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前劉備有什麼倚仗?

兵力東吳比劉備多人,又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水軍是菜鳥,又沒有地利優勢,靠什麼贏?夷陵之戰前劉備有什麼倚仗?
4 個回答
寒鲲
2017-10-12

劉備畢竟是在漢末亂局中摸爬滾打了四十年的老梟雄,即便看似衝動的伐吳也絕不可能是一場毫無準備、全無優勢的軍事行動。那麼劉備這一方在夷陵戰前究竟有哪些準備與優勢呢?且看寒鯤一一道來:

新野屯兵以來的百戰雄師

自公元200年新野屯兵起,劉備軍團經過八年的中高層人才吸收,在赤壁戰後(208-211年)迅速在荊州中南部做大,而後諸葛亮都督臨烝經管荊南三郡民政與後勤;而後,劉備軍團主力分兩批次先後入蜀,並在蜀中、巴中、漢中等益州主要地域作戰近十年(211-219年),這是劉備軍團在北方時期從未有過的同一支骨幹構成的軍隊獲得的長期軍事經驗積澱。換言之,夷陵戰前,劉備方面僅僅是喪失了關羽方面的三四萬人馬,並未喪失這支可以稱得上百戰雄師的主力。

219年冬至221年夏之間的休整

經歷了赤壁、南郡、荊南、蜀中、巴中、漢中、上庸的持續十餘年(208年-219年)的連番作戰,劉備的這支主力軍並沒有在關羽剛死便直接殺出三峽,而是經過了長達一年半的休養生息,這在漢末亂世中已經可以算比較長的準備時間了。在這個休整過程中,劉備既完成“稱帝”這一事關大義名分的政治進程並且整合了劉璋舊部,又經由諸葛亮進行了充足的軍械糧草準備,荊州籍兵士們得到休息,新附益州漢羌軍民也得到吸收。這才發動了伐吳作戰,可見劉備在憤怒之時的審慎。

荊南武陵蠻與荊州民心的支持

劉備在荊南時,與位於如今湘西山地的武陵蠻搞好了關係,這就為劉備軍的行軍提供了湘西山地一帶的側翼支持,既能翼護劉備軍在三峽的水陸行軍,又能對孫吳的荊州中南部佔領區造成一定的騷擾。在劉備東征軍中出現的沙摩柯便是武陵蠻酋帥中的代表。

劉備軍中的中高層幹部與主力士兵多為新野以來的荊州籍,江陵與荊南均是其故鄉,整個軍心是希望劉備軍直接控制江陵與荊南的,以免荊益兩屬帶來的“骨肉分離”或“人土分離”。換言之,並不僅僅是劉備有這個復仇心理,整個佔據劉備軍主幹的荊州籍人士都有收復故土的訴求,這是軍心,而非劉備一人的私心。

而且,劉備、諸葛亮在民政治理方面是相當得人心的,這一點在此二人統治過的地域都有顯著事例應證(曹軍南下時百姓自願跟從劉備,諸葛亮死後的巴蜀民自願立廟祭祀)。所以,劉備伐吳,至少在原本佔據的江陵與荊南是有民心基礎的,大可趁著孫吳立足未穩予以收復。

綜上,劉備伐吳並不是一次魯莽無謀無度的戰略冒進行為,而是一次有理有利有節的戰略反擊行為。劉備在戰略上並沒有瑕疵,劉備的夷陵慘敗僅僅是戰術失誤,不能因其戰術上的進退失據,就否認戰略上的正確性。

金山万丈
2017-10-12

一代梟雄劉備在夷陵敗於陸遜之手是蜀國滅亡的開始,但是個人認為這一仗也是疑點很多的一戰。

首先夷陵之戰打之前就有大批謀臣武將勸劉備不要打,劉備與孫權和曹操不同的一點,也是他最大的有點就是聽人勸,特別是在老年的時候,這尤為可貴。但是這一仗是個例外,這是唯一一會劉備違背基本上滿朝大臣的意見,強行出師,未免給人以外。難道劉備就看不出來這一仗不該打,而且即便要打也要趁東吳剛剛攻下荊州的時候人心不穩早點出兵,可是偏偏劉備是在東吳襲取荊州後很久才出兵。

其二,蜀軍這回的兵力顯然是不夠的,至少是不夠消滅東吳的,也就是說這仗很可能會輸。而劉備的第二個本性就是有自知之明,早在一開始漂泊中原的時候,他見了曹操從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跑(但不怕曹操的手下)就證明這一點,這不是劉備膽小,是有自知之明,很顯然中原各路諸侯中見了曹操不跑的最後都讓他給滅了。然而,夷陵之戰劉備竟然以不多的兵力(劉備的兵力不比陸遜多很多,而且孫權的後軍並沒有與陸遜會和)進逼已經做好防禦準備的東吳不可以說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應該會做的。

然而是什麼原因讓劉備一再反常呢?荊州?報仇?該丟的已經丟了,報仇也沒用了,即便報仇也要等機會啊,劉備能成就霸業就證明他不是意氣用事的人,所以一定是另有原因。

我個人認為劉備這回出血病造聲勢,浩浩蕩蕩出兵無非是一個目的,奪回荊州,至少是要奪回江陵和江南的4郡到兩郡。但為什麼要打出滅吳的旗號呢?嚇唬孫權?對,就是嚇唬孫權。孫權會被嚇住?一般不會,但在一種情況下會--曹丕同時出兵攻吳!

