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如題
10 個回答
千古名将英雄梦
2019-05-01

確實,史書的記載,漏洞百出,讓人噴飯。

史書上說,當時項羽派了使臣去與劉邦談判,楚使一入漢營,立即受到了非常熱情的歡迎和款待。陳平還讓劉邦特意祭出了豐盛的“大牢”餐,準備了華麗之極的歌舞表演,氣派非凡。

所謂“大牢”,就是豬牛羊三牲齊備的超級饗宴,按照當時的制度,這可是招待諸侯級別貴賓的大禮。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圖:太牢宴

如此大禮,讓楚使都有些手足無措了。

接著,劉邦身著禮服,頭戴冠冕,鄭重其事的會見了楚國使者,席間不斷親切詢問道:“亞父近日起居如何?亞父近日身體可好?亞父夫人身體可好?亞父公子身體可好?亞父愛女身體可好?……些許薄禮,煩公交予亞父為壽,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楚使哭笑不得,趕緊澄清道:“我非亞父使也,乃楚使也。”

劉邦兩眼一瞪,故作天真表情道:“這麼說,公乃項王之使?”

“然。”

劉邦聞言頓時黑了臉,當著楚使的面罵起人來:“乃公不是叫爾等去請亞父之使麼?怎生將項王的使者請來了!”

罵完人,漢王劉邦竟然就在楚使與隨從們的面面相覷中憤然離場,又令接待人員撤下“大牢”餐,換上另一套飯食,一套通常只給下人吃的飯食。

有這麼接待國使的嗎?你們這簡直是在喂狗嘛!楚使勃然大怒,卻又不敢在別人的地盤發作,只好忍氣吞聲地吃完狗糧,然後丟下碗筷拂袖而去。

楚使不堪其辱,於是將自己在漢營裡的悲慘遭遇詳詳細細的告知了項羽,其中自然免不得添油加醋。

史書上說,正是因為這一件事,使得項羽立刻對范增大起疑心,陳平的反間計大獲成功。

大家讀完史書上這段記載後感覺如何?是不是覺得很扯?如此拙劣幼稚之反間計,不僅與陳平陰謀大師的水平極其不符,而且讓人很難相信如此伎倆竟能耍到項羽和范增這樣的人傑。事實上,後世學者對史書這段記載都有過很多懷疑,如明人陳懿典所言:“方進太牢,忽更草食,陳平此伎倆,宛如老翁戲猴。楚之使,楚之君稍一思之,可不莞然一笑乎?”深諳權謀的乾隆讀史至此,也不由嗤笑道:“陳平此計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為奇而世傳之,可發一笑!”

依我看,陳平離間范增之計,應為漢朝情報機構之最高機密,除了漢軍之決策高層恐無人知曉,等到百年後的司馬遷再想要去尋找蛛絲馬跡,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太牢”之事,就算有,估計也只是陳平計策中的一個小環節,其關鍵絕不在此;否則劉邦交給陳平的鉅額活動經費、足足四萬金,花哪兒去了?光收買一些造謠的楚軍士卒,絕花不了這麼多錢。

依我推測,陳平的這些錢,應該大部分都花在收買項氏家族中的敗類身上了。項羽的西楚政權之中,主要有兩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項氏家族成員,如項伯、項莊、項它、項聲、項襄、項冠、項悍等人,項羽非常信任他們;另一撥則是范增、龍且、鍾離眛、季布等故楚豪傑,他們能力出眾,戰功赫赫,可惜項羽並不非常信任他們。正如陳平在背楚投漢時所言:“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看來,陳平很早就認識到項羽是個家族觀念很重的人,因此項氏家族與范增等人之間、或者說皇親國戚與能臣干將之間的爭權奪利也是不可避免的,與其離間項羽和范增,不如離間項氏家族與范增集團。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並且,劉邦收買項氏家族擁有天然的優勢。首先就是項伯,看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顯然早已成了劉邦的內線,《漢初功臣表上》也說項伯後來以“破羽嘗有功,封射陽侯。”可見此人必定在陳平的隱祕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有一個叫項襄的楚將,乃項燕第三子,也就是項羽的三叔,早在彭城之戰前漢軍攻打定陶時就已投降了劉邦,估計他也為陳平和項氏之間牽線搭橋了不少。

