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10 個回答
愚木居士
2019-04-08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這是佛教經典,《心經》裡的句子。

《心經》是記錄觀自在菩薩證悟的經書,是觀自在菩薩行甚深智慧,實相觀照所得。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聯繫上下文,五蘊皆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理解。

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觀自在菩薩,觀照自己的覺性,也就是我們凡俗所說的“心”,所得的實相。用文字描述出來,就成了這句經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六祖大師,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也是這個意思。

凡人,不可解,不可說,一說便錯。這樣的經典,就是用來讀誦,領悟的。

南無觀自在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锐视觉何老师
2019-03-21

來吧,看看優質軍事作者何老師談佛法。

這句偈說的再直接一點就是: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跟空是一體的。

什麼是色呢?宇宙人生全部加在一起就叫色。這個世界上你能感知的所有一切都叫色。

那什麼是空呢?這個咱們先放一下。

打個比方:

我們天天玩手機,上面有新聞、評論、視頻、音樂、遊戲、辦公軟件、錢包支付......這些咱們給他統稱為手機內容。這些就是色。而我們的手機屏幕就叫“空”。

手機內容是依託於手機屏幕而存在的,沒有屏幕就沒有內容。

心經中還有兩句偈: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色。換到這裡就是手機內容離不開手機屏幕,手機屏幕也離不開手機內容。沒有屏幕,內容沒有載體,就無法顯示。沒有內容,手機屏幕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我們的宇宙人生是色,我們都是“手機內容”。

咱們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空”是什麼?答案就是:不知道,說不出來,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手機內容,被困在了屏幕內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就被包含在“空”的裡面,所以我們根本無法去全面、整體的觀察這個空。

我們只能憑智慧去知道:我們的存在,肯定是有個依託,有個載體。就像宇宙,宇宙大爆炸,它是在哪裡發生爆炸的?宇宙是在膨脹,但膨脹的外面呢?肯定有東西,對不對?宇宙肯定是在某個東西的裡面,或者是表面爆炸,誕生的。這個東西就是空。空,這個東西肯定是存在。但它究竟是啥?不知道。是手機屏幕還是電影屏幕?是方的還是圓的?是黑的還是白的?我們不知道。

道德經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就說了有這麼一個東西,在它的基礎上,誕生了這個世界。但這個東西究竟是啥,我說不出來,只能暫時、勉強把它稱為“道”。道家的這個道,其實就是佛家的“空”。以我目前的修為來看,還是一回事。

道家的道是啥,說不出來。佛家的空是啥,也說不出來。

現在知道信佛的天天叨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啥意思了吧?這幾句話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結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其實說到這就挺有趣了,就是大家意識到沒有,佛菩薩為啥叫我們天天叨咕這句話呀?讓我們天天念:宇宙外面還有個東西,這個東西包著宇宙,這個東西就是宇宙,宇宙就是這個東西,手機內容就是手機屏幕,手機屏幕就是手機內容......佛菩薩為啥要我們天天背這個?

因為眾生愚痴,我們都是傻子。

咱們現在把自己假設成傻子,一下子就能明白這裡面的良苦用心。孩子智力還不夠,那咋辦?你就先背吧,背會了,給你好吃的。先背個滾瓜爛熟,等啥時候智慧開了,自己就明白了。

心經這幾句話是密碼,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結構。

我們是色,是手機內容,困在空裡,困在手機屏幕裡。那我們怎樣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這個空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我們為啥能看見手機屏幕?能操作手機內容?因為我們在外面!

只有從手機裡跳出來,你才能看清手機。你既不能成為手機內容,也不能成為手機屏幕。

就像前幾天有朋友發評論說:金剛經講的就是一個字,空。這恐怕是不對。我覺得金剛經講的是“非空非有”,或者說非空非色。

你執著於有,執著於色,當手機內容,這叫法。

你執著於空,當手機屏幕,這叫非法。

法跟非法都叫“有為法”。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法就是色,就是有。非法就是空。非法非非法,就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當手機內容也不當手機屏幕,跳出來,當操作手機的人。

