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
"
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01.明明立下的Flag做不到,為啥還要列?

暑假進入倒計時,現在很多小夥伴們開始恐慌,還有的在瘋狂補作業,想想剛放暑假的時候,我們列了一堆的計劃,覺得在暑假一定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與同學之間拉開差距、

現實,就是暑假前定下了一個Plan,半個暑假過去,完成了個P,因為Lan。

你會發現,無論是新年計劃還是寒暑假計劃,我們的回答大多數是“不順利”,才完成一半甚至連一半都沒有,這裡頭有很多原因,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是拖延症,喜歡給自己找各種藉口,但今天我們要說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立下的Flag會打臉,前面已經有多個打臉經驗了,但做計劃的時候依然一如既往地不準呢?

也就是說你立Flag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準備失敗了,要打臉了。還未行動就註定失敗。

我們來說說這個現象背後到底發生什麼?

"
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01.明明立下的Flag做不到,為啥還要列?

暑假進入倒計時,現在很多小夥伴們開始恐慌,還有的在瘋狂補作業,想想剛放暑假的時候,我們列了一堆的計劃,覺得在暑假一定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與同學之間拉開差距、

現實,就是暑假前定下了一個Plan,半個暑假過去,完成了個P,因為Lan。

你會發現,無論是新年計劃還是寒暑假計劃,我們的回答大多數是“不順利”,才完成一半甚至連一半都沒有,這裡頭有很多原因,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是拖延症,喜歡給自己找各種藉口,但今天我們要說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立下的Flag會打臉,前面已經有多個打臉經驗了,但做計劃的時候依然一如既往地不準呢?

也就是說你立Flag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準備失敗了,要打臉了。還未行動就註定失敗。

我們來說說這個現象背後到底發生什麼?

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02.關於計劃,你需要知道2個定律

1944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西蒙弗雷澤大學的一批學者做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要求大學畢業班的學生對他們何時能夠完成這些任務分別進行切實的估計、樂觀的估計和悲觀的估計。

結果表明,平均實際花費的時間比“悲觀估計”花費的時間長7.4天,比“切實估計”花費的時間長21.6天,比“樂觀估計”花費的時間長28.1天。

這項研究是關於我們在計劃和做事的時候如何高估我們能力的絕佳例證,但它絕非個例,如完成納稅申報表、電腦編程、摺紙手工、傢俱裝配,這些都曾被用到研究中來證明計劃謬論。

“計劃謬論”,是指我們會最大限度地誇大自己的計劃能力。

為啥會誇大自己完成計劃的能力呢?因為我們會陷入第二個定律:霍夫施塔特定律。也就是我們評估一件事情要花費多長時間,實際要花的時間要比想象地多,會最大限度地低估完成事情所需要的時間。

就比如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什麼時候可以做完作業,2個小時就能搞定,實際上要用3個小時才行;

又或者編輯問你什麼時候可以交稿,你說週三,實際上要到週五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會交。

許多軟件開發人員認可的一個類似的定律指出,“把你最壞情況下所用的時間乘以2,就是你理想的截止時間。”

跟克服拖延症一樣,克服對自己的盲目樂觀,甚至這中間還慘雜著一些自欺欺人的成分在,所以我們需要訓練。

"
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01.明明立下的Flag做不到,為啥還要列?

暑假進入倒計時,現在很多小夥伴們開始恐慌,還有的在瘋狂補作業,想想剛放暑假的時候,我們列了一堆的計劃,覺得在暑假一定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與同學之間拉開差距、

現實,就是暑假前定下了一個Plan,半個暑假過去,完成了個P,因為Lan。

你會發現,無論是新年計劃還是寒暑假計劃,我們的回答大多數是“不順利”,才完成一半甚至連一半都沒有,這裡頭有很多原因,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是拖延症,喜歡給自己找各種藉口,但今天我們要說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立下的Flag會打臉,前面已經有多個打臉經驗了,但做計劃的時候依然一如既往地不準呢?

也就是說你立Flag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準備失敗了,要打臉了。還未行動就註定失敗。

我們來說說這個現象背後到底發生什麼?

