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IPO 投資 聰明的投資者 彩票 聰明投資者 2017-06-03

前言

“減持新規”出臺一週,市場的表現耐人尋味,兒童節成了“兒童劫”,被收割的股民哭得像個孩子。今天創業板指數盤中一度跌穿2015年的“股災底”,好在下午反彈1%,讓本週最後一個交易日不是那麼難看。

按照慣例,今晚證監會發布本週IPO批文情況。新規實施後的第一週IPO批文,證監會只核發了4家企業,籌資總額不超過15億元。

本週“峰言鋒語”,我們的朋友業內人士盧宏峰對於“減持新規”和“打新”表達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峰峰是興業信託證券部投資經理,崇尚價值投資,喜歡看書與獨立思考。

峰峰認為,“減持新規”,綜合起來可能就是一句話“拉長減持週期,降低單位時間內的減持數量”,對於關注企業基本面的投資者,新規不會影響他們對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判斷。

而至於被戲稱為“摸彩票”的A股打新,峰峰尖銳地指出:“這其實就是一場博傻遊戲啊。”

(聰聰注:博傻理論是指,在資本市場中,人們明知投資標的價格被高估,還繼續買買買,因為他們預期總會有更“傻”的接盤俠出現。博傻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知識點:在這個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後一個傻子。)

峰峰還腦洞大開地提出,假如IPO當日大股東就可以全部拋售所有股份,新股還會不會開盤就漲停?

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這兩天看到很多機構/個人對於“減持新規”的解讀,我想起一句話,

“房子是用來住的。”

如果我的房子是買來住的,我不大會時刻關注政府對於房屋買賣規則的修改,除非我時刻準備賣。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不是總想著股價快快上漲然後迅速賣出獲利,我也不用時刻關注這些規定,更不用整天去揣摩我的“鄰居們”要買還是要賣。

關於“減持新規”,綜合起來可能就是一句話“拉長減持週期,降低單位時間內的減持數量”。

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意味著泡沫破滅的時間會加長,投資者需要更多的耐心來等待便宜貨的出現。

“減持新規”之於市場眾生,影響不一。

熱衷講故事,無心經營的上市公司,以後將需要講更多的故事來支撐股價,直至套現完畢。這些企業的泡沫破滅速度變慢,價格虛高的時間也會持續更長。

當然,如果能夠挖空心思想到新規下的減持新手法,必然會有一大波企業趨之若鶩。

對於踏實經營的企業,“減持新規”並不影響繼續認真經營。

對於容易受到賺快錢誘惑的人,誘惑減少了,不如本分做好老本行。

至於市場上的投機者,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倉位不同,態度不同,不知道他們會採取什麼行動。

但對於真正的投資者,關注企業基本面,新規不會影響他們對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判斷。

開個腦洞,試想一種極端情形,假如IPO當日大股東就可以全部拋售所有股份,還會不會新股開盤就漲停?

估值500倍,依然有人買

對於當前A股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新股申購,似乎是每個交易日的必做之事。

個人投資者,每天3點前定會打開客戶端,申購新股,俗稱“摸彩票”。

“打新”能否成功,有一三字箴言,A股老司機曰,“看運氣”。

機構投資者也“打新”,但說法就高大上多了,那就“混合策略”,即市場中性策略+新股申購,一時也是頗為流行。

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A股市場新股供給量有限,存量上市公司估值被大量資金追捧,導致A股市場的中小型企業估值過高,嚴重脫離公司基本面。

年淨利潤幾千萬,市值卻高達五十億以上的公司,比比皆是。

有圖有真相。今年1月份,我曾統計過一次,做了下面這張圖。

圖中藍色小方塊都是來自創業板的企業,他們有三個共同點:

沒有虧損;

年淨利潤不足1個億小目標;

市值在300億以下。

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2017/1/22 收盤數據,橫座標為企業總市值,縱座標為企業年淨利潤,單位:億元)