不執著於法,不執著於有,不執著於色,也不執著於空,不執著於非法,就是“無為法”。

建章看世界
2019-04-10

“色、受、想、行、識”被稱為五蘊,佛教哲學認為,我們的身心就是由這五大類構成的。色指的物質性的肉身,受、想、行、識則是四大精神活動。“受”是感受,“想”是記憶思維,“行”是驅使我們行為造作的種種心理特點、性格特徵等,“識”是我們的感知、認識系統。

這些都被認為是“有為法”。《心經》指出“五蘊皆空”。

按照《金剛經》的解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也就是說,我們的“五蘊身心”,在這個世間中的存在,與夢、幻、泡、影、露水、閃電等相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這就像我們在看電影時,電影幕布中活動的人物與景物,我們切不可以為是真人、真景,以為實有真人、真景可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就像大海中的波浪,也無法離開整個大海可得。

所以,我們的五蘊身心,與整個虛空,其實是完全融為一體的。這種關係,就像“波浪是水,水起波浪”。我們不能說,波浪不是水。同樣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我們將整個虛空比喻為整個“大海”的話,完全可以認為我們的身心與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就像這“大海”起了波浪一樣的道理。

康142341986
2019-03-21

看了多人回答,說的都太膚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是:“空就在色受想行識中,不要滅掉“色”或離開“色”去尋空,那樣的“空”是“斷滅空”,佛說“一切法空”,所以“色是當體即空”五蘊本身即是“空”,不是滅掉色等五蘊才“空”。

“心經”過於簡略,義理闡述不周全,給人以“空空如也”的感覺,其實佛說的空是不離五蘊的。《心經》出自《大品般若經》的《捧缽》《習應》等品,《奉缽品》中,說“色即是空”外,還有“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之語,這樣義理才周全,人們才不至於誤解而墜入“斷滅空”下邊附上《大品般若經,奉缽品》經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教育探讨
2019-04-08

佛教用語中”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中的“色”就是我們周圍看的見的所有物體,包括形形色色的人、動物、自然界所有的物體。

這些形形色色的物體都會變成“空”,你都不會帶走,你這副“臭皮囊”你也帶不走。

你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你必將赤裸裸回到西天極樂世界。

對於一個人來說,你的一切都是“四大皆空”。

這個“四大皆空”都是形形色色的物體!他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統一體,如同人和動物都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一樣。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2019-03-28

什麼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首先我們知道何為“色”?這個“色”就是我們眼前看見的萬事萬物。

何為“空”?沒有自性之物都叫空(性)。如鏡中花、水中月、焰陽水、海市蜃樓、電視機手機屏幕、電腦屏幕等都能顯現出人們所喜歡的景色,然而這些景色你都得不到它的真實性,它並不存在,僅僅是色彩的組合,所以說它是空(性)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比如說我們喜歡看的電影、電視劇,當你在觀看或者說心很專注時入戲時,沒有認為那個屏幕上的人物事蹟是假的,因為你會隨著那個情故事情節,你一會開心,一會痛苦,一會恐懼,一會迷惑,這都說明你的心,被外境所轉;因為屏幕外面和屏幕裡面,都沒有那個真正讓你感受快樂或痛苦的事情發生。所以說想現在你的眼前你得根識前的景象,那些電視劇或者那些電影,這個叫色或者叫色法;與此相對應的就是你一會讓你高興,一會讓你恐怖,一會讓你痛苦,一會讓你疑惑的電影、電視劇劇情的顯現之法,現實中都不存在,只是在屏幕上顯現,當切斷電源關掉什麼都沒了,才說它是空(性)的。即便就是不關掉它,當顯現的時候,其實就是假的。雖然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是我們的心始終是被它所迷惑,被它所轉。這才出現了很多房奴、手機奴、金錢等的奴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我們的心性本該自在,我們的心被萬事萬物的假象迷惑並被束縛了;所以佛經要人們從中警醒出來,覺醒過來:要從一切萬法的色像中,看穿它的那個虛假的幻想,以及空性的道理,從此不再說色法迷惑和束縛。如果你自己細細分析這個是色和空,是包含了很深邃的智慧大道,也是啟蒙智慧的“有氧運動”。

