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師資?成就?我想了解,兒子說想考,今年高考目標是它。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7 個回答
明星侦探社
2017-05-16

每一所高校各專業的排名在每一年都不同,2015華南理工大學排名情況在校友捐贈排行榜上名列第八,與各位校友認同華南理工大學關係密切,關愛母校發展,注重學校名譽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每一所高校各專業的排名在每一年都不同,2015華南理工大學排名情況在校友捐贈排行榜上名列第八,與各位校友認同華南理工大學關係密切,關愛母校發展,注重學校名譽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華南理工大學排名2014全國排名第8位,2014年12月29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佈《2015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報告公佈了2015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華南理工大學校友累計捐贈3.0018億,名列國內高校第八。

在最新2015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中,北京、湖北、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名校聚集地區高校的校友最為慷慨,累計捐贈總額均在7億以上。北京市高校累計接收校友捐贈金額45.89億,雄居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各地區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首位;其中北京大學校友捐贈最多,高達20.17億。湖北省高校獲捐14.32億,位居第二;其中武漢大學校友捐贈最多,高達11.29億。廣東省高校獲捐8.73億,名列第三;其中華南理工大學排名校友捐贈最多,高達3.0018億。

華南理工大學排名,校友是傳承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的主體,校友捐贈體現了母校對校友的關愛和校友對母校的認同,其捐贈意願和捐贈額受多因素影響。

加芬咨询
2017-04-26

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齊名?是南中國王牌大學,專業志願之間的分數極差為3分。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全國排名在北京理工大學,和上海的華東理工大學之間。五年前全國排名在武漢大學之上!全國高考實行平行志願錄取以來,武漢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上漲了50分以上。希望有實力的家長和你們的孩子報考華南理工。

大学逍遥说
2017-04-25

想要就讀華南理工大學的話,得努力了。

華南理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千人計劃”、“111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也是“建築老八校”之一、“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主要成員。

華南理工大學佔地面積294多萬平方米。校園分為兩個校區,五山校區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石牌高校區,大學城校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內。

截止2016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不含民辦獨立廣州學院)共設有25個學院;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7個博士點,193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2年專利申請量為1722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54件(排名全國高校第七);2009-2013年共獲13項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範單位”、“全國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知識產權示範事業單位”等榮譽稱號。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常扬bt
2017-04-26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我自制的2015年華工與幾個同類工科大學在各省的錄取線,一比即知,想學工科,結合地域,深造,就業,視野,環境,華工都是首選。

用户31733322
2017-04-25

曾經的四大工學院之一,近幾年貌似發現的挺快的。

華南理工大學(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華南理工,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創建於1934年,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千人計劃”、“111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也是“建築老八校”之一、“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主要成員。華南理工大學佔地面積294多萬平方米。校園分為兩個校區,五山校區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石牌高校區,大學城校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內。截止2016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不含民辦獨立廣州學院)共設有25個學院;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7個博士點,193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加芬咨询
2017-04-26

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齊名?是南中國王牌大學,學校的錄取規則是專業志願之間的分數極差為3分。建議有實力的家長和考生報考華大?全國排名以前在武漢大學之上。實行平行志願錄取以來武漢大學錄取分數線上漲了50分。在理工大學排名,在北京理工和上海的華東理工之間。…………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余风激万世
2017-04-26

華南理工大學(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華南理工,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創建於1934年,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千人計劃”、“111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也是“建築老八校”之一、“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主要成員。華南理工大學佔地面積294多萬平方米。校園分為兩個校區,五山校區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石牌高校區,大學城校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內。截止2016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不含民辦獨立廣州學院)共設有25個學院;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7個博士點,193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基本信息

中文名:華南理工大學

英文名: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簡稱:華南理工、華工、華工大、SCUT

創辦時間:1934年

類別: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綜合類

屬性:卓越聯盟、985工程、211工程、111計劃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廣州

現任校長:王迎軍

知名校友:成思危、張志東、朱江洪、李東生、孫大文、郭昊峰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碩士點:193

博士點:107

博士後流動站:26

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校歌:《華南理工大學之歌》

專職院士:7

主要院系:建築學院、電信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力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等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2個,二級3個

