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IBM

雖然,摩爾定律僅是一個技術發展預測,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摩爾定律過完50歲生日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摩爾定律的極限,讓半導體企業從3D芯片設計、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與硅光子組件等各種方向,找尋計算機芯片的未來,量子計算機也是新方向之一。業界探討,或許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決摩爾定律的瓶頸。

“摩爾定律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的監督者。”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淺談晶體管〉一文中也贊同,“摩爾定律引領美、日、臺、韓等國這50年來的半導體技術走向,驅使全球半導體工業甚至學術界不斷研究半導體特性、組件物理與製作技術。”

不過張忠謀預測,“摩爾定律在技術上可行,晶體管密度還是會翻倍增加,可以持續到2030年,但業界會在2030年前就會先遭受到“經濟成本”太高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曾統計,以7納米技術而言,SoC(系統單芯片)的總設計成本將增加至2億美元。

“如果10納米芯片產量低於1,000萬片,分攤到每個芯片成本就高達100美元。以此推測估計七納米以下製程,若良率與產出無法提升,單顆芯片成本將十分高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坦言。

至於量子計算機與古典計算機的運算力差異有多大?臺灣大學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一場演講中舉例說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後可以走多遠?

傳統計算機的走法是1×30,結果是30米;量子計算機則是2的30次方,約等於繞地球26圈。這種“指數增長”便是量子計算機的威力。”

從理論上來看,一臺50個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量子計算機可能帶來的極大運算力,已經成為Intel、IBM、Google及微軟(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頭競相研發的領域。

第二章‧科技巨頭競賽——Google取得先機

量子進制數量是這些公司的競逐重點。Google目前研發出72量子進制數芯片Bristlecone(狐尾鬆),成為現今量子進制數最高的紀錄保持人,而Intel與IBM則分別以49個與50個量子進制緊追在後。

在2019的CES大會上,IBM還發布20個進制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並宣佈將在2019年於紐約開設首個IBM Q量子運算中心。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IBM

雖然,摩爾定律僅是一個技術發展預測,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摩爾定律過完50歲生日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摩爾定律的極限,讓半導體企業從3D芯片設計、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與硅光子組件等各種方向,找尋計算機芯片的未來,量子計算機也是新方向之一。業界探討,或許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決摩爾定律的瓶頸。

“摩爾定律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的監督者。”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淺談晶體管〉一文中也贊同,“摩爾定律引領美、日、臺、韓等國這50年來的半導體技術走向,驅使全球半導體工業甚至學術界不斷研究半導體特性、組件物理與製作技術。”

不過張忠謀預測,“摩爾定律在技術上可行,晶體管密度還是會翻倍增加,可以持續到2030年,但業界會在2030年前就會先遭受到“經濟成本”太高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曾統計,以7納米技術而言,SoC(系統單芯片)的總設計成本將增加至2億美元。

“如果10納米芯片產量低於1,000萬片,分攤到每個芯片成本就高達100美元。以此推測估計七納米以下製程,若良率與產出無法提升,單顆芯片成本將十分高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坦言。

至於量子計算機與古典計算機的運算力差異有多大?臺灣大學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一場演講中舉例說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後可以走多遠?

傳統計算機的走法是1×30,結果是30米;量子計算機則是2的30次方,約等於繞地球26圈。這種“指數增長”便是量子計算機的威力。”

從理論上來看,一臺50個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量子計算機可能帶來的極大運算力,已經成為Intel、IBM、Google及微軟(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頭競相研發的領域。

第二章‧科技巨頭競賽——Google取得先機

量子進制數量是這些公司的競逐重點。Google目前研發出72量子進制數芯片Bristlecone(狐尾鬆),成為現今量子進制數最高的紀錄保持人,而Intel與IBM則分別以49個與50個量子進制緊追在後。