大家都很喜歡看電影,特別是一個電影叫做《流浪的地球》。而《流浪的地球》這裡面的故事一萬年前,沒有發生過;從現在開始的一萬年間也不會發生,明明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有什麼值得那麼開心的呢?有什麼值得那麼恐怖的呢?現實生活中時常發生的一些事情,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沒人知道這些事物真相的背後就是一個虛假的幻變。

因執著我和我所,心才被外境顯現所迷惑所束縛,苦不堪言。就像一個人抱著火球,卻不知道把它拋掉。死死抱著他,其實感受著被它燒焦的痛苦,這是不是很愚蠢啊?佛教也常常提示提倡放下,可惜很多人都放不下。眾生因為想不開而放不下,還白白感受了莫名其妙的痛苦,一點都不值得。

又有多少人反省過呢?行動過?能夠從這個困惑中解脫出來,可能少之又少。道理非常簡單,卻沒人做過。難道這不是缺少智慧的行為嗎?難道不是作繭自縛的愚蠢行為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智慧的獲得,永遠是那些願意擺脫種種迷惑和束縛的人。色空或者不空,都不是很要緊的事情,要緊的事情是,有比如像流浪的王子,應該回歸自己的王國,登基做自己國家的國王;我們的心應該回歸心的本性,就應該理解色和空的關係一樣,去開啟本屬於自己那一片自由的天空,那一個自在之城——覺性妙力。

在人們眼前的色法是不空的,色法是欺惑之法,我們感覺它不空,是我們的心被外界所傳的緣故,色法與我們的心,一個是欺惑一個是被欺惑的關係。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擁有這樣的智慧呢?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估計要擁有它卻十分困難吧,因為人們根本做不到。人們一直在拍照,被外境所迷惑和欺騙。有人感覺別人對他很不好,他就會感受了萬般的痛苦,他從來沒有覺醒,也不知道何為覺醒。別人對她不好,和別人對他好其實都是假象,所以有些人才無漸無愧的說著什麼“痛並快樂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色即是空”:是以離戲的智慧,來遠離有的執著,無的執著,非有的執著,非無執著,甚至是非非有君非非無等的執著,此叫做離四邊八戲。色即是空是用水中月、鏡中花來做的比喻。鏡中的花和水中的月,你怎麼樣努力都不可能獲取到。心性本智非因緣所成,無論你在形式上,在文字上怎麼樣下功夫,都與它南轅北轍。心性本智是不可求的,它從未離開我們,我們也從來沒有獲得過。

“空即是色”:以等性來展示大平等。空性與顯現,是大平等的,也是一位一體的。所以稱之為:佛我,眾生我,器情世界都是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文/心智無礙 暢遊虛空

圖/來源於網絡

松生空谷5
2019-10-1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好理解,說的是佛學的色空觀,也就是宇宙觀,是對宇宙真相的揭示!

這段話出自“心經”,心經只有260字,卻是般若之母,是佛學的根本之經。

關於色空,“心經”是這樣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裡的“色”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質的,意識的,受想行識等諸相!

“空”指宇宙一切的本質,本性,指無常!

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性,即空性,通過色來表現。

而色的本性是空的,無常的。

它們不是二元對立的,是一體的。所以,空有不二,真空妙有,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我面前的綠蘿,它的空性通過綠葉這個存在的色讓我感知,沒有色何來空。

同時,綠葉的每一個剎那都是變化的無常的,它的細胞永遠的不停地變化,就是它的空性。沒有空何來色?所以空有不二,真空妙有!

色空觀揭示了宇宙的真相,是普世的真理!執有執空都不對!亊物沒有二元對立,萬物融匯一體!