學校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

學校代碼:10561

主要獎項:中國國家科技獎29項(2010年-2014年)、中國國家專利獎13項(2009年-2013年)

長江學者:22人

國重實驗室:3個

傑青得主:30人

目標定位:國內一流、世界一流大學

千人計劃:17人

歷史沿革

辦學溯源

正在加載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的辦學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乃至清末時期。作為組建基礎的中山大學工學院源於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學理工學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隨中山大學整體遷入廣州石牌現華南理工大學校址辦學;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由1930年成立的廣東國民大學工學院和1940年成立的廣州大學理工學院合併而成。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嶺南大學工學院;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簡稱“工專”)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史稱“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創辦的教育機構——廣東工藝局,“工專”幾經變遷,歷經勷勤工學院(1933年)、勷勤大學工學院(1934年)、併入中山大學工學院(1938年),於1943年夏復辦。

初期發展

1952年,華南理工大學(前華南工學院)正式組建,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4院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後併入武漢大學)、武昌中華大學(現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個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彙集了當時中南地區所有最為優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華南理工大學深厚的工學學基礎。

1952、1953年經院系調整,華南工學院的水利學科、專業、師生和設備調入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3年,華南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熱力發電廠裝置專業、電機工程系的發電廠配電網及配電系統專業、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發電站專業、電機系發電站變電所電機專修科調至武漢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

1953年,華南工學院鐵道專業調至長沙組建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組建合併成立中南大學)。

1954年,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至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

1954年,華南工學院水利系(科)調至武漢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5年,華南工學院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調往武漢組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6年,由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三所院校的電訊工程專業合併在四川成都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1958年,由我國著名電子學專家馮秉銓教授、徐秉錚教授及部分師生,恢復建立華南工學院電訊工程系(無線電系);同年,華南工學院分割成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

1960年10月,華南工學院被成為全國重點大學,是當時著名的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2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合併為華南工學院。

十年文革

學校在文革期間教學科研工作受到重大影響,並被拆分成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

1978年2月,華南理工大學(當時為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均位列教育部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俗稱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同年,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南工學院。

發展的新時期

正在加載華南理工大學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56所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

1993年,在全國高校開部省共建之先河,展現了華南理工大學敢為人先的辦學思想和管理理念

1995年,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首批進入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行列,

1999年底,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成為全國第一批“本科教學優秀學校”;同年,經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1年,實行新一輪部省重點共建,學校進入首批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985工程”)行列,

2005年,教育部、廣東省政府決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設中共建華南理工大學,

2007年,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價,

2010年,教育部、廣東省決定繼續重點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進程。

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2014年9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的聯合推動下,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上,華南理工大學三項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分別是“中央空調末端環境溫度與冷源負荷遠程調控方法及系統”、“一種低噪聲窄線寬高功率的單縱模光纖激光器”和“一種微細溝槽管多級拉拔製造方法”。

2012年專利申請量為1722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54件(排名全國高校第七);2009-2013年共獲13項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範單位”、“全國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知識產權示範事業單位”等榮譽稱號。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9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10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87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 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造紙與汙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金屬材料近淨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移動超聲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 植入醫療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

TFT-LC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塑料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

樂百氏-華工大植物蛋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自主系統與網絡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聚集區汙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亞熱帶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聚合物成形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近距離無線通信與網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精密電子製造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金屬材料成形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澱粉與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短距離無線探測與通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綠色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發酵與酶工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綠色化學產品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計算機網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高性能與功能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天然產物綠色加工與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廣東省金屬材料近淨成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綠色精細化學產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電力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城市空調節能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高分子材料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網絡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工業生物技術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農產品資源綠色加工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汙染控制與生態修復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無線通信網絡與終端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新能源技術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表面功能結構先進製造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教育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半導體照明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現代道路工程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大氣汙染控制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新型工業化發展研究所

c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廣東地方法制研究中心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廣東省體育產業研究基地

廣東省中小企業研究諮詢中心

技術創新評估研究中心

學術期刊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創刊於1957年,原名為《華南工學院學報》。1993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1995年起以月刊形式出版。