在2019的CES大會上,IBM還發布20個進制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並宣佈將在2019年於紐約開設首個IBM Q量子運算中心。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目前量子計算機還在非常初期的研究階段,外界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終極影響力還不清楚,較為具體的認知是可能對於“製藥動力學”、“機器學習”等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在眾多領域其中,業界已經公認量子計算機在加解密領域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科技部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牟中瑜指出,量子計算機還在研究初期,因此業界都在找尋什麼樣的問題適合適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並非無所不能,量子計算機和我們手邊的計算機系統完全不同,要針對“特別的”問題才有優勢。就像我們不會使用超級計算機做極為簡單的加減乘除一樣。”

哪些特別的問題呢?目前已經有量子因式分解算法(Shor’s algorithm)證明,可以運用量子計算機有效地進行大數值的因式分解,與量子搜索算法(Grover’s algorithm)等算法出現,讓量子計算機目前在這兩大應用領域中充滿優勢。

“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是以量子力學為工作原理,與古典算法的邏輯完全不一樣。”臺大物理系教授管希聖在〈淺談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一文中寫到,“以因式分解一個300位數的半質數為例,若以古典的算法約需要10的24次方個步驟,以運算速度為10的12次方Hz的計算機計算,若每一步驟需要一個週期,則需要15萬年解決,但若以量子的算法去做因式分解,則不到一秒!⋯⋯而Grover的量子搜索算法之搜索次數則只需要約古典算法搜索次數的平方根。所以同樣一個問題,古典算法需要約數十萬次的搜索次數,而量子算法只需約一千次。”

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在組件上有很大差異,首先量子計算機需要微波發射器或電磁脈衝發射器,發射微波或電磁脈衝,再利用超導材料作為線材傳遞信號,並且回收信號進行運算測量。

其次,量子芯片需要放置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卻器中。第三,現今的傳統計算機芯片需要和內存協作分工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流程中,不一定需要內存。

在造價方面,以清大實驗室的2進制量子計算機為例,總經費(不含芯片製造成本)約為3,000萬元,最昂貴的就是大型冷卻器,成本約1,500萬元,佔總費用一半。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IBM

雖然,摩爾定律僅是一個技術發展預測,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摩爾定律過完50歲生日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摩爾定律的極限,讓半導體企業從3D芯片設計、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與硅光子組件等各種方向,找尋計算機芯片的未來,量子計算機也是新方向之一。業界探討,或許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決摩爾定律的瓶頸。

“摩爾定律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的監督者。”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淺談晶體管〉一文中也贊同,“摩爾定律引領美、日、臺、韓等國這50年來的半導體技術走向,驅使全球半導體工業甚至學術界不斷研究半導體特性、組件物理與製作技術。”

不過張忠謀預測,“摩爾定律在技術上可行,晶體管密度還是會翻倍增加,可以持續到2030年,但業界會在2030年前就會先遭受到“經濟成本”太高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曾統計,以7納米技術而言,SoC(系統單芯片)的總設計成本將增加至2億美元。

“如果10納米芯片產量低於1,000萬片,分攤到每個芯片成本就高達100美元。以此推測估計七納米以下製程,若良率與產出無法提升,單顆芯片成本將十分高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坦言。

至於量子計算機與古典計算機的運算力差異有多大?臺灣大學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一場演講中舉例說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後可以走多遠?

傳統計算機的走法是1×30,結果是30米;量子計算機則是2的30次方,約等於繞地球26圈。這種“指數增長”便是量子計算機的威力。”

從理論上來看,一臺50個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量子計算機可能帶來的極大運算力,已經成為Intel、IBM、Google及微軟(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頭競相研發的領域。

第二章‧科技巨頭競賽——Google取得先機

量子進制數量是這些公司的競逐重點。Google目前研發出72量子進制數芯片Bristlecone(狐尾鬆),成為現今量子進制數最高的紀錄保持人,而Intel與IBM則分別以49個與50個量子進制緊追在後。

在2019的CES大會上,IBM還發布20個進制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並宣佈將在2019年於紐約開設首個IBM Q量子運算中心。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目前量子計算機還在非常初期的研究階段,外界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終極影響力還不清楚,較為具體的認知是可能對於“製藥動力學”、“機器學習”等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在眾多領域其中,業界已經公認量子計算機在加解密領域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科技部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牟中瑜指出,量子計算機還在研究初期,因此業界都在找尋什麼樣的問題適合適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並非無所不能,量子計算機和我們手邊的計算機系統完全不同,要針對“特別的”問題才有優勢。就像我們不會使用超級計算機做極為簡單的加減乘除一樣。”

