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寺柳子戲團:九腔十八調唱人生

濟寧大眾網 2017-04-30

編者按:或默默無聞,亦或光鮮照人;或委以重任,亦或平凡無奇;或擔當,或傳承。勞動者無分高低,沒有貴賤,唯有緊跟時代,不斷進步,凝聚智慧,創造偉大。滴滴汗水,折射勞動七彩光芒;顆顆螺釘,凝聚著偉大力量。站在現實與夢想新的交匯點,中國夢揚帆起航之際,大眾網濟寧頻道的記者走訪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他們平凡中造就偉大的瞬間。

寅寺柳子戲團:九腔十八調唱人生

劇團演員合影

大眾網記者 楊樹林 劉寶才

汶上縣寅寺鎮柳子戲團的團長宋培仲告訴記者,柳子戲以韻味獨特、宛轉悠揚著稱,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嗨”之名,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年輕的時候搭臺子唱柳子戲,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飯可以不吃,柳子戲不能不看。”

寅寺柳子戲團:九腔十八調唱人生

既是戲團團長 又當駕校教練

宋培仲告訴記者,他今年53歲了,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習柳子戲,父親宋恩成從小教他唱戲,四十多年來,自己也算經歷了汶上地區柳子戲從鼎盛到中斷再到瀕臨失傳的過程。

宋培仲介紹,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柳子戲在魯西南地區廣泛流行,當時寅寺鎮的胡樓、東石樓、宋辛莊三個村都活躍不少柳子戲班,“村民們幹完農活,聽柳子戲是他們一天最大的享受。”

“可惜後來柳子戲逐漸走了下坡路,文革時候絕大部分的柳子戲都被叫停,只允許唱一些《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革命樣板戲,柳子戲的慢慢失去了活力,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大家都忙著工分,柳子戲越來越成為了小眾娛樂。”宋培仲說。

雖然柳子戲在汶上、寅寺已經近乎絕技,但是可喜的是一批老藝人仍建在。2015年,汶上縣寅寺鎮柳子戲團重新成立,宋培仲任團長,目前團裡有18名成員,其中掌握柳子戲演唱技巧的還有7、8人。

宋培仲告訴記者,因為目前劇團仍在發展初期,經費吃緊,根本無法承擔家用,自己除了是戲團團長,平時是當地一所駕校的教練,“柳子戲是愛好、是責任,但是現在戲團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撐家庭開銷。”

寅寺柳子戲團:九腔十八調唱人生

挖掘柳子戲 能唱能教

66歲的何慶重是柳子戲團的骨幹成員,也是柳子戲團的“教書先生”。何慶重從15歲開始系統的學習戲劇,後來一直在汶上縣戲劇團當演員,幾十年臺上臺下的表演讓何慶重不僅在唱戲上駕輕就熟,挖掘老柳子戲的本子也是一把好手。

何慶重告訴記者,目前戲團這兩年已經挖掘了60餘部柳子戲並記錄成本子,“排練過能演的也有《仙人指路》《大嚴查》《龍寶寺》等十多個戲。”

何慶重介紹,相對於呂劇等其他戲曲,柳子戲更細緻,調子的彎要多得多,對咬字和唱腔等技法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復雜的發聲技巧。

新成立的寅寺鎮柳子戲團的成員裡,一大半都是何慶重教出來的,何慶重告訴記者,自己希望能把更多的柳子戲記在紙上、寫成本子,不能讓這門藝術在這一輩人手裡流失。

寅寺柳子戲團:九腔十八調唱人生

老戲新唱 繼續傳承

宋培仲告訴記者,目前柳子戲團成員的平均年齡將近六十歲,“都是僅剩的一些老藝人了,年輕人嫌賺不著錢不願意來,現在很多戲都唱不了,比如說要我們演《遊西湖》,總不能讓兩個老頭老太太演許仙白娘子吧。”

今年,何慶重自己寫了一個新的柳子戲劇本《移風易俗》,講的就是近年來國家倡導農村移風易俗的故事,宋培仲帶著柳子戲班加緊排練,在鎮裡縣裡演,受到了很多村民的喜愛。“雖然是新本子,但是讓又我感受到了以前柳子戲那種受歡迎氣氛。”宋培仲說。

“好好寫、好好練、好好唱。”宋培仲和何慶重商量著如何讓柳子戲團步入正軌,依靠商演養活成員們,而不用唱著戲還要再另找一份餬口的工作。

下一步,宋培仲想開始培養年輕人,讓柳子戲繼續傳承下去,“總不能讓老頭子們一直唱吧,幾百年的東西,別在我們這兒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