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02.關於計劃,你需要知道2個定律

1944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西蒙弗雷澤大學的一批學者做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要求大學畢業班的學生對他們何時能夠完成這些任務分別進行切實的估計、樂觀的估計和悲觀的估計。

結果表明,平均實際花費的時間比“悲觀估計”花費的時間長7.4天,比“切實估計”花費的時間長21.6天,比“樂觀估計”花費的時間長28.1天。

這項研究是關於我們在計劃和做事的時候如何高估我們能力的絕佳例證,但它絕非個例,如完成納稅申報表、電腦編程、摺紙手工、傢俱裝配,這些都曾被用到研究中來證明計劃謬論。

“計劃謬論”,是指我們會最大限度地誇大自己的計劃能力。

為啥會誇大自己完成計劃的能力呢?因為我們會陷入第二個定律:霍夫施塔特定律。也就是我們評估一件事情要花費多長時間,實際要花的時間要比想象地多,會最大限度地低估完成事情所需要的時間。

就比如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什麼時候可以做完作業,2個小時就能搞定,實際上要用3個小時才行;

又或者編輯問你什麼時候可以交稿,你說週三,實際上要到週五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會交。

許多軟件開發人員認可的一個類似的定律指出,“把你最壞情況下所用的時間乘以2,就是你理想的截止時間。”

跟克服拖延症一樣,克服對自己的盲目樂觀,甚至這中間還慘雜著一些自欺欺人的成分在,所以我們需要訓練。

立Flag的時候,為啥我們總是“迷之自信”呢?

03.立下的Flag不打臉,有沒有可能呢?

瞭解兩個定律的存在還不夠,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這兩個定律,提高立下Flag的實現率呢?

1.帕金森定律瞭解一下。為了解決上面這兩個問題,還研究出一個“剋星”,叫做帕金森定律。當我們談論計劃的時候,經常會說不急,慢慢來,還有時間。這話其實內涵玄機。

也就說“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這意味著如果給你兩個小時完成一項任務,你就會花將近兩個小時。而如果給你30分鐘,你只會花30分鐘。不拖到最後時間,覺得不完成。

這個定律通常是在計劃一個項目前先設定最後期限,也就是要有deadline ,會問自己:這個計劃有多少價值?最晚截至時間是什麼?

一旦設置了deadline,無論你怎麼拖延,到最後一天都會趕出來,就像開學是9月1日,即便現在你還在玩,還在拖延覺得時間來得及,但到了30和31這兩天,無論好朋友叫你出去玩,還是玩王者榮耀,你都不會去,而是狂補作業。因為有了期限,我們就有了緊迫感。

2.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找個朋友幫你評估。根據1994年的一項已發表的研究提到,人們對自己的時間評估經常不準,但幫別人做計劃卻意外地很少失手。換句話講,我們自己沒把握的時間表找其他共事者,他們反而能夠根據你的以外水平,客觀的給出更合理的答案。

3.換一套計算方式,計算你做事情需要的時間,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根據歷史數據,找出最好、最差、一般情況三種情況的平均值。比如你打算讀完《三體》第一部,連續打卡需要10天,上班耽擱需要20天,上一次你看完差不多厚度的書籍需要18天,那最後你給自己定的計劃時間應該是16天左右看完,這樣能保證你既不會因為壓力過大而提前放棄,也不會過於懈怠而不了了之。

4.統計一下制定計劃的失誤率。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很少有人回想我去年制定的計劃有哪裡不對,那些沒做到,大家更多是新的一年來了,新的寒暑假來臨了,我們要制定一個新的計劃。可你會發現每定一次計劃,就失敗一次,根本沒有長進。與其這樣還不如先統計自己計劃的失誤率,再做安排。你可以拿自己的實際完成時間,去除以“直覺需要的完成時間”,然後多試幾次取箇中間值,差不多就是你每次完成任務時的“摸魚率”(Fudge Ratio)。之後只要把計劃值照這個比例放大/縮小就行了。

5.最後一點不要在情緒高漲,雞血很濃的情況下制定計劃,而是在一個不怎麼開心的時候做計劃。2011 年康奈爾大學對 Twitter 用戶的調查發現,人們的情緒確實會以天為單位出現週期性變化,而且它還會影響我們對信息的處理方式。情緒高漲的時候,人的感性大於理性,制定的計劃往往會憑藉感覺,誇大。而在一個不怎麼開心的情況下制定計劃,相反別的非常冷靜,能看清楚現實,理性大於感性, 反而能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有些Flag就不要立了。

立Flag就好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例行公事,可真正能實現計劃的人卻少之又少,計劃不要多要的是實現率,你寫10個計劃,到頭來只完成2個計劃,那還不如當初只寫3個計劃,踏踏實實的完成,更有成就感。

立下的Flag不應該是用來的打臉的,而是用來成就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