哪些特別的問題呢?目前已經有量子因式分解算法(Shor’s algorithm)證明,可以運用量子計算機有效地進行大數值的因式分解,與量子搜索算法(Grover’s algorithm)等算法出現,讓量子計算機目前在這兩大應用領域中充滿優勢。

“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是以量子力學為工作原理,與古典算法的邏輯完全不一樣。”臺大物理系教授管希聖在〈淺談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一文中寫到,“以因式分解一個300位數的半質數為例,若以古典的算法約需要10的24次方個步驟,以運算速度為10的12次方Hz的計算機計算,若每一步驟需要一個週期,則需要15萬年解決,但若以量子的算法去做因式分解,則不到一秒!⋯⋯而Grover的量子搜索算法之搜索次數則只需要約古典算法搜索次數的平方根。所以同樣一個問題,古典算法需要約數十萬次的搜索次數,而量子算法只需約一千次。”

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在組件上有很大差異,首先量子計算機需要微波發射器或電磁脈衝發射器,發射微波或電磁脈衝,再利用超導材料作為線材傳遞信號,並且回收信號進行運算測量。

其次,量子芯片需要放置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卻器中。第三,現今的傳統計算機芯片需要和內存協作分工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流程中,不一定需要內存。

在造價方面,以清大實驗室的2進制量子計算機為例,總經費(不含芯片製造成本)約為3,000萬元,最昂貴的就是大型冷卻器,成本約1,500萬元,佔總費用一半。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1)_冷卻塔2)_微波發射器與電磁脈衝發射器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IBM

雖然,摩爾定律僅是一個技術發展預測,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摩爾定律過完50歲生日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摩爾定律的極限,讓半導體企業從3D芯片設計、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與硅光子組件等各種方向,找尋計算機芯片的未來,量子計算機也是新方向之一。業界探討,或許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決摩爾定律的瓶頸。

“摩爾定律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的監督者。”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淺談晶體管〉一文中也贊同,“摩爾定律引領美、日、臺、韓等國這50年來的半導體技術走向,驅使全球半導體工業甚至學術界不斷研究半導體特性、組件物理與製作技術。”

不過張忠謀預測,“摩爾定律在技術上可行,晶體管密度還是會翻倍增加,可以持續到2030年,但業界會在2030年前就會先遭受到“經濟成本”太高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曾統計,以7納米技術而言,SoC(系統單芯片)的總設計成本將增加至2億美元。

“如果10納米芯片產量低於1,000萬片,分攤到每個芯片成本就高達100美元。以此推測估計七納米以下製程,若良率與產出無法提升,單顆芯片成本將十分高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坦言。

至於量子計算機與古典計算機的運算力差異有多大?臺灣大學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一場演講中舉例說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後可以走多遠?

傳統計算機的走法是1×30,結果是30米;量子計算機則是2的30次方,約等於繞地球26圈。這種“指數增長”便是量子計算機的威力。”

從理論上來看,一臺50個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量子計算機可能帶來的極大運算力,已經成為Intel、IBM、Google及微軟(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頭競相研發的領域。

第二章‧科技巨頭競賽——Google取得先機

量子進制數量是這些公司的競逐重點。Google目前研發出72量子進制數芯片Bristlecone(狐尾鬆),成為現今量子進制數最高的紀錄保持人,而Intel與IBM則分別以49個與50個量子進制緊追在後。

在2019的CES大會上,IBM還發布20個進制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並宣佈將在2019年於紐約開設首個IBM Q量子運算中心。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目前量子計算機還在非常初期的研究階段,外界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終極影響力還不清楚,較為具體的認知是可能對於“製藥動力學”、“機器學習”等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在眾多領域其中,業界已經公認量子計算機在加解密領域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科技部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牟中瑜指出,量子計算機還在研究初期,因此業界都在找尋什麼樣的問題適合適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並非無所不能,量子計算機和我們手邊的計算機系統完全不同,要針對“特別的”問題才有優勢。就像我們不會使用超級計算機做極為簡單的加減乘除一樣。”

