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不是科學的突破,而是倫理下限的刷新

艾滋病 基因工程 流感 大學 法律 劉主任OS 2018-11-29


法律可能會禁止對人類做基因改造,但是一些人可能抵擋不住改善記憶、抗病力、壽命等人類特徵的誘惑。富人未來能選擇編輯自己和孩子的DNA,變成擁有更強記憶力、抗病力、智力和更長壽命的“超人”。一旦出現基因“超人”,沒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逐漸絕跡,或者變得“不重要”。——霍金遺作《寫給未來人類的備忘錄》



1


從今天中午開始,一則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視頻消息在社交媒體上瘋傳。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在視頻中,賀教授解析,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

這個消息由於是宣佈“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所以引起媒體的一眾驚呼,甚至有媒體認為,“艾滋病的福音驚爆世界”、“南科大團隊改寫人類進化史”,這將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瞬間,一股滿滿的民族自豪感襲來,畢竟這是世界性事件。但不到半個小時,畫風就迅速轉變,這個消息從驚歎變成了巨大的爭議。

爭議點有兩個,一個是該不該在沒有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創造出基因編輯嬰兒,另一個是賀建奎教授的目的是什麼。

賀建奎教授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的教授,是個“很接地氣”的科學家,他除了搞科研,還是瀚海基因、因合生物、北京新地平線貳零叄零等估值10億美金公司的老闆。按照他的話說,“財富和科學可以共融!”



2


基因編輯技術最早開始流行於2012年,研究人員常用一種叫做CRISPR的強大“基因組編輯”技術對生物的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隨後,關於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不斷傳來好消息。

2016年3月,《科學報告》雜誌上發佈了一項美國天普大學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將潛伏於艾滋病人T細胞基因組中的HIV病毒基因刪除,這些基因編輯過的T細胞仍然能正常生長,但是其中的HIV病毒載量降低了90%,有望未來三年左右應用於艾滋病的治療。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不是科學的突破,而是倫理下限的刷新



這項技術跟別的基因工程技術不一樣,它操作起來相對比較簡單,因此湧現了大量想把它商業化的公司,很多風險投資人也很感興趣。但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發明團隊認為,不應該那麼著急進行人類胚胎臨床嘗試,需要充分考慮它的安全性,以及預期和非預期的後果,如果貿然去應用,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對於倫理的問題,何建奎教授也在2017年2月的一篇名字叫《人類胚胎基於編輯的安全性尚待解決》的文章中表示,“不論是從科學還是社會倫理的角度考慮,沒有解決這些重要的安全問題之前,任何執行生殖細胞系編輯或製造基因編輯的人類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不是科學的突破,而是倫理下限的刷新



但發表這篇文章後不到一年,何建奎的團隊就開始著手實際的臨床,於是便有了今天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



3


當然,何建奎教授的這個項目並不是偷偷做的,而是做了登記,並有倫理委員會審批的,但在網友順藤摸瓜的過程,發現了一個更有槽點的新聞,項目居然是莆田系醫院通過倫理審查的。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不是科學的突破,而是倫理下限的刷新



倫理審查的簽名醫生也很奇怪,有的是牙醫,有的是麻醉師,因此大V@獸爺爺爺 在微博上評論到:一個牙醫和一個麻醉師簽署了一份倫理合規文件,一個世界級的艾滋病科研項目得到“放行”,並被莆田系成功搞出來了 。

更奇怪的是,作為合作方的莆田系醫院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面對記者,否認基因編輯嬰兒在該醫院出生。該項目曝光出來的倫理申請書,七個簽名人中的一個表示,自己從來沒對這個項目簽名過,而且,標註時間是2017年3月7日,但他5月8日才成為該院倫理委員會成員......

隨後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也表示,該項試驗進行前並未向該部門報備,正開會研究此事。

也就是說,在醫學倫理報備上,基因編輯嬰兒審查申請書籤名很可能是偽造。通過一個障眼法,搶奪了“全球首例”的功勞。

對此,中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雷:這次科技上沒突破,唯一的突破是倫理下限的刷新。基因編輯技術很成熟,隨便一個搞基因編輯的實驗室,一個碩士都可以輕輕鬆鬆完成這項工作。



4


操之過急的臨床實操,一方面沒有解決倫理的問題,另一方面對待基因編輯嬰兒本身,也不夠慎重。

哈佛大學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Kiran Musunuru博士就表示了質疑。他認為, “一個孩子不會在抵抗HIV方面獲得任何好處,但卻也承擔了所有潛在的安全風險。這一做法表明研究者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避免疾病,而是為了測試編輯技術。且就算此次試驗獲得成功,缺少正常CCR5基因的人也會在其它特定病毒上面臨更高的風險,比如西尼羅河病毒和流感病毒。”

也就是說,基因編輯嬰兒有可能陷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後果,雖然杜絕了艾滋病的發生,但有可能容易患上其他病,這也不是孩子爸爸媽媽最初的目的。

有媒體表示,做這件事,對於孩子爸爸媽媽來說,風險還很大,它意味著你的孩子可能是個“小白鼠”,科學意義比最初意義更大。

因此甚至有人質疑賀教授的動機,畢竟倫理和風險都沒有完善,目前這一做法顯得非常不負責任。



5


不管這件事以什麼樣的結果向公眾交代,一個事實是,基因編輯不再是科幻小說,人類未來可能會進入“可定製的時代”。

CRISPR Cas9是生物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曾獲得了2017年度的“阿爾伯尼獎”。阿爾伯尼醫學中心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獎是全球生物醫學領域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

按照CRISPR-Cas9發明團隊的話說,隨著其他方面的技術突破,未來可通過基因編輯,生出你想要的身高、想要的眼睛顏色、甚至想要的皮膚樣子的寶寶。

但是,面對強大的技術,人類需要充分做好準備,這是全球尖端科學家的一個共識。不能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和科學地位,趕鴨子上陣,繞開倫理和各種不充分的因素,貿然應用到人類身上。

因為,科幻電影在展示科技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可怕的災難。


文字:劉主任編輯:第三祕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