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

這句話聽過好多次,出自哪裡?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李重山
2017-06-04

我覺得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

色是空的一種表現,空是色的本質。

色即是你能觀察到發現到的一切現象,發生過的事情。空即是客觀世界裡永恆不變的真理,規律,法則。

舉例

像蘋果往下掉,衛星按軌道運行,這些就是色。而對應的空就是萬有引力定律。你可以看見蘋果,衛星,但是你看不到萬有引力到底是什麼,但是它客觀存在。

我覺得色和空就是這麼一個對應的關係,而不是說色就一定是現象,空一定是物理規律。我舉例子只是為了讓這種對應關係更好理解罷了。

极乐尊者
2017-05-25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經的兩句話,也稱得上是佛語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話。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會念叨這兩句。但對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實在不多。

其實,如果按照現代科學來解釋,就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宇宙中充滿了能量,可以說能量無處不在。每個能看得見的東西,大到星體,小到沙粒,本質上都是由能量構成的。物質分解到最後,只是一股微小的能量波動。因此,凡是物質,本質上都是由能量構成的。只是,雖然都是能量,但因其震動頻率不同,其外在表現是不同的。震動頻率低的能量,就逐漸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星球,產生出不同的物質現象。震動頻率高的能量,因無法聚集,於是散佈於空中,成為各種射線,我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到的。因此,整個太空,雖然看上去空空如也,其實能量遍佈,相互交織,幾無空隙。說到底,就是整個宇宙,都充滿了物質,只是人類能否看得到而已。所以心經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和色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無論是星體還是遍佈於空中的能量,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能量,唯一的區別就是其震動頻率不同,造成人類可見或不可見的現象。為什麼大地,包括海水,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燃燒?就是因為它們本質上就是能量,只要增加其震動頻率,自然會重新氣化分解,形成看不見的能量,回到空中去。

佛教中的色,就是指人類看得見的物質(即能量的聚合體)。空,實際上是指人類看不見的物質(即散佈於宇宙中的能量)。正因為它們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佛教就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點。如果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看得見的物質和看不見的物質,本質上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推而廣之,既然我們所看得見的這些東西都沒有自身的規定性,也就不可能長久存在。具體到世間的名利、財富等,最終也只能是一場空。人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對名利財富不再過度執著,內心的痛苦就會逐漸減輕。所以心經說:度一切苦厄。

潇洒一身7
2017-05-25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兩層意思。第一種佛家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眾多,不要貪戀,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別人的。爭來爭去,到頭來誰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過眼雲煙。第二種民間意思,就是說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慾成性。為其小兒事情大,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現在很多男女婚內出軌,導致妻離子散。一個好好的家因色而空。色的背後是空,空的背後是色。色即是空的源頭,空即是色的結果。商紂王就因貪色敗了江山。

云岗山人
2017-05-24

就像過去的木頭房子。遠看是一座房子。這就是色。走進去細看,就是一些椽,大梁等木頭製品,以及磚頭和水泥。房子在那裡,找不到,只是一些空間。這就是空。萬物都是如此。再好比中國的四大美女。都是絕色,價值連城,本應結果很好。可翻遍歷史,(除了昭君),就是找不到她們結果在哪裡。。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傳說。這就是空。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再打個比方。一面擦的明亮的鏡子,鏡子照見了外面世界的花草人物。這個擦亮的鏡面就是空。照見的外物就是色。

鏡子在擦亮的同時就會見看到外物,看到鏡面的外物時,鏡子就是亮的。那麼,看到鏡面就會同時看到外物。看到外物,就會同時看到鏡面。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只有鏡子擦亮,才能照見外物,能清楚看見鏡子裡的外物,那麼鏡子就一定是亮的。同樣,沒有明亮的鏡面就看不見鏡子裡的外物。看不見鏡子裡的外物,就說明鏡面不明亮。這就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人心就是那面鏡子。