我個人認為,劉備出兵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覺得曹丕會同時出兵攻吳。曹丕一旦出兵,戰爭的性質就全變了,只有劉備出兵,孫權也猜到打敗了頂多丟個荊州,但是一旦曹丕出兵,整個東吳就有滅亡的危險,所以他只有與劉備被迫和談,這就使得劉備有資本問他要回江陵,運氣好還能撈回荊州荊南的幾個郡。為什麼不找曹丕和談?都能滅了你了還談個毛啊,所以劉備覺得曹丕不會因為孫權說軟話就不出兵(但是這傻子真這麼做了,不知道是太聰明猜透了劉備的想法還是太傻了)。

再看看劉備為什麼認為曹丕趁機攻吳。首先曹魏從吳蜀聯盟後就逃不出進攻戰吃敗仗的怪圈,曹魏等孫劉翻臉等了不是一年兩年了,所以吳蜀一交兵,他一定回來找機會插一槓子,運氣好一個滅了,另一個就差不多了。再者,曹丕剛剛即位篡權,急需要一次勝利來穩定自己的地位,從而讓他的那些弟弟們死心,讓仍然忠於漢朝的大臣屈服,如果這回他真滅了吳國,誰還敢懷疑他的地位?所以處於政治需要,劉備覺得曹丕應該會出兵。第三,這事有過先例,並且證明可行,吳蜀第一回刀兵相見就是類似的情況,兩軍正要交兵,曹操拿下漢中了,劉備被迫和談,讓出荊州的一般,所以劉備覺得同樣的事情也可以會發生在孫權身上,而且這回曹魏一定會吸取教訓出兵把東吳往死裡打,曹丕打的越狠,劉備搶回江陵的砝碼就越大。這大致就是劉備的算盤,不用武力而是用和談的手段拿下江陵以致荊南幾郡。

這個想法是不可以隨便往外說的,一旦通過細作傳到曹丕的耳朵裡就不靈了,所以劉備天天哭,裝的不冷靜,說什麼為關羽張飛報仇。

而且事實證明曹魏方面的確有出兵的意向,只是最後曹丕決定不出兵,所以才沒動。這不能不說是劉備的遺憾啊。。。。。

丁小胖81514446
2017-10-12

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復仇,明正言順,東吳兵首先氣勢短一截。氣勢是個很微妙的東西,但確實存在。就像吵架,有理的先佔三分,無理嘴皮再厲害,也一樣說不過。

第二是老大為小弟出氣,這點很重要。覺得老大很好,跟這老大跟對了。雖然荊州跟川兵沒關係,但如果劉備不敢為下屬出氣,誰還為他賣命。就像王衛為被打員工出氣一樣,一個道理。就是古人常說的軍心可用,你不用?那就再也沒得用了

第三就是大家說的荊州籍的將士和民心的問題,這個我不多說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劉備稱帝。身份在古今都非常有作用,一個大企業家聽到村長還是辦事員來了,都會有不同的態度。曹髦帶著三百太監兵,一度把司馬昭的王牌近衛打得落花流水,不是成濟這個二貨把皇帝殺了,最後場面真不好說。可見老百姓大頭兵都是怕皇帝的。東吳兵聽到跟皇帝打仗,那不就是叛逆嗎?估計腿都嚇軟了。

劉備先期可以勢如破竹,主要是川兵這邊氣勢比東吳兵強,東吳硬剛是沒用的。只有陸遜固守消耗川兵的氣勢,給本軍洗洗腦,做做思想工作,劉備是個偽帝,不用怕,現在的皇帝是曹丕,將來我們孫權領導也要做皇帝,再給大家畫個餅,這才有一戰之力。

喵喵历史君
2017-10-15

夷陵之戰,劉備敗給陸遜,藉口給關羽復仇,其實是想拿下荊州,但劉備準備不足,智謀上,軍師諸葛亮沒去,戰將方面,張飛在會和劉備的時候被殺,趙雲又沒有隨軍,劉備憑什麼打敗東吳?最後還綿延八百里聯營,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丟盔棄甲,劉備雖然逃了出去,但因為夷陵之戰,結果死在了白帝城,蜀國更是接下來好幾年都沒有恢復過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