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

這句話聽過好多次,出自哪裡?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
10 個回答
Lauzi

與華夏古文明相比,印度(不是古)文明是東西文化的雜交,這一點可以從印度教、佛教的原教旨看得出來,只要與古希臘哲學少作比較即可。佛教在西方多被認為是哲學而非宗教,根本沒有中國佛教的神祕主義。好多佛教經典為後人所作,楞嚴經極可能是中國人寫的。生活就是苦難,所謂的四諦;要擺脫苦海必須通過八正道的修煉達到涅磐,現代人所謂的彼岸世界。苦難、涅磐均為(超自然的)理念因為生活也完全可以是歡樂,取決於你怎麼看;涅磐是一個不可實證的超然(境界或心態)。這種思維跟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原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學有些概念與道家的相似,“色就是空”,應該正是佛學無常的說法。這一點跟道家老子對自然現實的描繪很一致,天道一直在
變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學認為現實一直在變,不變的變化、只有變化不變。但與道學相比,佛學沒有說出那個不變到底是什麼。關鍵差別在於佛教注重理念,即對自然元素的模擬,而忽視了元素間的關係。毫無疑問,老子看見、認知了元素間的那個關係,他稱之為無為、不爭。孔子繼承了老子的無為常道,有為地把它用作了社交倫理,即我們熟知的忠恕禮讓。

中國佛教有沒有倫理?這一點值得討論,如有,佛學的倫理從何而來?(應該是道家儒家的改造。)佛教原教旨只有理念,沒有倫理一說。至於“空就是色”應該是重複“色就是空”的修辭說法。

极乐尊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經的兩句話,也稱得上是佛語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話。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會念叨這兩句。但對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實在不多。

其實,如果按照現代科學來解釋,就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宇宙中充滿了能量,可以說能量無處不在。每個能看得見的東西,大到星體,小到沙粒,本質上都是由能量構成的。物質分解到最後,只是一股微小的能量波動。因此,凡是物質,本質上都是由能量構成的。只是,雖然都是能量,但因其震動頻率不同,其外在表現是不同的。震動頻率低的能量,就逐漸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星球,產生出不同的物質現象。震動頻率高的能量,因無法聚集,於是散佈於空中,成為各種射線,我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到的。因此,整個太空,雖然看上去空空如也,其實能量遍佈,相互交織,幾無空隙。所以心經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和色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無論是星體還是遍佈於空中的能量,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能量,唯一的區別就是其震動頻率不同,造成人類可見或不可見的現象。為什麼大地,包括海水,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燃燒?就是因為它們本質上就是能量,只要增加其震動頻率,自然會重新氣化分解,形成看不見的能量,回到空中去。

佛教中的色,就是指人類看得見的物質(即能量的聚合體)。空,實際上是指人類看不見的物質(即散佈於宇宙中的能量)。正因為它們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佛教就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點。如果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看得見的物質和看不見的物質,本質上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推而廣之,既然我們所看得見的這些東西都沒有自身的規定性,也就不可能長久存在。具體到世間的名利、財富等,最終也只能是一場空。人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對名利財富不再過度執著,內心的痛苦就會逐漸減輕。所以心經說:度一切苦厄。

云岗山人

就像過去的木頭房子。遠看是一座房子。這就是色。走進去細看,就是一些椽,大梁等木頭製品,以及磚頭和水泥。房子在那裡,找不到,只是一些空間。這就是空。萬物都是如此。再好比中國的四大美女。都是絕色,價值連城,本應結果很好。可翻遍歷史,(除了昭君),就是找不到她們結果在哪裡。。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傳說。這就是空。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北京得明

色,是指隨緣出現的一種【具象化】的表現,表象,通常是指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直接所得的東西。空,是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隨緣得不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沒有,消失,不存在等現象。那麼,為什麼“色即是空”呢?其實,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所得的“沒有,消失,不存在,無”等現象,它們其實也是一種【具象化】的表現,表象。這種【具象化】就是我們所感知的“無,消失,不存在,沒有。