北京得明
2017-05-25

色,是指隨緣出現的一種【具象化】的表現,表象,通常是指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直接所得的東西。空,是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隨緣得不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沒有,消失,不存在等現象。那麼,為什麼“色即是空”呢?其實,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所得的“沒有,消失,不存在,無”等現象,它們其實也是一種【具象化】的表現,表象。這種【具象化】就是我們所感知的“無,消失,不存在,沒有。

換句話說,“有”的具象表現和“無”的具象表現,其實都是具象化的表現。表象。所以,色即是空,色與空其實都是隨緣具象化的表現。只不過表現形態各不相同而已。

換句話說

泥水劳人
2017-05-25

這句話太好了,非常正確!現再次解釋一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譯成現代話:豐盛的物質就是智慧的基礎,智慧的研發就是物質的創造。假如,水裡原本就沒有魚及水生動物,人類絕對沒有捕魚的技術,從而也沒有養魚的技藝。所以人類同過物質開拓了智慧,又通過智慧創造物質。

用户5050033613
2017-05-25

太極原理,陰陽轉換!佛家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的是物極必反,互相轉換。什麼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色變成空,空又變成色的,由無極生兩儀,由空的生成有色存在的!什麼物都會由時間的流逝消失!所以人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終究是空!我們的心慾望太強,容易患得失。所以應放下心欲,心態好看待身邊的一切!人除了生死,塵世間的金錢,女色,愛情,酸,甜,苦,辣,愛,恨,情,仇,一切轉眼消逝!沉迷於世間萬物,讓人慾生欲死。眾人用肉眼看到的都是有色的,人若離去一切都是空。人從出生的一無所有空的到懂事起產生慾望一切都是色!從此人有了六道輪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不斷變化!人若能做到心中無慾即達到太極的無極級別回到原來的點!一切事物的周而復始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即生命的消逝!

田师傅19631212
2017-05-25

一切有行有相皆為色,比喻我們眼前能看到的物質,幾百年後幾千年後幾萬年後…還會存在嗎?不存在了就歸於空,高山可以變成窪地,蒼海可以變成桑田,空色就是告訴我們宇宙自然沒有絕對不變的物質,都是在相互轉化中發展前進的,這就是佛家說的法無定法,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

空無妙有是通玄

修行弟子仔細參

站在中間細細變

著重一面是修偏

只缘无事可思量
2017-05-25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般若心經)對(觀)字的延續解釋,(般若心經)是佛勸眾生迴歸(夲來清淨)的(直指言教)。由於眾生(著相)不能(明瞭真義)喜歡在文字上(浪費光陰),所以先以(觀)字令眾生(悟道)接著解釋(觀)的真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學者若知(色空不異)的道理就不會去(分別),若不去(分別)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就是(觀)了。如果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那麼便證明(問者)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學究。

捌零玖零后
2017-05-2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術語,起源於世親釋四卷十九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教術語,世親釋四卷十九頁雲:若取遍計所執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計所執色無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無所有。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

大乘佛教解釋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菠蘿蜜多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事物的本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要認識此言的真正含義,還得從佛教的基本教義說起。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具體地說:1、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的煩惱。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並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常”,這便是空的主要內容。3、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盤。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迴。4、道諦便是通往涅盤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及傳媒工具,不能單獨成立,說白了,文章這種表象就是“色”,而產生這種“色”的因緣,諸如人的思想、紙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寫文章,或沒有紙筆等這種空,便不會產生文章這種“色”而我們的每個人的個體也信賴於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種種關係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色即是空,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緣由關係及多種因素合成的最好說明。只有認識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才能讓人行善並以自身個體的德性度人,並真正關心世間萬物,以自身的身體力行,通過道諦的“戒、定、慧”達到超脫解除苦難煩惱。而這種力行過程中,佛教還注意到“悲”,所謂大慈大悲大概相當於儒家的“仁”,總的說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佛學常見詞彙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