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三十年代末的包頭,水旱碼頭市井生活
舊影閣
1/9 【禹王廟】包頭市的南海子碼頭附近,面向黃河建有禹王廟。清朝時期,南海子碼頭走西口的人很多,山西河曲的船戶為祭禹保平安,建造了塞外獨一無二的包頭禹王廟。該廟在黃河岸邊建有戲臺。
2/9 【禹王廟】清朝乾隆五年(1741年),設協理通判,包頭地區首現行政建制。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設包頭鎮。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包頭開始修築城牆城門,形成了包頭的城市基礎。
3/9 【禹王廟】二十世紀初,包頭是西北地區的水旱碼頭、皮毛集散地。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立包頭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包頭飛機場建成,開闢了包頭(經寧夏)至蘭州航線。
4/9 【禹王廟】禹王廟面向黃河的山門,懸掛寫有“禹王聖帝”的金字牌匾;東、西兩邊均建有挑角覆簷的鐘鼓樓,十分壯觀。山門前高高聳立兩根旗杆,氣勢恢宏。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河燈會。
5/9 【五當召 】五當召位置在包頭市石柺區的(東北方向四十五公里)大青山深處。1662年(清朝康熙元年)始建,約十年後建成;1749年(清朝乾隆十四年),賜名廣覺寺。清朝時期,曾歷經多次擴建。
6/9 【五當召 】五當召是依地勢而建。有殿宇、僧舍、經堂等二千五百餘間,佔地面積逾三百畝;各建築面南建在長三裡的山坡上。五當召現存有佛教題材唐卡,以國唐中彩唐居多,還有部分止唐貼花、版印唐卡。
7/9 【南海子】老包頭是水旱碼頭,南海子碼頭就是其中的水碼頭。這裡因為離市區近、地面平坦、便於貨物的裝卸;所以各地來謀生的人,陸續就紛紛定居下來了。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黃河改道;
8/9 【南海子】南海子渡口自此成為(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水運樞紐、皮毛集散地。包頭繁榮的經濟,使老包頭南海子渡口天下聞名。後來,黃河又有多次改道,該渡口則始終在南海子遷移。
9/9 【南海子】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包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包頭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市縣並存。1949年,包頭和平解放。【包頭老照片,1939年。攝影資料:京都大學】
2019-07-0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