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慢成長雜誌 2017-04-06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文/索耳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索耳

1992年生於廣東

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偶爾聊起春節,人們會想起小時候,或者會想起某一年的春節。城。記憶裡的春節,滿是祝福的話語;記憶裡的春節,滿是潮汕的味道。潮汕有潮汕的方言,潮汕有潮汕的習俗,潮汕有潮汕的味道。酥餃、甜粿、姜薯桃、青橄欖、白粥、鹹菜、貢菜、落湯錢、七樣菜……那是讓人想起來就饞涎欲滴的滋味,那是鐫刻在內心深處的滋味,那是不論走到哪都忘不掉的滋味。

在我們那裡,製作酥餃一般是在春節的前夕。以前大家對於“過節”都特別重視,尤其最在乎“過年”,過年的傳統食品特別多。臘月二十八九,一家人有的忙著做菜粿,有的忙著蒸酵粿,有的忙著卷粿肉,有的就忙著包酥餃,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過年的喜慶氣氛就被這種忙碌渲染得特別濃厚。

記憶中,酥餃是爺爺的驕傲,爺爺製作的酥餃最美也最好吃。製作酥餃有很多講究,爺爺說,要使酥餃酥脆,必須在做胚的面里加入適量的雞蛋和油,強調適量是因為加少了影響酥脆度,加多了又使面和不成團,沒有黏性。面和成團後還要搓成條,再切成棋子般大小的塊,然後擀成大小一致的圓形薄面皮,這是力氣和靈巧相結合的活兒,很費功夫。而餡的講究則是要把花生、瓜丁剁得很細,幾乎要細得和白糖、芝麻攪拌在一起分不出彼此來。爺爺製作酥餃的態度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畫家在經營著自己的得意力作。事實上也是如此。從爺爺手中捏出來的酥餃簡直就是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每一個大小都一致,花邊都那麼整齊美觀。而當我們晚輩在一旁看得手癢癢,也想過去插一手時,爺爺都會手把手教我們,只是我們都太笨,怎麼也捏不出那麼好看的花邊和美觀的形狀來。所以,更多的時候,姐姐就當掌勺師傅,等著拿爺爺包好的餃子下鍋去炸,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伸長脖子等著酥餃出鍋時吃個夠,儘管爺爺總在一邊提醒“小心燙、小心上火”,可我們什麼都不顧忌,不吃到嗓子啞不罷休。那種酥脆濃香的味道帶來的幸福直到現在也清晰留在記憶裡。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汕頭

到了除夕, 最忙碌的就是“拜老公”(祭祖宗),將準備好的三牲、齋菜、米果類等供品擺滿一桌,把祖宗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焚香禱祝,家裡長幼再依序跪拜。之後把祖宗用過的飯菜重新熱過,圍爐吃團圓飯。飯前要燙血蚶吃,寓意來年賺大錢,也有人把吃完的蚶殼扔到門外,表示來年不再吵架。 三牲是潮汕地區用來祭祀的動物,一般是用全雞一隻、豬肉一大塊、有鱗的魚一尾。

而到了正月初七,就是每家每戶吃七樣菜的日子。七樣菜沒有規定是哪七樣菜,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在外地人眼裡,七樣菜好比大雜燴,一看就沒胃口,但它在潮汕人眼裡卻是一道獨具特色的菜。這道菜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把菜洗乾淨後,切成寸把長,炒熟即可食用,還可以加上一些豬骨湯,味道就更鮮美了。說起七樣菜的來歷,那就各人有各人的說法了。聽爺爺奶奶說,七樣菜是從中原地區流傳下來的,而潮汕人是從中原一帶遷居而來的,所以在潮汕地區也有七樣菜。我們那裡流傳著一個說法:“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奴仔吃了變紅芽(面色紅潤),姿娘仔吃了如拋(朵)花。”這個順口溜我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故鄉就像一碗酒,總有品不盡的味道,尤其是到了年關的時候,那些過往的童年記憶就一點一點地滲透出來了,彷彿時光還停留在那個熟悉的味道。那些溫暖的人,那些溫柔的話語,低矮的青瓦房,燃燒的柴火,透著黴氣的被褥,永遠新奇的田野和樹木,還有那一雙充滿稚氣和希望的眼睛。如今回家過年,對我來說已經是另外一種味道了,但是每當我用筷子夾起酥餃,那種濃郁的家鄉風味頓時讓我回想起十多年前的記憶。我明白,作為一種傳統的信物,它還要伴隨著我度過人生餘下的日子。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本文來自於

《慢成長》雜誌

2017.1-2月刊 年味記憶

年味記憶 在時光的夾層裡,重溫過去的記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