哪些特別的問題呢?目前已經有量子因式分解算法(Shor’s algorithm)證明,可以運用量子計算機有效地進行大數值的因式分解,與量子搜索算法(Grover’s algorithm)等算法出現,讓量子計算機目前在這兩大應用領域中充滿優勢。

“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是以量子力學為工作原理,與古典算法的邏輯完全不一樣。”臺大物理系教授管希聖在〈淺談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一文中寫到,“以因式分解一個300位數的半質數為例,若以古典的算法約需要10的24次方個步驟,以運算速度為10的12次方Hz的計算機計算,若每一步驟需要一個週期,則需要15萬年解決,但若以量子的算法去做因式分解,則不到一秒!⋯⋯而Grover的量子搜索算法之搜索次數則只需要約古典算法搜索次數的平方根。所以同樣一個問題,古典算法需要約數十萬次的搜索次數,而量子算法只需約一千次。”

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在組件上有很大差異,首先量子計算機需要微波發射器或電磁脈衝發射器,發射微波或電磁脈衝,再利用超導材料作為線材傳遞信號,並且回收信號進行運算測量。

其次,量子芯片需要放置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卻器中。第三,現今的傳統計算機芯片需要和內存協作分工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流程中,不一定需要內存。

在造價方面,以清大實驗室的2進制量子計算機為例,總經費(不含芯片製造成本)約為3,000萬元,最昂貴的就是大型冷卻器,成本約1,500萬元,佔總費用一半。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1)_冷卻塔2)_微波發射器與電磁脈衝發射器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3)_2進制電子芯片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IBM

雖然,摩爾定律僅是一個技術發展預測,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摩爾定律過完50歲生日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摩爾定律的極限,讓半導體企業從3D芯片設計、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與硅光子組件等各種方向,找尋計算機芯片的未來,量子計算機也是新方向之一。業界探討,或許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決摩爾定律的瓶頸。

“摩爾定律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的監督者。”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淺談晶體管〉一文中也贊同,“摩爾定律引領美、日、臺、韓等國這50年來的半導體技術走向,驅使全球半導體工業甚至學術界不斷研究半導體特性、組件物理與製作技術。”

不過張忠謀預測,“摩爾定律在技術上可行,晶體管密度還是會翻倍增加,可以持續到2030年,但業界會在2030年前就會先遭受到“經濟成本”太高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曾統計,以7納米技術而言,SoC(系統單芯片)的總設計成本將增加至2億美元。

“如果10納米芯片產量低於1,000萬片,分攤到每個芯片成本就高達100美元。以此推測估計七納米以下製程,若良率與產出無法提升,單顆芯片成本將十分高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坦言。

至於量子計算機與古典計算機的運算力差異有多大?臺灣大學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一場演講中舉例說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後可以走多遠?

傳統計算機的走法是1×30,結果是30米;量子計算機則是2的30次方,約等於繞地球26圈。這種“指數增長”便是量子計算機的威力。”

從理論上來看,一臺50個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量子計算機可能帶來的極大運算力,已經成為Intel、IBM、Google及微軟(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頭競相研發的領域。

第二章‧科技巨頭競賽——Google取得先機

量子進制數量是這些公司的競逐重點。Google目前研發出72量子進制數芯片Bristlecone(狐尾鬆),成為現今量子進制數最高的紀錄保持人,而Intel與IBM則分別以49個與50個量子進制緊追在後。

在2019的CES大會上,IBM還發布20個進制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並宣佈將在2019年於紐約開設首個IBM Q量子運算中心。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目前量子計算機還在非常初期的研究階段,外界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終極影響力還不清楚,較為具體的認知是可能對於“製藥動力學”、“機器學習”等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在眾多領域其中,業界已經公認量子計算機在加解密領域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科技部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牟中瑜指出,量子計算機還在研究初期,因此業界都在找尋什麼樣的問題適合適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並非無所不能,量子計算機和我們手邊的計算機系統完全不同,要針對“特別的”問題才有優勢。就像我們不會使用超級計算機做極為簡單的加減乘除一樣。”

