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晨鐘暮鼓,老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
拿著華為手機逛北京
1/25 鐘鼓樓是坐落於老北京南北中軸線最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現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鼓樓和鐘樓沿中軸線前後縱置(鼓樓在南、鐘樓在北,中間區域現改為文化廣場),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圖為筆者在熙熙攘攘的地安門外大街上拍攝的鼓樓正南面。
2/25 在城市鐘鼓樓的建制史上,北京鐘鼓樓規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演變的重要建築。圖為筆者在文化廣場上拍攝的鐘樓正南面。
3/25 鼓樓通高46.7米,三重簷,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歇山頂,是一座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築。圖為筆者在鼓樓入口處拍攝的鼓樓正北面。
4/25 鼓樓分兩層,一層為無樑拱券式磚石結構,南北各闢三個券洞,東西各闢一個券洞;東北隅設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圖為筆者在鼓樓西大街拍攝的鼓樓西面。
5/25 鼓樓北面的三個券洞門。拱券是一種建築結構,又稱券洞、法圈、法券。拱券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拱券外形通常為圓弧狀,不同建築類型其形式略有變化。半圓形拱券為古羅馬建築重要特徵,尖形拱券則為哥特式建築明顯特點,而伊斯蘭建築的拱券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複葉形和鍾乳形等多種形狀。
6/25 鼓樓東北角的蹬樓臺階,共計75級,分兩段,一段60級,一段15級。第一段臺階坡度很陡,遊客爬樓時一定要非常小心。
7/25 相較於第一段,第二段蹬樓臺階坡度明顯變緩。
8/25 鼓樓二層原有更鼓25面,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節氣。現有25面更鼓,是根據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製的。
9/25 主鼓及其左右的兩面群鼓。主鼓,高2.4米,口面徑1.6米;群鼓,高1.6米,口面徑1.12米。
10/25 鼓樓二層曾設“銅刻漏”計時,為宋朝年間製造,後輾轉遺失,現為仿製。銅刻漏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箭尺於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看到此處,筆者腦中頓時浮現出幾個詞,“能工巧匠”、“奇思妙想”、“巧奪天工”。。。
11/25 站在鼓樓高處正中位置,沿著老北京中軸線向南遠眺,中軸線中心點景山萬春廳清晰可見。
12/25 站在鼓樓高處向東望去,北京商務中心(CBD)的摩天大樓一幢幢高聳入雲,充分體現出北京既是一座歷史文化古都,又是一個繁華現代都市。
13/25 鐘樓通高47.9米,重簷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建築。與鼓樓相同,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圖為筆者在鐘樓下拍攝的鐘樓正南面。
14/25 鐘樓整個建築結構強調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計在中國鐘鼓樓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此圖系網絡下載,如有侵權,請聯繫筆者及時刪除)。
15/25 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於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3.4米,鐘壁厚12到24.5釐米,重達63噸,是目前中國現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與之相比,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的萬壽寺永樂大鐘,要略遜一籌。
16/25 在古時,定更鼓樓擊鼓、鐘樓撞鐘報時,極有規律。古人將黑夜分為五更,每更次為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兩個小時,即黃昏戌時(19時至21時)曰定更;人定亥時(21時至23時)曰二更;夜半子時(23時至晨1時)曰三更;雞鳴丑時(晨1時至3時)曰四更;平旦寅時(晨3時至5時)曰五更,又曰亮更,表天明之意。
17/25 定更和亮更報時皆先擊鼓、後撞鐘,二至四更則只撞鍾、不擊鼓。定更時鐘聲響城門關,交通斷,稱為“淨街”;亮更時,鐘聲響城門開,即所謂“晨鐘暮鼓”。後乾隆時改為只在定更和亮更報兩次更。擊鼓和敲鐘的方法相同,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反覆兩遍,共計108聲。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一年中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侯,這些數字相加為108。
18/25 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北京申奧成功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奧林匹克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軸線,目前新中軸線的最北端是森林公園中的仰山。站在鐘樓高處正中位置,沿著新中軸線向北遠眺,可以清楚看見仰山和奧運釘子塔。
19/25 鐘樓和鼓樓,宛如兩顆鑲嵌在古中軸線北端的璀璨明珠(此圖系網絡下載,如有侵權,請聯繫筆者及時刪除)。
20/25 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鐘鼓樓進行建國後首次大規模修葺;1987年,鼓樓對外開放;1989年,鐘樓開始接待遊客;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在文化廣場鐘樓前跳舞的大媽們。
21/25 隨著歷史的發展,鐘鼓樓的功能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在元明清三朝,鐘鼓樓作為古都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晨鐘暮鼓”。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準。1924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鐘鼓樓便失去了報時功能。圖為在文化廣場鼓樓前跳舞的大媽們。
22/25 現在的鐘鼓樓,與周邊的什剎海、恭王府、南鑼鼓巷、衚衕、四合院等一同成為了古都北京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民俗文化特徵,具有寶貴的人文研究價值。“暮鼓晨鐘”現已成為市民對老北京的記憶,鐘鼓樓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成為“老北京”的象徵。圖為鐘樓附近的居民正在踢毽子健身。
23/25 站在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什剎海銀錠橋上,鐘樓的綠色樓頂秀麗可見。
24/25 無論你是在什剎海湖面上泛舟,還是在什剎海護欄邊漫步,均可清楚看到雄偉壯觀的鼓樓。
25/25 我每年冬季都會帶孩子到什剎海滑冰。在光潔的冰面上划著冰車,欣賞著如畫的周邊景色,眺望著遠處的鐘鼓樓,不得不說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2019-09-0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