控制理論與應用

《控制理論與應用》(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是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由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全國性一級學術刊物,1984年創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國家教育部主管,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文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99年,現為雙月刊,全年共6期,每逢雙月15日出版。

華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華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季刊)是由華南理工大學主管、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辦的一本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研究刊物,主要刊載教育理論、教學改革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

現代食品科技

《現代食品科技》是由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食品類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於1985年創刊。

南方建築

《南方建築》雜誌1981年創刊;2008年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主辦並全新改版, 011年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廣州天河區五山校區

正在加載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天河區五山校區: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番禺大學城校區圖書館

番禺大學城校區圖書館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理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TCL集團創始人李東生先生

TCL集團創始人李東生先生

廣州番禺區大學城校區: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教育學院公開學院)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3月,學校有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7個博士點,193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4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有工程博士(2個領域)和工程碩士(25個領域)、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風景園林碩士、法律碩士等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有2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9個本科專業。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培育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通信與信息工程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輕工技術與工程

化學工程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食品工程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授權批次

03法學 0301 法學 11

07理學 0701 數學 11

0703 化學 11

0710 生物學 11

0714 統計學 11-1

08工學 0802 機械工程 9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7

0808 電氣工程 9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1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9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9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1

0813 建築學 9

0814 土木工程 10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7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 7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11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10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10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 9

0833 城鄉規劃學 11-1

0834 風景園林學 11-1

0835 軟件工程 11-1

12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7

1202 工商管理 11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授權批次

01哲學 0101 哲學 10

02經濟學 0202 應用經濟學 11

03法學 0301 法學 10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10

04教育學 0401 教育學 11

0403 體育學 11

05文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10

0503 新聞傳播學 11

07理學 0701 數學 10

0702 物理學 10

0703 化學 10

0710 生物學 10

0711 系統科學 10

0714 統計學 11-1

08工學 0801 力學 10

0802 機械工程 9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7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10

0808 電氣工程 9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1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9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9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0

0813 建築學 9

0814 土木工程 10

0815 水利工程 11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7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 7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10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10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10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10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 9

0833 城鄉規劃學 11-1

0834 風景園林學 11-1

0835 軟件工程 11-1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11-1

12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7

1202 工商管理 10

1204 公共管理 10

13藝術學 1302 音樂與舞蹈學 11-1

1305 設計學 11-1

博士後流動站

數學、化學、生物醫學工程、動力工程及熱物理、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工商管理、軟件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

師資力量

截止2016年1月,,有教職工4522人,其中專任教師236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雙聘院士28人,千人計劃獲得者(含青年千人)17人,國家教學名師4人,長江學者2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0人。研究生導師214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49人)。

教學建設

截止2014年3月,學校有17個國家特色專業,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專業,21門國家精品課程,6門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9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以及國家工科數學課程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等。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課程建設單位

文化傳承與建築創新 何鏡堂 建築學院

建築歷史 吳慶洲 建築學院

環境與生態 萬金泉 環境與能源學院

計算機網絡安全 許 勇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 何 平 藝術學院

管理的認知與行動 陳春花 工商管理學院

走進歌劇的世界 何 平 藝術學院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課程建設單位

化工原理 鍾 理 化學與化工學院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劉旺玉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食品加工與保藏原理 李汴生 輕工與食品學院

建築設計基礎 何鏡堂 建築學院

射頻電路與天線 褚慶昕 電子與信息學院

酶工程 林 影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建築設計 孫一民 建築學院

企業戰略管理 藍海林 工商管理學院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 周靄如 計算機學院

國家級特色專業

網絡工程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輕化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工程

建築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自動化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城市規劃

化學工程與工藝

生物工程

工商管理

核工程與核技術(核電站方向)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

電子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土木工程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機械基礎教學實驗中心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輕工與食品實驗教學中心

電氣信息及控制實驗教學中心

工程訓練中心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食品加工與保藏原理

製漿漂白新技術

機械設計

結構力學

化工原理

計算機網絡

合作交流

華南理工大學為國家特別是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的同時,也大大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為企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創新專業人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