哪些特別的問題呢?目前已經有量子因式分解算法(Shor’s algorithm)證明,可以運用量子計算機有效地進行大數值的因式分解,與量子搜索算法(Grover’s algorithm)等算法出現,讓量子計算機目前在這兩大應用領域中充滿優勢。

“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是以量子力學為工作原理,與古典算法的邏輯完全不一樣。”臺大物理系教授管希聖在〈淺談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一文中寫到,“以因式分解一個300位數的半質數為例,若以古典的算法約需要10的24次方個步驟,以運算速度為10的12次方Hz的計算機計算,若每一步驟需要一個週期,則需要15萬年解決,但若以量子的算法去做因式分解,則不到一秒!⋯⋯而Grover的量子搜索算法之搜索次數則只需要約古典算法搜索次數的平方根。所以同樣一個問題,古典算法需要約數十萬次的搜索次數,而量子算法只需約一千次。”

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在組件上有很大差異,首先量子計算機需要微波發射器或電磁脈衝發射器,發射微波或電磁脈衝,再利用超導材料作為線材傳遞信號,並且回收信號進行運算測量。

其次,量子芯片需要放置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卻器中。第三,現今的傳統計算機芯片需要和內存協作分工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流程中,不一定需要內存。

在造價方面,以清大實驗室的2進制量子計算機為例,總經費(不含芯片製造成本)約為3,000萬元,最昂貴的就是大型冷卻器,成本約1,500萬元,佔總費用一半。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1)_冷卻塔2)_微波發射器與電磁脈衝發射器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3)_2進制電子芯片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4)_超導管線

“我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RSA密碼就是植基於“將很大的數字N作質因素分解是困難的”這件事,但Shor量子算法將質因素分解變得非常容易。因此量子計算機將對RSA加解密系統帶來毀滅性影響。”趨勢科技安全研究群核心技術部資深協理張裕敏指出。

若業界真正製造出量子計算機,並且利用量子驗算法快速破解因式分解,那現今我們用的RSA加密就形成虛設,這也是為什麼軍事國防、金融及安全業,對於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的威力特別看重。

不過,量子計算機在十年後取代我們的手機的可能性不高。

"

“量子計算機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媒體讚歎著。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讓外界對於IBM量子計算機的真實面貌與美麗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還預計在美國紐約開設“量子運算中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營量子運算技術能力、基礎設施和專業知識的地方。

第一章‧濫觴——摩爾定律的瓶頸

在量子計算機真正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前,倒是先進入了電影與小說場景。以《達文西密碼》聞名全球的推理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計算機運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電影《蟻人與黃蜂女》與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也都以量子領域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過,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計算機,並非僅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之中,事實上量子芯片雛形已經出現當地球上了,領航者包括IBM、Google與Intel等科技巨頭,也有D-wave等創業公司。

量子計算機也是歐美政府相當重視的技術。2016年,歐盟發佈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啟動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創業風氣盛行的美國硅谷,量子計算機就是當紅的投資題目,中國則是發射了量子科學實驗用衛星墨子號上太空。臺灣科技部編入每年7,000萬元預算到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以培養未來的人才。

各國重視的原因,在於這將是量子力學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體管的發明(帶動現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只用到簡單的量子力學,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的糾纏性與疊加性等物理現象,帶動量子力學的第二次革命。”臺大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科創講堂”演講中指出。

理論上,這個革命可以帶來龐大的運算威力,因為在相同進制數比較之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傳統計算機的2的n次方。也就是說,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計算機就能解開現在超級計算機要花上幾萬年才能解開的問題,快如閃電。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一臺擁有50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也就是說,超級計算機得花幾萬年解開的問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

“量子計算機的威力將等同於二戰時的核彈技術。”美國右派智庫言明。雖然,量子計算機還在初步發展,就算是樂觀估計,都還需要5年以上的發展時間,才會大量地展開商業應用,但量子計算機龐大的運算威力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讓各國政府不敢小覷。

到底量子運算是什麼?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為民在〈量子科技時代的來臨〉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們完全拋棄傳統信息處理器的概念,即拋棄利用晶體管控制電流開關來實行數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疊加態處理信息的數字化,並用量子糾纏實現並行計算。”