再說,陳平原先就是項羽近臣,他與項氏本來就有不少交情,對西楚政權內部間複雜的政治、人際關係本就非常清楚,這就使他能夠有針對性的在西楚政權中散佈謠言、收買內線、製造矛盾、中傷范增、惑亂項羽,最終終於將項羽的頭號謀士亞父范增排擠出局。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當然,項羽和范增本身也並非鐵板一塊,正如蘇軾在其經典著作《范增論》中所言:“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其實,項羽和亞父范增的矛盾由來已久了。自打鴻門宴那次起,這矛盾就越發加劇。關鍵是雙方的政治理念不同,項羽只想打服劉邦,范增卻想打死劉邦;項羽為的是項氏之新楚,范增為的卻是戰國之舊楚。我認為他和三國時的荀彧有點像,荀彧擁漢,曹操如果以恢復漢室為己任,荀彧的政治理想和現實就一致了,偏偏曹操剛開始還擁漢,後來隨著地位提高漸漸有了不臣之心,這時荀彧就對曹操表現出了不合作的態度。范增亦如是,他協助項氏,有點兒借項擁楚的意思。當楚懷王被殺,項羽和范增在政治上已經不可避免的出現裂痕了,這就給了陳平很大的發揮空間。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2019-06-15

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范增決心告老還鄉的真實原因就是對項羽心死了。

這個心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上。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第一,在鴻門宴上,范增就和項羽產生了間隙。

當時儘管項羽挾鉅鹿之戰大勝後的餘威,令天上下諸侯唯其是從,紛紛擁護其入關,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就在項羽飄飄然時,范增卻很冷靜,他洞若觀火地發現劉邦是項羽潛在的最大對手。為此,極力主張項羽乘機把劉邦消滅了。因此,鴻門宴上,范增見項羽因為劉邦的道歉後而“遲遲沒有動靜”時,他很是著急,頻頻舉玉向項羽示意,但項羽像是木頭人一樣,視而不見。范增情急之下,以宴席上助樂為由,找項莊舞劍,結果吃裡爬外的項伯挺身而出,擋往了項莊意在劉邦的奪命之劍。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劉邦發現形勢不妙,以“如廁”溜出席外,來了個“飄然而去”。當張良代劉邦辭席時,范增見此大怒,摔碎了張良送上的一聖玉壁。這一摔顯然也摔壞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父子關係”。范增是眼看劉邦在眼皮底白白溜走而發洩不滿,而項羽卻為范增在鴻門宴上無視自己的權威,擅自作主找項莊舞劍,當著自己的面砸玉而不滿,儘管項羽並沒有直接表露出來,但其和范增之間原本融洽的關係已發生了微妙變化,產生了間隙。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第二,在滎陽大戰中,范增對項羽徹底絕望了。

話說在楚漢爭霸拉開序幕後,劉邦和項羽開始了鬥智鬥勇的大比拼。項羽率先發威,他憑藉彭城之戰之威,很快把楚軍的大部隊推進到了滎陽(今滎陽東北),並使出高舉高打的戰術,一邊攻城,一邊也派鍾離昧等將領騷擾漢軍的敖倉糧道,極力粉碎劉邦拼死頑守滎陽的戰略意圖。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儘管劉邦應對得當,防守得力,但項羽畢竟擁有比他超過一倍的兵力,畢竟擁有強大的戰鬥力,眼看滎陽告急,劉邦採取陳平的建議,使出了“反間計”,散盡千金去“離間”項羽手下手將帥們。頭腦粗的項羽果然中計,很快對手下的猛將鍾離昧等人“疑而不用”, 對手下的謀臣范增“疑而不聽”,暫緩了對已是搖搖欲墜的滎陽進行最後一擊。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范增做為項羽的“亞父”,他不可能坐視項羽“墜落”而不管,他要求項羽當下要拋棄所有包袱,拿下滎陽,殲滅劉邦才是第一要務。但項羽卻堅決不聽,並對范增說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怪話”,兩人鬧的得臉紅脖子粗。范增是聰明人,他自然明白項羽對自己的“不滿”和“猜疑”,不由又驚又怒,不由萬念俱灰,心灰意冷下他決定離開項羽,告老還家。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范增其實並不是真心要離開項羽,只是想讓其好好反省,希望項羽回頭是岸來挽留自己。然而,項羽也是個很犟的人,他竟然沒有挽留。范增這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悲怒交加的他最終病死路中,誠為悲也。