換句話說,“有”的具象表現和“無”的具象表現,其實都是具象化的表現。表象。所以,色即是空,色與空其實都是隨緣具象化的表現。只不過表現形態各不相同而已。

換句話說

泥水劳人

這句話太好了,非常正確!現再次解釋一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譯成現代話:豐盛的物質就是智慧的基礎,智慧的研發就是物質的創造。假如,水裡原本就沒有魚及水生動物,人類絕對沒有捕魚的技術,從而也沒有養魚的技藝。所以人類同過物質開拓了智慧,又通過智慧創造物質。

潇洒一身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兩層意思。第一種佛家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眾多,不要貪戀,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別人的。爭來爭去,到頭來誰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過眼雲煙。第二種民間意思,就是說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慾成性。為其小兒事情大,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現在很多男女婚內出軌,導致妻離子散。一個好好的家因色而空。色的背後是空,空的背後是色。色即是空的源頭,空即是色的結果。商紂王就因貪色敗了江山。

用户5050033613

太極原理,陰陽轉換!佛家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的是物極必反,互相轉換。什麼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色變成空,空又變成色的,由無極生兩儀,由空的生成有色存在的!什麼物都會由時間的流逝消失!所以人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終究是空!我們的心慾望太強,容易患得失。所以應放下心欲,心態好看待身邊的一切!人除了生死,塵世間的金錢,女色,愛情,酸,甜,苦,辣,愛,恨,情,仇,一切轉眼消逝!沉迷於世間萬物,讓人慾生欲死。眾人用肉眼看到的都是有色的,人若離去一切都是空。人從出生的一無所有空的到懂事起產生慾望一切都是色!從此人有了六道輪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不斷變化!人若能做到心中無慾即達到太極的無極級別回到原來的點!一切事物的周而復始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即生命的消逝!

只缘无事可思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般若心經)對(觀)字的延續解釋,(般若心經)是佛勸眾生迴歸(夲來清淨)的(直指言教)。由於眾生(著相)不能(明瞭真義)喜歡在文字上(浪費光陰),所以先以(觀)字令眾生(悟道)接著解釋(觀)的真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學者若知(色空不異)的道理就不會去(分別),若不去(分別)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就是(觀)了。如果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那麼便證明(問者)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學究。

釋然99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色"是世間法色、受、想、行、識中之一。《華嚴經》雲:“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其“空"譯為無有實質,《在家、出家菩薩戒經》雲:“空名無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確的解釋應為:色便是無實,無實便是色。即色與空二者相同,沒有差別。

ii小小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這段話,到底什麼意思呢?淺顯地理解,就是這樣。世間邏輯,都基於二元論,也可稱相對論,比如生與死、黑暗與光明、真理與謬論……這是人們的認識習慣思維習慣,也是萬法建立的起點;同樣,佛教也由此入手。所以,空、色以及空與受想行識也是相對設立的概念。

色又叫色像,即眼睛能看見的一切萬像,比如大地山河、樹木花草及生老病死等一切狀態,而空就是相對來說眼睛無法看到的,虛空。虛空並非什麼都沒有,它是如來特別提出的相對概念,可以理解為真空,也不是把空氣都抽掉了的真空,而是如來藏裡的真性本空。什麼是如來藏?就是如來所證的世界本像、心靈妙境。

受即身體的感受、想即意識活動、行即生產生活、識即所建萬法,這一切都與真性之空是相對的,它們的關係,就是有條件地轉化。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說色空並非對立的,不執著色,色便空了;不執著於空,空便清靈。悟到最後,色便是空、空便是色,煩惱即是菩提,凡夫便成菩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懂得空、色的辯證法,心靈便可解脫。我們的心本是空靈的,但裝進了世界色相和自己的妄想、情感和慾望後,便變得沉重、凝滯了,如同鳥兒的翅膀上捆綁了重物,再也無法飛翔。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得心藥醫,佛法便是良藥,智慧便是巧手,有緣者便得解脫,有信者自證菩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