量子糾纏的特性比光速還要快,還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國防安全需求,量子計算機的熱潮也與半導體界著名預測: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瓶頸有關。

摩爾定律為Intel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內容為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2個月就會增加1倍;而後摩爾修正了模型,改為單位面積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換算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電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僅Intel,整個全球半導體業在這50多年來,大致依循摩爾定律增加晶體管的數目。

不過,晶體管未來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頸,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隨著摩爾定律的進展,晶體管越變越小,其氧化層也會越來越薄……有可能產生閘極漏電流,影響原本的晶體管性能。”此外,業界也擔憂芯片製造成本過於昂貴的問題。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IBM

雖然,摩爾定律僅是一個技術發展預測,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但也讓人不禁想問,摩爾定律過完50歲生日後,還能繼續走多遠?

摩爾定律的極限,讓半導體企業從3D芯片設計、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與硅光子組件等各種方向,找尋計算機芯片的未來,量子計算機也是新方向之一。業界探討,或許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決摩爾定律的瓶頸。

“摩爾定律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公司的監督者。”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臺大電機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淺談晶體管〉一文中也贊同,“摩爾定律引領美、日、臺、韓等國這50年來的半導體技術走向,驅使全球半導體工業甚至學術界不斷研究半導體特性、組件物理與製作技術。”

不過張忠謀預測,“摩爾定律在技術上可行,晶體管密度還是會翻倍增加,可以持續到2030年,但業界會在2030年前就會先遭受到“經濟成本”太高的挑戰。”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曾統計,以7納米技術而言,SoC(系統單芯片)的總設計成本將增加至2億美元。

“如果10納米芯片產量低於1,000萬片,分攤到每個芯片成本就高達100美元。以此推測估計七納米以下製程,若良率與產出無法提升,單顆芯片成本將十分高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劉美君坦言。

至於量子計算機與古典計算機的運算力差異有多大?臺灣大學IBM量子計算機中心主任張慶瑞在一場演講中舉例說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後可以走多遠?

傳統計算機的走法是1×30,結果是30米;量子計算機則是2的30次方,約等於繞地球26圈。這種“指數增長”便是量子計算機的威力。”

從理論上來看,一臺50個量子進制的量子計算機,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運算力!量子計算機可能帶來的極大運算力,已經成為Intel、IBM、Google及微軟(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頭競相研發的領域。

第二章‧科技巨頭競賽——Google取得先機

量子進制數量是這些公司的競逐重點。Google目前研發出72量子進制數芯片Bristlecone(狐尾鬆),成為現今量子進制數最高的紀錄保持人,而Intel與IBM則分別以49個與50個量子進制緊追在後。

在2019的CES大會上,IBM還發布20個進制的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並宣佈將在2019年於紐約開設首個IBM Q量子運算中心。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目前量子計算機還在非常初期的研究階段,外界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終極影響力還不清楚,較為具體的認知是可能對於“製藥動力學”、“機器學習”等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在眾多領域其中,業界已經公認量子計算機在加解密領域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科技部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牟中瑜指出,量子計算機還在研究初期,因此業界都在找尋什麼樣的問題適合適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並非無所不能,量子計算機和我們手邊的計算機系統完全不同,要針對“特別的”問題才有優勢。就像我們不會使用超級計算機做極為簡單的加減乘除一樣。”

哪些特別的問題呢?目前已經有量子因式分解算法(Shor’s algorithm)證明,可以運用量子計算機有效地進行大數值的因式分解,與量子搜索算法(Grover’s algorithm)等算法出現,讓量子計算機目前在這兩大應用領域中充滿優勢。

“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是以量子力學為工作原理,與古典算法的邏輯完全不一樣。”臺大物理系教授管希聖在〈淺談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一文中寫到,“以因式分解一個300位數的半質數為例,若以古典的算法約需要10的24次方個步驟,以運算速度為10的12次方Hz的計算機計算,若每一步驟需要一個週期,則需要15萬年解決,但若以量子的算法去做因式分解,則不到一秒!⋯⋯而Grover的量子搜索算法之搜索次數則只需要約古典算法搜索次數的平方根。所以同樣一個問題,古典算法需要約數十萬次的搜索次數,而量子算法只需約一千次。”