帝国的脸谱
2019-06-15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懷著一生的志願和智慧投奔你,將一生的賭注全部押上,他為什麼要走呢?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之將死,其志也堅,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誰會拂袖而去呢?所以,范增以古稀之年、力衰之身而決心離開項羽,真相只有一個,項羽害死了自己的這位“亞父”。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范增最大的功勞就是為項梁提出了戰略建議,讓他立熊心為楚王,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奇計,項氏叔侄得以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從此西向攻秦,所向披靡,壯大成義軍中最大一股勢力。項梁去世後,范增依舊不離不棄,忠心耿耿地為項羽服務,成為了霸王手下最得力的謀臣。鉭經過“鴻門宴”後,項羽不聽其計,放虎歸山,致使劉邦坐大,成為了項羽勁敵,於是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雄。

前204年,劉邦項羽漢對峙於滎陽。當時,就劉邦來說,鍾離眛奪了敖倉糧道,供給不繼,項羽大軍又緊緊包圍了滎陽,情勢危急。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甚至向項羽求和,願意割讓滎陽以東的地方給楚,項羽差一點就議和了,在范增的諫阻下才作罷。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於是,萬般無奈之下,劉邦用了“陳平計”。陳平的建議是,讓劉邦給自己四萬斤金子,去楚軍收買間諜,離間項羽與范增的關係。另一方面,故意在項羽的使者到漢營時,故意當成范增的使者,以貴賓招待,來者說是項王的使者後,又換成惡食,冷語相侵,使者回去當然當作重要情報報告。而楚營的人收了陳平的金子,又散佈范增的謠言。一個人說范增是叛徒,項羽可能不信,兩個人說,他也可能不信,但三個人、三十個人甚至三百個人說,他不信就絕對是個傻子。

於是,項羽信以為真。隨後,將范增的官爵給削了,將他的權力給奪了。這等於是奪了書生的筆、搶了將軍的馬,范增也就不再是范增,如同鄉野間一個垂死的老朽。因此,范增欲作最後一拼,請求告老還鄉,以此要挾項羽,誰知,項羽一請即許,批准了他的辭職要求。范增一腔熱血付之東流,氣極之下,竟在回鄉路上突發惡瘡而死。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因此,後來便有了劉邦那句名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照此可以說,項羽失去了范增,觀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項羽基本上就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最後為劉邦所敗,皆在情理之中。

路卫兵
2019-09-22

基於離間計手法的拙略,以及其中諸多蹊蹺之處,項羽因為中計而促使范增離開的說法值得商榷。這個我在上一篇問答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離間計也不能說一點作用沒有,起碼會影響當事人心情,吃蒼蠅的感覺還是有的。但要讓形同父子的范增、項羽二人關係徹底崩塌,火候顯然不夠。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范增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倔老頭兒,別人認可才有存在感和獲得感。而項羽又是個主意很正的人,還不喜歡溝通,這就擰巴了。當范增和項羽的想法重疊時項羽會聽,比如將劉邦封在漢中。而意見不一致時多半不聽,即便聽也是一時的,最終還得按自己的想法走,最典型的就是鴻門宴。離間計這次也屬於這種情況。劉邦被困滎陽,以“割滎陽以西”為條件提出和談,“項王欲聽之”。不管項羽是對戰爭厭倦了,還是對爾虞我詐膩煩了,總之他想答應是沒錯的,只是范增堅決主張乘勝追擊,他才繼續攻城的。但聽也只是表面上聽,心裡並不一定認同,項羽最終還是拋棄了范增“急攻下滎陽城”的建議,放緩了軍事行動,讓劉邦得以逃脫。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以及不再攻城,跟離間計實在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本身是傾向和談的。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范增不被重視,會對項羽產生意見,促使他離開,但也不是離開的根本原因。因為項羽一直那樣,他就是這麼過來的。倒是范增離開後的一個細節很值得注意,就是回彭城的路上“疽發背而死”。原來范增已經有病在身,背上生了毒瘡。滎陽到彭城(今江蘇徐州)約400公里,過去交通不便路也不好走,每天走10公里總可以吧——范增應該有車駕的,不會孤身上路,否則死在哪裡就不知道了,不緊不慢也就一個多月。而范增沒走到便死了,從離開到去世也就十幾二十天的事。除去生氣誘發病變而加速死亡的因素,范增就是不走也命不久矣。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那麼,項羽因為范增生病而“稍奪之權”,讓他少做事,減少工作量,在理論上是成立的,怎麼說也是“亞父”呢。范增已是年過七旬的老者,長期服役軍營肯定吃不消,又生了病,提出告老還鄉——沒病的話也許不會走,項羽不攔著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事其實並不複雜,只是人們把它想複雜了。范增離開項羽,或許就是這個容易忽略而又很關鍵的原因。而根據范增一貫的脾氣、“亞父”的身份,以及基於對項羽心軟而又魯莽的界定,恨鐵不成鋼地發出天下歸於劉邦的慨嘆,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也只是推測,畢竟歷史淵遠,真相難尋。

