看到的好奇世界,呈現在眼前的紛繁,眼裡更多的只有看到聽到認識到的那個對象,認識從那個客觀的對象開始。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便更多的開始認識自身,有了更強的自我意識,也認識到自己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之後便進一步跳出二者來認識二者的關係。

而唯物論或者唯心論則是出於對認識論問題的回答而持相反觀點的兩個哲學派別。前面講認識論是探討主客關係問題,主客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居於主導地位,那麼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形成了兩派:唯物論(物質決定意識,客觀決定主觀,客觀是第一性)、唯心論(意識決定物質,主觀決定客觀,主觀是第一性),這也就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所在。一般來說,一派強調物質,從物質出發,強調感覺經驗的重要性,先有存在而後有思維,一派從精神出發,由精神推出其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舉個例子,如題主說的莊子非魚: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個命題強調主體的主觀相對性,以及主體間通約的問題,這和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相類似,只不過普羅泰戈拉說的還只是人,子非魚則還到其他物種了。子非魚,又怎麼知道魚的切身,即是說,既是子是魚,子也要是所指的那條魚,不能是其他的魚(因為子也非我,又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之樂呢?表明同類間主體差異性),其他的魚也不是那條魚,怎麼能知道那條魚怎麼樣呢?由此推及到人,就像對於風,覺得它熱的人來說就是熱的,覺得它冷的人來說就是冷的。對於口味兒,對於覺得它辣的人那就是辣的,對於不覺得辣的人那就不是辣的,對每個主體來說,都不一樣,也就是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我這裡並不否認這個主體間的差異性,但如果只強調這個,那我們之間又怎麼交流呢?人跟人之間還怎麼通約?你的就是那個,我的就是這個,完全沒有什麼標準了,我們還怎麼去認識?我們嘴裡所說的話又是怎麼來的?別人又怎麼認可?別人也會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來反駁,所以不止是強調某一個方面。

至於要問這個命題是屬於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非要給個定性,可以歸結為主觀唯心論。但一個人某個觀點很難完全就說它完全就是唯物還是唯心,也不是非要給下一個唯物或者唯心才好。上個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化階段,就總是要分一個唯物唯心或者介於二者之間,總是要給一個定性。而之後的馬克思主義化一般是用像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那樣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結構來解釋。所以非要問一個唯物唯心也不奇怪,但這樣有時候並不合適也顯得牽強。

在哲學中,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是什麼?

還有題主所供的圖片,“我思故我在”是近代西方大陸唯理論哲學的代表笛卡爾所提出的哲學命題。大陸唯理論指歐洲大陸具有形而上傾向的一派,基本觀點是從天賦觀念出發,通過一套邏輯演繹和推理即可推出整個知識體系,不需要感覺經驗。與之相對的是英國經驗論,從感覺經驗出發來建立一套知識體系。但他們起初追求的知識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而兩派發展到最後均走入了死衚衕。大陸唯理論在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那裡走向了獨斷論,即不需要任何經驗即可從自身推出整個世界,這樣的知識雖然有普遍必然性但卻沒有經驗內容,是空洞的。而經驗論則在休謨那裡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即只剩下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感覺經驗,這樣的知識雖然有經驗內容,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被康德評價還抵不上一場夢,那麼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有經驗內容的知識如何可能,在康德那裡就開始探討“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從懷疑本身出發,懷疑掉了一切以後提出的哲學命題。而這個命題顯然有這麼些問題值得推敲:①如果把這個命題分為三段式可列為如下:大前提:誰思誰就在。小前提:我思。結論:我在。而既然已經懷疑否定掉了一切,那這個大前提從哪兒來的?為什麼單單留下這一條?②笛卡爾從思推出我,思是個思想思維的過程,而我是個主體或者實體,直接把二者劃等顯然不合法。③在康德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的批判中,康德指出我思的我只是一個邏輯的主詞(Subjekt),這個我必須要有,這是先驗自我意識的統覺的本原的綜合統一,沒有這個我也就沒有構成認識的對象。而“我在”的實際意義也無非是“我思”,但笛卡爾把這個我在理解成了一個主體(Subjekt),把主詞(我)與主體(我)相混淆,這樣也把一個先驗的我降為了經驗的我,當然也更推不出一個自在之我了。這樣這裡就有三個“我”了,一個是作為邏輯主詞先驗的我,一個是現象界經驗的我,還有一個是作為自在之我那個不可認識的我。但康德也並不否認在這個先驗主詞後面假定一個自在之我,但不是為了認識它,而是為了以它作為實踐上的道德承擔的主體。

rita最晴天
2017-07-07

前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後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1、唯物論,唯物主義,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2、唯心論唯心主義(Idealism)即唯心派,又譯作理念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它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係的討論及看法。