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在組件上有很大差異,首先量子計算機需要微波發射器或電磁脈衝發射器,發射微波或電磁脈衝,再利用超導材料作為線材傳遞信號,並且回收信號進行運算測量。

其次,量子芯片需要放置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卻器中。第三,現今的傳統計算機芯片需要和內存協作分工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流程中,不一定需要內存。

在造價方面,以清大實驗室的2進制量子計算機為例,總經費(不含芯片製造成本)約為3,000萬元,最昂貴的就是大型冷卻器,成本約1,500萬元,佔總費用一半。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1)_冷卻塔2)_微波發射器與電磁脈衝發射器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3)_2進制電子芯片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4)_超導管線

“我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RSA密碼就是植基於“將很大的數字N作質因素分解是困難的”這件事,但Shor量子算法將質因素分解變得非常容易。因此量子計算機將對RSA加解密系統帶來毀滅性影響。”趨勢科技安全研究群核心技術部資深協理張裕敏指出。

若業界真正製造出量子計算機,並且利用量子驗算法快速破解因式分解,那現今我們用的RSA加密就形成虛設,這也是為什麼軍事國防、金融及安全業,對於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的威力特別看重。

不過,量子計算機在十年後取代我們的手機的可能性不高。

Google、Intel、IBM與微軟搶著研發,量子計算機的魅力究竟在哪?

第三章‧前進未來世界——待突破的2大挑戰

牟中瑜認為,“20年內量子計算機成為個人計算機的可能性極低。量子計算機在初始,會與一般計算機一起以混合運算形式存在,如IBM Q System One就是通過​​古典計算機控制量子計算機,而且由於量子計算機必須在接近絕對零度(約攝氏-273度)的極度低溫環境中,量子芯片也得在大型的冷卻設備內運行,我們很難隨身攜帶這麼大個冰箱出門,因此量子計算機在初期會以雲計算運算(Cloud Computing)方式提供服務。”

而且量子計算機也未必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呼風喚雨,因為技術製造還有重重挑戰。牟中瑜就指出,以目前最受歡迎的量子閘派別技術來看,Google雖然指稱已經造出72個量子進制的處理器,但光拼“數量”還不夠,還需要高品質的量子進制,才能提高運算精確度。

因此目前的量子計算機都需要加入“調試”機制,也就是說,一個量子進制,可能需要配上3至4個用來調試的量子進制,才能夠提高量子進制的總體品質。

“也因此理論上1,000個進制的計算機,在實際執行上,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個量子進制才能做出精確的運算,以目前的技術來看,20年都不一定做得到。”牟中瑜說。

另外,量子狀態雖然很神奇,但卻有個“玻璃心”,很脆弱。量子狀態存在的時間很短,連一秒鐘都不到,在這個電光火石的短短時間,就要利用這些進制運算完畢,並測量全部的量子進制找出答案,這也是一大技術瓶頸。

由於以上兩大技術困難,現階段來說,很多科技業界大佬對於量子計算機沒有太多期待。超微(AMD)首席執行官暨總裁蘇姿豐接受《數字時代》採訪時就指出,現在還看不出來量子計算機在未來半導體產業中,是扮演重要角色或只是小小的配角,因此對AMD來說,現階段幫摩爾定律“延壽”(舉例來說,利用各種技術延長摩爾定律的時間,如芯片的3D集成技術)更為重要。

全球內存大廠美光也抱持雷同看法。“美光對於重要的新興科技都有投入研究資源,量子計算機也是美光研究領域之一,不過,現在要談論此對半導體界帶來的影響性都還太早。”美光運算與網絡業務部門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Thomas T.Eby指出。

廣達計算機創辦人林百里也說,“量子計算機是一定會做這件事,但現在講太遠。”他強調,“量子計算機是最高速運算,不容易用在商業上,這種超超高速運算,或許是用在黑洞觀測上,一般商業應用其實用不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