兰陵未缭乱
2019-09-04

我到覺得是范增病逝,或者到楚漢中後期時,范增已經有心無力,得個老年痴呆,身體已經行將就木,並不是離開項羽,古代就範老頭那歲數也算是難得了,加之楚漢之爭,項羽一直再來回打,一老頭隨軍東奔西走吃不消,若是坐鎮大本營通訊也不好,范增之才在後勤上比蕭何張良還是有不足的,起碼劉邦被項羽打散n次不倒,就是因為後勤保障的好,要兵有兵,要糧有糧,中後期兵力一直在項羽之上,成王敗寇一點,捕風作影一點,細數項羽幾大罪,不就是坑殺降兵(十幾二十萬降兵不殺你怎麼辦?要吃飯啊!)火燒阿房宮(磚家說阿房宮還沒修好,楚秦世仇,放那個年代,你滅我國,家破人亡,我滅你國,燒你個房子不算啥吧)殺楚王,(傀儡爾,殺了就殺了吧,哈哈,我霸王已經天下第一了,殺掉,殺掉,)鴻門宴不殺劉邦,(這是後人噴的最多的一個地方,劉邦去咸陽不久,,按約定來說是誰先誰當王,劉邦這頭佔了理,且服軟態度很好,項羽武力逼迫,人家都拱手相讓還笑臉相迎說著昔日的情義,你還要殺人家,不太好吧,況且當時諸侯待封的將領很多,劉邦也算一支起義軍領袖,做到這份上,你這說殺就殺?,別人還敢跟我混?)最後說一句,劉邦和項羽是兩個封建制度的碰撞,最後歷史不讓項羽開倒車,而讓劉邦繼續了秦皇的統一大業,中央集權!

怪岛
2019-01-24

{!-- PGC_VIDEO:{"thumb_height":272,"vname":"范增為什麼要離開項羽.mp4","neardup_id":335145516234454863,"thumb_width":360,"sp":"toutiao","vposter":"http://p0.pstatp.com/origin/f8a0009124eb4ff204b","vid":"14349d54b75540ba8cb7f0c0c5c09f61","video_size":{"normal":{"h":272,"subjective_score":2,"w":360,"file_size":14467902}},"duration":589,"hash_id":335145516234454863,"thumb_url":"f8a0009124eb4ff204b","md5":"5ae71a41c23978fa1840ac47b31f7f83","vu":"14349d54b75540ba8cb7f0c0c5c09f61"} --}

净化a木子
2019-01-18

范增決心離開項羽的真相是什麼?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裡這句話是褒義詞,是要大家互相尊重的意思。

范增雖智,但是沒有修心。不懂的與人相處之道。把兩個人當作一個人來處,心善而急躁。項羽雖尊范增為亞父,但是相羽畢竟不是范增一個人的。作為諸侯作為王,他需要權威需要尊嚴,作為人他需要獨立需要自己作主。范增進言有點耍流氓,不聽他是要發火的。最有名的就是,范增曾說過“豎子不可與謀”,完全不顧項羽的感受。

