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8 個回答
历史论古今
2017-06-19

所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徵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辭伐罪曰徵。——《書·允徵》
挾天子以徵四方。——《資治通鑑》

伐,擊也。——《說文》
伐,殺也。——《廣雅》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從這些例子可見,所謂徵一般是宗主攻打藩屬,中央攻打地方,有一種“糾正”的含義。而伐則沒有這一含義,就單純的是擊殺之意,和侵也比較接近。之所以會有題目的疑問,主要是因為我們歷史上的地緣因素,大部分歷史時期裡,中央政權都坐鎮於黃河流域,東南達大海,疆域之內都是管轄之內的領域,因此對這兩個地方用兵就是征討,故多見東征、南征。西部瀚漠中諸小國以及東北朝鮮半島多是藩屬,故對這兩者用兵也是征討,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唯獨北方草原從商周以來就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地盤,幾乎從來沒有置於漢族政權統轄之下,因此不能稱其為征討,只能稱其為討伐,故北伐匈奴之說。

北伐最常見的語境其實是在漢族政權被迫南遷時,北方故地被外族佔領,有志之士有心奪回故地,此時向北用兵,即是對外用兵,所以用伐,不用徵。

北征不是沒有,世說新語有謝萬北征,杜甫有詩《北征》。一般的,出兵的一方用徵沒什麼大問題,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用伐就要慎重,因為就等於承認了對方的獨立性,或者至少是認為對方不是受王法恩澤的人。而被打的一方希望用伐,用徵會表示自己承認自己的被動地位,或者自己確實有錯。

红色收藏家姜小平
2017-06-02

所謂“用兵之名有四,兩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討,天子自往曰徵。”這是啥意思呢?通俗來講,就是說古代戰爭分為討,伐,徵,攻四種形式。

徵是中央的、正統的戰爭;伐是戰爭的大小之戰,說白了是以大欺小;討看言字旁,是正義的討伐,一般在討之前都有一番正義言辭滔滔不絕;攻就不必說了,就是主動發動戰爭的意思。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秦朝徵百越

那麼中國古代進行征討時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而“北”卻是用“北伐”?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成吉思汗西征

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一種原因就是中國一般單兵作戰都是南弱北強。我們都知道,古代北方的胡人,有天生的騎兵優勢,常在邊境掠劫騷擾,由於其騎兵的強悍,對民眾的威脅非常大。所以秦漢兩朝朝廷的佈防都是在北面築長城,北拒胡虜與牆外,除了偶爾出了幾個名將打出去幾年外,大部分一直處於被動局面,由於邊境威脅大、只能短暫地打出去,所以常常是一種先聲討後出擊的模式,也就是討伐。以至於後面就習慣地稱之為北伐。而南面,古代稍微得到開發,或者開發程度過低,多毒瘴之地,導致那裡單兵作戰能力不強。所以南部邊界的攻戰往往是以高對低、上對下的姿態進行征服。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朱元璋北伐

另有一種原因,可能是中央集權政府往往都定都在北方的結果。政府出了昏君佞臣,不滿的地方臣子對其聲討而征伐,比如唐初討伐武則天。由於政府在北面,北打南有了君打臣的意思,你不服,就征服你;而南打北有了臣打君的意思,你做得不好,我討伐你。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北伐戰爭

歷史上有過很多北伐,不過由於是北強南弱的原因北伐的成功率很低罷了,不過也能夠出現朱元璋的北伐和民國時期北伐戰爭的成功。(來源於網絡)

IN学院
2017-06-07

很多人認為“伐”是以上制下,“伐”是以下克上。這種分法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

《孟子》雲:“徵,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從中可以看出,“徵”的確是有以上制下的意思,但“伐”在這裡卻是一箇中性詞。《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一句經典之語:“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這裡的伐指的就是使用、比拼之意,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應該說,“伐”字最初是一個不帶屬性的戰爭用詞,與下克上無關。在詞語的流變中,“伐”漸漸帶上了“征討有罪之人”的含義。《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有云:“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後來杜預加了一個注:“伐,聲其罪;侵,鐘鼓無聲;襲,掩其不備。”

“有鐘鼓曰伐,無曰侵”當然不是說打仗帶上鐘鼓就算“伐”,把鐘鼓扔掉就算是“侵”——鐘鼓意味著聲討對方的罪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於是“伐”也便有了正義的屬性。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既然如此,我們看看北伐一般發生在哪幾個朝代…

首先是蜀漢北伐。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那必須是伐啊。君不見孔明曰:“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住口!你這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然後是東晉北伐。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桓溫北伐、謝安北伐、劉裕北伐……看看祖逖的誓言吧:“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南朝、五代這樣山河破碎的時代也有好幾次大的北伐:王玄謨北伐、南樑北伐、太建北伐、柴榮北伐,這其中還誕生出了一位以數千兵馬橫掃河洛的白袍儒將陳慶之。

