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我,今年72歲,年輕時拍了一張黑白證件照,老伴放在枕頭下一輩子
圖說江淮
1/17 #我的故事#我叫陳大慶,現在72歲的我,每天和老伴守在家門前的小院子裡,養花種菜,我們的孩子也都長大了,不在身邊,有空的時候會回來看看我們,我們很知足。右邊的這張照片,是我保存的比較完好的一張照片了,老伴一直收藏著。我的父親叫陳道良,解放前就入黨了,我的堂弟叫陳大斌,是新華社高級記者,《瞭望》新聞週刊原總編輯。我的故事,其實很普通。(陳大慶口述,圖說江淮整理並拍攝,部分圖片由陳大慶提供)
2/17 妻子,是一位善良的人,我們倆相識相愛這麼多年,她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們在一起,她從來沒有和我拌過嘴,吵過架,事事處處的為我著想,為我們這個家庭還有村子裡的鄰里著想,真的是一位好媳婦,孩子們受她的影響,家庭生活的也都非常和睦,沒有吵架,這樣的事情,講出去,也許就是良好的家風吧,妻子待人都非常的和善。
3/17 這張老照片,拍攝於26年前,那時候我和妻子去北京看病,侄子(也就是我堂弟陳大斌的兒子)給我們在長城腳下拍攝的一張照片,他是一位攝影記者,照片拍的非常好,我一直珍藏著,我想邀請他回老家看一看,我們老家的村子,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橋東村,是一個很漂亮的小村莊,也是他的祖籍,但是他一直忙於工作,沒有時間。
4/17 北京,可能就去了這麼一次。我堂弟陳大斌小時候和我們都在一起,他後來寫了一本書,叫《淮北往事》,在書中,他寫道“人的思鄉情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深重。說來也怪,有一些在二三十歲時都已淡忘了的兒時瑣事,故鄉的一草一木,在漸入老境之後,卻會因某種因素的誘發,而重新清晰地回到記憶之中。”他還是很懷念老家生活的。
5/17 智能手機我玩不好,還用的是老手機,這是我的侄媳婦和孩子的照片,她是北京一家電視臺的欄目主持人,很有氣質。我們這樣的小村莊,還是比較注重孩子的學習以及村民的民風的。我父親1950年的時候,就是我們橋東村的村長,在抗戰時期,父親曾經組織當地青年和他一起,去拔掉日軍的據點,父親在1996年就去世了,如今,我也老了。
6/17 我在1964年的時候,開始參加村子裡的工作,那一年,我17歲,主要是人村子的民兵基幹連副連長,那時候,我們的基幹連有45人,我的妻子和我都在一起,因為經常在一起訓練,生活,工作,我們建立了共同的追求和感情基礎,這也為日後她能支持我在村裡工作,打下了基礎。在我18歲的那一年,我們結婚了。
7/17 這是1989年的時候,我們的鎮子還是一個鄉,叫任橋鄉,從右邊說第四個是我,這麼多年,我一直工作生活在最基層的一線。直到現在,我還在這裡沒有離開過,冬天的時候,我會挨家挨戶去看村裡的老人,門前的積雪是不是融化了,有一位老人,他們家孩子都不在家,我早晨起的很早,去家裡幫她剷雪,扶他起來,當他們孩子回家後,聽說後都非常的感動。
8/17 這是1996年冬天,我和其他同事參加一個村書記培訓班時候的合影,村書記,我就幹過一屆,在村子裡做事,我都是先顧著其他人的生活,只有這樣的把鄰里鄉村裝在心裡,在關鍵時刻,他們才能支持你,我覺得我沒有遺憾的,凡是都想著自己吃點虧,多付出一點,即使到現在,我年齡很大了,我還是這樣的處事原則,所以,村子裡有什麼紅白喜事,現在都還是找我做執事,他們覺得我做事比較公平。
9/17 2000年的一張工作合影,後排右起第二個是我,這麼些年過去了,我一直收藏著曾經的一些老照片,有事沒事的時候,翻出來看一看,會覺得時間過得真快,老人們不在了,孩子們長大了,自己也變老了,很多時候,記憶力也大不如以前了,這也許就是大家都說的,時間吧。不過,我很能想得開,生老病死誰也避免不了。
10/17 十幾年前,我還能開拖拉機下地去幹農活,戴草帽的是我,我們這裡地處淮北平原,農村的生活主要以種植小麥還有玉米,已經花生為生,一年可以收入兩季。不過,我們村子裡的人,很多人都去南京做牛羊肉生意,也確實致富了一些人,這一點,也是大家辛辛苦苦幹出來的,我還是為他們感到驕傲的。我的女兒在當老師,女婿在上班,我們家沒有什麼做生意的。
11/17 我在村子裡工作,有時候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前幾年,一戶關係很好的鄉親,因為生活富裕了,脫貧致富了,我和村裡研究決定,把他的低保去掉了,轉給更有需要的人家,他就對我不滿意了,見面也不和我說話,看我的眼神也不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都會主動的去找他聊天,解開心中的結,給他講道理,大約大半年過去了,他才和我說話。
12/17 可能有的人不理解,說你為什麼要去多事,為什麼要去做這些,其實,我有我的想法,我就是想讓大家過的都好,我所在的村子,有回族人也有漢族人,之前大家不通婚,後來,我主動倡議,大家回漢一家親,漢族人有事,咱們回族人幫忙,回族人有事,漢族人也幫忙,這樣幾十年過去了,大家不僅通婚了,各種事情都合在一起商議,生活的很幸福。
13/17 還記得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帶著村民去鄰近的縣城挖大河,那種日子可真苦啊,大家也沒有什麼交通工具,就自己帶著乾糧,冬天的時候,奔走一百多里路,帶著工具,一干就是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下大雪的時候,就挖一個坑,或者搭一個茅草菴子,住在裡面,身上帶的乾糧,都吃不下去,外面的冰雪那麼冷,饅頭都像冰塊一樣,又沒有開水和爐火,真的很苦。
14/17 後來,從外面挖大河回來,一位鄉村在離家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看到熟悉的村莊,就禁不住哭了起來,終於回來了,那種感覺真的讓人難忘,還是家裡的感覺好啊。
15/17 老家的房子,住了一輩子了,這裡,有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童年。“養育了我的故鄉土地是一塊綠茵茵的大平原。農家兒女幹活早,從能背動草筐揮動鐮刀時就跟著父兄下地了,早早地和原野上的溝河花草結下了情誼。把光光的身子沐進清澈的小河流水裡,躺在耙碎了的土壟上或雜著野花的草叢裡,晒著暖烘烘的太陽,聞著土壤、野花、青草和莊稼的清香,望長天上流雲東西,身肢舒展,像是躺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裡,心上沒有一點人世間的憂愁……”
16/17 上面的那段話,是堂哥陳大斌在文章裡寫道的,我們家的孩子,我以前也經常教育他們,要好好讀書學習,女兒現在做老師,我覺得就挺好。
17/17 如今,能和老伴坐在一起,每天簡單的吃飯,乾點農活,我很心滿意足,我還被評為縣裡的新鄉賢,我雖然不在村裡工作了,但是,未來的路我還要走,還會繼續為村裡做好服務。更多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歡迎私信提供故事線索,講述你的人生故事,溫暖每一個前行的心靈。
2019-08-0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