這樣一個有重大性格缺陷的人,再被劉邦重金離間,和項羽分道揚鑣是早晚的事。范增忘了他在項羽心中的地位,妄想著項羽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所有謀略都一清二楚,嚴格執行。事實上人與人相處,很難,讓別人接受自己更難。范增說到底畢竟脾氣太大,忠言刺耳讓人難以接受。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探索世界的。誰又能接受每天對你吼的人,哪怕這個人很愛你。范增就是這樣一個人,鴻門宴上摔聖盃,鴻門宴外的怒斥,這一切都讓項羽很難接受。如何愛一個人,是需要方式方法的,一份讓人感受的到,看的懂的,能接受的愛才會成就一份美好。

我原來愛人的時候,總是把這個人當作我自己。結果弄的遍體鱗傷,成就的不是美好而是悲劇。

我的前妻(姑且這麼稱),我對她很好。具體到會幫她端洗腳水,但是最後仍然不美滿。

就是犯了范增的錯誤,愛的方式不對,方法也不對。

所以范增離開項羽的真相就是,范增很難與項羽相處了。一個謀士不被信任了,留下還有什麼用。

我是蛋疼哥
2019-09-08

范增以高齡贊襄項梁反秦事業,其時項羽是項梁貼身保鏢,除了力大無窮,戰場上勇敢剽悍所向無敵外並未給范增有其它方面的深刻印象,隨著項梁因勝而驕死於章邯的突襲,項梁部眾人心惶惶之際,項羽果斷擊斬拖延救援鉅鹿反秦義軍的上將軍宋義,迅速接管軍權,立刻組織破釜沉舟的軍事行動並一舉打垮秦軍全部主力,使本來有可能土崩瓦解的反秦事業起死回生了。

范增七十多歲高齡隨軍征戰,深深被項羽果決凌厲的軍事才能和組織能力所折服,他彷彿忽然意識到他與項梁叔侄的關係極似周文王拜聘80歲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姬發經略天下終奪商紂江山的現實版,這一心理暗示使他一心一意要助項羽奪取天下建立項氏的楚國號令天下而使自己功成得封成為新王朝的"姜太公"。可半路里卻殺出個流氓出身的劉邦攪得范增的戰略設想不能順利達成,這在范增的知識儲備中是沒有現成解決之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他肉體消滅,所以一旦包圍劉邦,就一直督促項羽這個他眼中言聽計從的"周武王"加緊攻城早日擒殺劉邦,可他沒有注意單純耿直的項羽己經被陳平的雕蟲小技搞得對他起了猜忌之心,加上久攻不下傷亡日增,糧草眼看不繼,各處軍情又喜少憂多,年輕人的急燥使項羽疑心亞父的重話脫口而出,一言即出,二人都驚呆,項羽是貴族子弟待人誠懇有禮是連敵人都認可他的長處,范增更是名為軍師實為義父的項梁的替代者,楚軍上下畏范增僅次於項羽,眾軍將圍觀之下,項羽不便改口,范增又是出乎意料,剛強的楚人性格使其寧折不彎,心中的夢想已破滅,緊繃的神經已經繃斷,范增萬念俱灰之下,告老還鄉己是必然的選擇。

wangbabulao
2019-05-01

項羽與范增有權力之爭,鴻門宴上又發生分歧,本來就不和。陳平在項羽那裡待過,比較瞭解內情,知道項羽與范增不和,才會想到使離間計。離間計確實很低劣。如果項羽與范增沒有嫌隙,鐵板一塊,項羽自然不會上當。正是因為項羽與范增不和,所以才會中計。范增之死也可疑。項羽忌憚范增的本事。自己不敢用,又怕為他人所用。項羽這貨軍事上是個白痴,彭城反擊戰可能是范增之手筆,范增離去後,項羽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枫叶满山4
2019-07-28

其一,項羽剛愎自用一般不聽逆耳之言。范增後來又說過,如早聽鴻門時之言,安有今日。此後范增又提出幾個戰略性方案,都未被採納,心灰意冷。其二,被陳平用四百金,實施反間計。成功逼走范增,然後范增病死在返鄉路上。然羽知之,已晚,甚悔之,命厚葬。掘一處井在其鄉名范增井。以示紀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