人們總要揭示一個領域裡的規律,如果這些規律的出發點是客觀的、物質的,我們便說其理論體系是唯物主義的;如果這些規律的出發點是主觀的、精神的,我們便說其理論體系是唯心主義的。康德沒有找到二者的區別,但在他之前,人們認為自然科學的根本原因是神的安排,但康德寫了一本書《純粹理性批叛》,認定在自然科學內沒有上帝的地位;馬克思雖然也沒有找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但在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在社會科學領域是唯心主義說了算。馬克思從人總要先吃飯出發,論證了社會科學領域也是唯物的。至於說到區別,大體上說:從上帝和神出發的,是客觀唯心主義;從心和精神出發的,是主觀唯心主義;從物質世界(包括人自己的身體)出發,就是唯物主義。

在實際生活中區分唯物與唯心要困難得多:

(1)承認世界是可知的,是唯物主義

(2)承認世界是發展的,是唯物主義

(3)承認世界是聯繫的,是唯物主義

(4)承認世界是辯證的,是唯物主義

(5)承認世界包括人自己是一種存在,是唯物主義

(6)承認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個過程,是唯物主義反之,都會走向唯心主義。

另格有经
2017-07-10

關於唯物與唯心的定義,翻開百度就能找到答案,我們沒有必要再給唯物與唯心再下定義。我相信此題,是讓我們在思考,討論中,發見新的東西。

人類探討自然和社會,實際上還只有兩千多年曆史,每一個體的觀點的提出,都會受到當時社會的文化等具體因素的制約,停留在相對水評上。

唯物與唯心,這不過是哲學上兩大認識方法而已,離終極真理還很遙遠。毛澤東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不迷信某一古人的學說,要有懷疑,批判,否定的精神,說說自己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方式方法,自己的觀點,來豐富人類文化。即使是錯誤的觀點,也給了他人的思考,提供前提條件,這就是價值。人類的進步,就是靠敢於懷疑,批判,否定的人們在推動和促進。假設愛因思坦,認為前人的科學是真理,科學將不再發展;假設馬克思認為前人的哲學是正確的,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了。對於後人而言,我們都認為前人都是正確的,或者就是真理,科學,哲學都將停滯不前。

我們來思考唯心與唯物觀點到底對不對呢?

假設物由心生,人在入睡,收克,死亡等無意識狀態下,宇宙萬物不僅存在著,而且變化著。即使宇宙沒有人類,宇宙仍然在。

假設精神是由物質產生,問,物質從哪裡來的?人類再被`先有雞才有蛋,還是先有蛋才有雞'的現象所矇蔽,就逃不出“思維怪圈”。

宇宙本身是不分物質和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質,或者說物質和精神,包括情感都是有機的存在。比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下,釋放氧氣供動物生存,動物的排洩物供植物生存。誰能說動植物之間沒有智慧和情感?再比如,動植物是有智慧和情感的,假設水土等等宇宙物質都沒有智慧和情感,怎麼生出有智慧和情感的動植物來呢?普陀寺門聯寫的有思想,"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它無覺無知"。

那麼物質到底有沒有知性(智慧)呢?美國一科學家把音樂放給草,草能隨著音樂的強弱等,反應出不同姿態。日本的科學家叫江本勝取冰花,放音樂給冰花聽,冰花也能隨著音樂的強弱反應出不同姿態。可見細微的物質也有感覺,感知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現,發明,人們對以往哲學,將可能是顛覆性否定,這也將是人類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到來之際。

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還在某點,某線,某個層面,局部上,離終極真理還太遙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