再後來是兩宋北伐。都說南宋北伐,其實北宋也有過雍熙北伐,那是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後面的南宋岳飛北伐已然不用說,岳飛死後,還有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端平入洛,當然,也是沒有一次成功的。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所以這些北伐有什麼共同特點呢?就是老家本在中原,被趕到了南方,又自認為正統,出於以有道誅無道的立場,於是便屢次使用“伐”字。而中原王朝又經常被北方遊牧民族驅趕到南方,這樣就形成了這一語境。

那有沒有北征?當然有!且看杜甫的《北征》一詩:“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還有明朝北征蒙古,都是北征啊!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塞北少年行
2017-06-09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北伐戰爭是指1926年到1927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由廣東國民政府發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軍閥內部派系林立,軍閥割據一方。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兩黨形成了統一戰線。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特別會議,明確指出黨在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廣東革命勢力向北發展。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1926年7月9日,廣東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十萬人正式出師北伐。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北伐軍制定了正確的行動方針,首先向軍閥吳佩孚部隊盤踞的湖南、湖北進軍。共產黨人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組成的第四軍獨立團是北伐先鋒。在各界民眾的支持下,北伐軍高歌猛進。進入湖北後,軍閥吳佩孚企圖憑藉汀泗橋、賀勝橋的險要地勢阻止北伐軍的進攻。經過浴血奮戰,北伐軍終於在8月下旬攻下汀泗橋、咸寧和賀勝橋,擊潰吳佩孚主力,並在10月10日攻佔武昌。在戰鬥中,葉挺獨立團戰功卓著,所在的第四軍被譽為“鐵軍”,葉挺更是被譽為北伐名將。曹淵等一批共產黨員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與此同時,北伐軍向江西進軍。經過艱苦戰鬥,11月佔領九江、南昌,並一舉殲滅了軍閥孫傳芳的主力。同時,福建、浙江等省的軍閥也紛紛倒向北伐軍。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僅半年,就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區。國民革命軍馮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區,並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北伐戰爭的勝利大局已定。北伐途中,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在廣東、湖南、湖北等省領導工農群眾積極參與運輸、救護、宣傳、聯絡等工作,為北伐勝利進軍提供了有利保障。就在全國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北伐勝利進軍之時,蔣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來。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

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在北伐進軍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以及發動工農群眾反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北伐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西城杂事
2017-06-02

華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五個多世紀,而文獻中明確以華夏居中,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配合四方的記述,大概出現於戰國。《左傳》昭公十七年,孔子向郯子學習古代官制時曾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這是指四方之夷,而《論語》中未出現“東夷”、“南蠻”等配有方位的民族稱謂。《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蒞中國而撫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孟子》中雖已出現“東夷”、“南蠻”等稱謂,但在《孟子·盡心下》說:“君好仁,天下無故焉。南面而徵北夷怨,東面徵而西夷怨。奚為後我!”由上可知,由於早期統治中國的政權都佔據了當時地理、氣候極為有利的中心地區[河南(夏商)-關中(秦、西漢)-河南(東漢、魏、西晉)],因此將周邊依附的政權視為東西南北而將自己奉為“中”,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政治優勢。而自東晉渡江後,南朝士大夫們始終沒有忘記奪回中原腹地(至少表面上沒有忘記),同時認為自己保持了正統的華夏文明,因此把對當時佔據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戰爭稱為“伐”,也是為了保持一種政治上的優越感。東征、西討也都是取得合法統治象徵的中原政權對地區割據政權的一種帶有政治優越感的說法。北周、元、清自北向南征服中國時,文化上都還是依附中原文明的,利用也好仰慕也好,但都還沒有文化上的自信,所以也沒有在用詞上貶低南方的逃亡政權,由於中國在地理上北高南低,因此也只是說“南下”。東征西討,南下北伐,成為一種習慣用語後,也就基本固定下來了。
Fish143003147
2017-06-02

徵 討 伐 戰的定義尚書裡有。 天子之師 兵夷狄謂之徵 降不臣謂之討。舉義兵伐不義 也就是說 中央打蠻夷是徵 打諸侯是討 正義打非正義叫伐。 但是後來大家都說自己是正義的 所以都是征伐 討伐了……

東周時候蠻族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 東胡和西狄 所以都是征討不臣服的部落 後來中國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北方的軍事實力都要強於南方 說征服的話就是操蛋了 所以南方打北方都是說北伐來體現自己是正義對抗非正義。

第五玥璋
2017-06-16

因為古代都是北方統一各地區,統治中心在北方或中原,所以才能顯現東、西、南征,北伐是東晉時說的,一直到民國北伐戰爭前都沒有成功過。另外,中原地區所謂“北伐”伐的是誰?因為中原已經夠強大,南方有強大的國家和朝代嗎?

鞋拖大师小智祖师爷
2017-06-19

這個說法是正確的,真命題!理由很簡單,首先區分伐和徵的區別,徵一般用於對外或者說外族政權以及強大對弱小,伐一般用於正統政權內部,以弱對強。北方以黃河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關中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夏商周等中原政權都誕生於此,中國大多政權都誕生於北國大地,北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所以用“伐”,而東邊和西邊是少數民族或者外國的政權,南邊則是蠻荒之地,政權相對於北方來說大多是藩屬國,所以東,西,南一般用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