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好不好?

想四川農業大學好不好?值得考嗎?
1 個回答
四川農業大學(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川農大(SAU)”,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農業科技為優勢,農、理、工、經、管、醫、文、教、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111計劃[1]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援疆學科建設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國家“973計劃”承擔高校,“四川2011計劃”高校 ,全國首批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試點單位,四川省首批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2所試點高校之一, 具備自主招生資格 。
學校最早起源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在成都創辦的“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學校前身為原四川大學農學院。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往雅安獨立辦學,定名“四川農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
截至2016年5月,學校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個校區,佔地總面積約4500畝,館藏文獻資源625萬冊(件)。有教職工3000餘人,有學院24個,本科專業86個,有全日制在校生39000餘人,其中:本科生34000餘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4000人。

2013年,學校國家科技獎獲獎總數列全國高校 ,自然出版指數(NPI)在中國高校名列第7,科研機構列14。

四川通省農業學堂
清末年間,在全國興學強國的潮流推動下,四川布政使許涵度上奏清廷,希望在四川設立中等農業學堂,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在成都厚載門內寶川局右側舊倉庫內成立,這是四川成立的第一所農業學堂,也是四川農業大學的歷史源頭。學堂於1906年6月1日先行開學,9月12日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四川總督錫良在典禮上頒示訓詞:”蜀中沃野千里,古稱陸海。夙以蠶絲之利與世相競,徒以墨守故法,利寖外溢,故不能不提倡農學,以為振興農業之預備“。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初設農業、蠶業、林業的預科和本科。1910年4月學堂遷往成都東門外望江樓附近的農業試驗場修建新校舍。
四川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1912年辛亥革命後,經四川省軍政府批准改名為四川高等農業學校,設大專部和中專部。
1914年改名為四川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增設農本科、蠶本科。
四川省立農學院
1927年8月,四川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與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公立外國語專門學校、公立國學專門學校等五所專門學校合併組成公立四川大學,公立農專成為公立四川大學農科學院。
1931年四川省政府決定,將原公立四川大學的工科、農科改辦獨立學院,農科學院定名為四川省立農學院。
四川大學農學院
1935年7月四川省立農學院和重慶大學農學院併入國立四川大學,組建農學院。此後學院有較大發展。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在部分系調出的同時,先後將西南農學院雲南大學農學院、川北大學和西昌技藝專科學校的農藝、林業、畜牧、獸醫專業調入四川大學農學院,為學院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四川農學院
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四川大學農學院從成都遷往雅安獨立建校,命名為四川農學院。1956年9月5日四川農學院在雅安舉行成立大會,在校學生1134 人,教職工515人,其中專任教師205人。
1959年開始招收水稻栽培、獸醫產科、玉米育種、家畜飼養和家禽育種專業三年制碩士研究生。後因“文革”中斷,至1978年恢復。
四川農業大學
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學校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10] 同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親筆題寫校名。
1991年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6年和1998年四川農業大學先後通過國家“211工程”建設部門預審和立項審核,學校正式跨入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行列。
2001年,進入新世紀,學校在雅安建設了學校新校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四川農業大學好不好?
第一行政樓(5張)
2001年4月原四川省林業學校整體併入四川農業大學,成為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
2005年學校在成都溫江區開始建設研究生院和科學研究院,學校已有雅安、都江堰和溫江三個校區。
2010年10月08日,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正式啟用並舉行了開學典禮。至此,四川農業大學“一校三區”辦學格局形成。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現設有學院26個,研究所(中心)15個,涵蓋農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醫學、文學、教育學、法學、藝術學10大學科門類。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二級學科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二級學科67個,專業學位授予類別(領域)21個,本科專業86個;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省重點學科19個。2005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援疆學科建設計劃40所重點高校之一。2012年在全國高校一級學科評估中,6個參評學科有3個、2個和1個分別位居全國第4、第5和第7。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名師薈萃。現有教職工3000餘人,其中:教授323人、副教授578人;博士生導師234人、碩士生導師61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高級專家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1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973計劃首席青年科學家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0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90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51人,四川省千人計劃人選8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3人;何樑何利基金獲得者4人,霍英東教育基金獲得者13人,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獲得者4人。學校是全省首批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2所試點高校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