可以看到,上圖中大部分企業市值都輕鬆超過50億,甚至還有快到300億的。

也就是說,投資者願意花200-300億的真金白銀,去買一家年淨利潤才幾千萬的企業,這完全不符合商業常識。

計算一下總市值與淨利潤的比值,近似看做市盈率P/E,上圖大約是526倍(1/0.0019),泡沫大的驚人。

對於很多企業主而言,企業IPO成功更像是獲得了一張資本市場圈錢的門票,意味著今後可以隨意在資本市場騙錢。

美妙之處就在於,有無數的傻子每天在二級市場上買入賣出這些垃圾公司的股票,他們全然不顧公司的基本面。

對於很多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而言,主業經營好壞已經不再重要,也沒有心思再去耕耘主業。

更可氣的是,這些人拿著募集過來的資金肆意揮霍,隨隨便便就更改募投資金的使用用途,簡單一句“補充流動性”就搪塞過去。

一旦投資者的血汗錢被揮金如土的資本家揮霍得差不多的時候,又開始非公開募集(俗稱“定增”),再次圈錢,再去揮霍。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好處,上市公司這個“殼”才很貴,有公開叫賣的,動輒三四十億。

再基於這個“殼”這麼值錢的基礎,當新股發行小於四十億市值的時候,投資者會很放心地繼續等待股票上漲,直至漲停版打開,才依依不捨地賣出。

約半年過去了,再次用同樣的三條標準選擇創業板企業,下圖呈現的情況比之前似乎有了點改善,市值50億以下的區間小方塊變多了些。

再算下總市值與淨利潤的比值,大約是138-139(1/0.0072),估值依然上百倍,泡沫仍然不小。

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2017/6/1 收盤數據,橫座標為企業總市值,縱座標為企業年淨利潤,單位:億元)

再來看看整個創業板。

下圖中的企業來自整個創業板(只剔除了市值超過1000億的溫氏股份),縱軸是企業歸屬母公司的年淨利潤,這次虧損公司也都沒落下,橫軸是企業總市值。

算一下總市值與歸屬母公司年淨利潤的比值,近似市盈率(P/E),大約是50倍(1/0.0202)。

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2017/6/1 收盤數據,橫座標為企業總市值,縱座標為企業歸屬母公司的年淨利潤,單位:億元)

最後,把目光拉到整個A股市場。

下圖中的企業來自整個A股市場,只是為了讓圖看起來更清楚,刪除了幾家6000億以上的大市值企業。

可以算出,全部A股,目前總市值與歸屬母公司年淨利潤的比值,近似市盈率(P/E),大約是13-14倍(1/0.0721)。

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2017/6/1 收盤數據,橫座標為企業總市值,縱座標為企業歸屬母公司的年淨利潤,單位:億元)

A股打新,一場博傻遊戲

看完以上幾個圖,相信大家都心裡有數了,為啥每當有新股發行,所有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去申購。

完全不看企業是做啥的,彷彿新股上市之後上漲乃是天經地義,甚至收益還相對可觀。

這種局面在過去一段時間成了常態,乃至很多機構專門成立產品,這些產品的首要並且唯一目的就是申購新股。

工作中,我也碰到不少投資機構將所謂的“打新策略”寫入他們的核心投資策略之中,似乎申購新股是他們團隊賴以生存的核心技能。

這就像一個人在面試工作的時候跟面試官說,“我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因為我有幾項核心技能,首先,我會吃飯,其次,我會走路。。。”

峰言鋒語|本週IPO只批4家,“A股打新”退燒

退一步講,假設所謂“打新”真的算一種策略,那我寧願花1000塊錢一個月僱傭一個大學生,每天幫我去“打新”,效果不會比花費1%的管理費請一幫團隊“打新”來得差。

實際上,所謂的“打新”策略,本質就是一個博傻遊戲,完全不可持續。終有一天,新股會破發,那些追逐新股的人也將血本無歸。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剛上市的企業,業績大多經過粉飾,水分很多。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在企業上市之後觀察至少2年時間,然後再去選擇哪些企業值得投資。

現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會問,新股上市之後連續上漲是一種常態嗎?什麼時候會迎來新股破發?

擊鼓傳花的遊戲總有停止的一刻,不知道最後會停留在誰的手裡,但總有人要為此買單。

這一刻的到來不會很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