命理师陈一宏
2019-10-1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深深的懷疑,解釋對的人,不多。你所看到的很多解釋,都不一定正確。(當然,說這個也是我的心得體會,不一定很正確,就是說出來大家參考。)

大家都說講的是色就是空的,會成住壞空,會壞,會不長久,所以是空,有人還更形象的說如身體髮膚,看著沒變,可是都是細胞組成的,細胞非常多,分分鐘在成住壞空更新換代,貌似很有道理。或者另一個解釋就是心能轉物,若是心不住著這些物質世界,世界也可以當是無,這就是空了。

問題是,這就是答案嗎?我不信這些就是答案,因為我相信,另有答案。

色,是物質世界,這個解釋是對的。但空,就值得推敲一翻了。

空,是不是指我們的本性,指佛性呢?因為“心經”也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所以,空,還會是沒有嗎?還是滅嗎?當然了,在其他佛經中,有可能是。但在《心經》這裡,這句話,絕對不是,知者自明啦。【個人心得體會,若有錯誤之處,還請交流指正,不勝感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圆小言方小语
2019-01-07

色是空的形變,空是色的歸宿,二者又互為對方的命運,此乃其一。

色是空的肉體,空是色的精神,合二為一,一分為二,對立統一,頭頂哲學,科學分類,變化之道,是一門“化學(對於後來者的人來說是對一門‘大化之學’的認識)”此為其二。

這顯然是在闡述宇宙和自然的關係――宇宙是自然的肉體,自然為宇宙之精神。

延伸拓展一下:

這當然也是在講述科學和哲學之間的關係――哲學是科學的“空相”,科學是哲學的“實相”。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人)是哲學和科學的實際載體,是擁抱哲科二學的“心相”,是對以相信為基礎的信奉和信仰的踐行和揭示。

這是在講“大”和“無”的關係――這世上最大的東西就是“無”了,從我們平時描述“大”的詞語就可以看出來:無邊無際、廣闊無垠、一望無邊.....所以,最大為無,無即最大。

關於“一萬”――“一”是“道”的模樣(用筆在紙上隨意劃出一道就可以看出),“道”是“一”運行的精神驅動力。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凡此種種在我們的生命、生存、生活之中無處不在,比氣體、液體和固體的分子和原子之間的密度更加巨大,而這大概就是所說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相對於人感官感知的明物質和明能量而言)吧?!

空與色的關係也是動與靜的關係,當萬事萬物處於各自獨立的靜止時,整個世界死寂一片,但只要有一處動機表現出來,萬類事物之間也就有了融合、交流、匯聚,也就由此不斷的產生出新事物――由最初的混沌一片,聚成星球,與此同時,“事之虛空”也就驅使著“物之務實”由最初的幾物之靈到十幾物之靈到幾十物之靈到百物之靈、千物之靈,然後萬物之靈(《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用極為質樸的論點講明瞭我們人類最初對大自然的認識)。

由空與色還可以認識分與合、生與死、時間與空間、自律與自由.....總的來說,自然就是自然,宇宙就是宇宙,分就是分,合就是合,和空與色一樣,這是人類認識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一種學習方法和生命如人的認知規律。這種對規律的學習儘量讓我們貼近自然產生的真實,讓人在自然的基礎上能夠走得更遠,在走遠之時我們要看得更多與更清,從這個角度講,色能幫助空建立起更大的容器,而越發廣大的空能容納更多的色,這是自然之智,生生與自強不息的追求和演進。

紫玄修行
2019-11-02

這句話出自心經,心經雖短但是實際有非常的深奧的內涵,是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音菩薩講的大智慧,並不適合初學者,必須對佛家的經典有系統的瞭解才能解讀一些,比如有的人連五蘊皆空的五蘊都不知道。

我還是想說,佛經講悟,並非你咬文嚼字可以理解的,必須有一定的境界,也就是到了菩薩的境界才能體悟其中的奧妙,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理解事物有無的,色是五蘊之一,簡單的說代表看到事物,那麼色即是空,就是說事物是空的,空是什麼?佛家講的空不是沒有,是佛菩薩悟到的事物本質,看不到的存在,我這樣說不知道一般人能否理解,我的理解是一種在未轉化為具體事物的一種存在狀態,第二句話空即是色,不是廢話,是說這樣本質狀態會轉化為具體事物,後面的話接著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說為什麼要說前面的話,也就是菩薩的境界需要領悟這樣的境界,知道事物的生滅轉化,這個只是我個人的理解,絕對沒有那麼簡單,其實說實話古今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沒幾個,理解也沒有用,因為境界達不到,這種境界也是我們學佛的人都應去追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