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被允許參加CBA選秀但無人中選,草根球員既是過客也是主角'

""首度被允許參加CBA選秀但無人中選,草根球員既是過客也是主角

從上週四起持續四天的CBA選秀訓練營,在13位球員因各種原因缺席的情況下,仍匯聚了48位挑戰CBA賽場的追夢人。他們之中少數人已在低級別的NBL聯賽感受過職業籃球的氛圍,一些則是自小由職業籃球青訓體系培養,另有近半數在象牙塔中錘鍊多年,作為CUBA聯賽的佼佼者參與選秀。相比之下,個人履歷中僅有零零星星業餘單挑賽事分站賽冠軍的周銳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榮譽,卻成了人群中最矚目的那一個——精心梳理的一頭髒辮,大臂上紀念愛情的碩大紋身,典型的街球手扮相。這已不是屬於周銳的時代了,當初與他一同名震武漢的街球手們早已淡出球場,只留下曾經的武漢街球王一人獨自堅持夢想。31歲、1.74米、無專業訓練背景,任何一個標籤幾乎都足以堵上他的CBA之路。“我也不指望會有球隊選我,就像好好表現一下自己。”故事的結局,正如周銳以及訓練營內所有人所料。

CBA選秀的第五個年頭,首度向草根球員敞開懷抱,但他們註定不是這片舞臺的主角,至少在本週一的選秀大會當天不是。與去年前三順位球員皆來自NBL聯賽不同,這一次,選秀三甲均由大學籃球製造,16位球員中選創歷史新高,但其中無人來自街頭——總共六名草根球員報名參加選秀,到了訓練營開啟時只剩四人,而中選者為零——這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結果,草根球員大多壓根就未出現在選秀大會現場。

“草根球員與其他球員的差別,一眼就能看出。”作為選秀訓練營教練,呂曉明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回答得異常坦誠。26日的訓練營單挑環節,在周銳首輪被意外淘汰後,這位與其身高相仿的CBA名宿將他拉到球場一邊,僅僅一個環節就指導了十餘分鐘。從切球時的正確位置到如何通過卸力防守高大球員,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被呂曉明稱作“小個子的生存之道”,但在自己接觸籃球的近二十年來,周銳卻從未聽聞。“看到周銳,我的觸動很大,他身高不高,卻在勇敢追夢。但坦白地說,他們還需要專業人士的引導。”從某種程度而言,周銳也是以籃球為職業的人,除了運營籃球場地和組織比賽,他幾乎把一切時間都獻給了籃球。每日固定的體能訓練,一年近50場的實戰對抗,周銳與其所在的業餘球隊過著與職業球員相似的生活。他們並不缺乏與高手過招的機會,如今國內高水平的業餘賽事裡時常會出現CBA外援甚至現役NBA球員的身影,但時常有機會與NBL球隊進行對抗賽的周銳,卻深知兩者本質的不同,“職業隊講究整體,訓練得更系統,和野球場上大牌球員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是不一樣的。”

曾玩票性質地參加過一些業餘賽事的呂曉明則總結得頗有禪意,“野球場太注重個人,草根球員要挑戰職業,先得學會把球丟掉。”在他看來,很少有街球手會意識到職業球員在無球時的那些細節,這也就是為何他們能在單挑比賽時一路晉級,卻在五對五對抗中存在感稀薄。要改變刻入街球手們骨髓的籃球理念本就難度太大,更殘酷卻又被外界忽略的另一個事實則是,多數街球手成名時至少已二十出頭,早就過了接受專業訓練的黃金年齡。

接受採訪的過程中,呂曉明始終態度坦誠,只有在被問及草根球員如何才能真正挑戰職業時,含糊地留下了一句,“草根球員不要把結果看得太重,能進入專業體系本就有很大的意義。”這句話背後的意義,作為當事人的周銳比誰都要明瞭,卻無法阻礙他毅然投身選秀,“即便今後不打籃球了,我也會投身籃球培訓的事業,到時也能運用到這些職業的理念。”但從CBA公司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是將選秀向草根開放最重要的原因。

在訓練營的這些日子,周銳的日程被排得滿滿當當,訓練中間的短暫休憩,還得接受各路媒體的採訪與拍攝。所幸對於這一切,他早已習以為常。在國內街頭籃球文化方興未艾之時,周銳就與同時代的吳悠等人聲名鵲起,成為一代街球愛好者們心中的圖騰。而去年一檔籃球綜藝節目熱映,則將他以及同樣參選的唐日暉等街球手一同帶向了更廣闊的受眾群體。如果不是他們的參與,CBA選秀或許本不會有如今的熱度,選秀訓練營期間,籃球論壇上滿是關於球員們表現的討論。從當年一張桌子、一部手機以及一面貼滿各隊LOGO的白牆拼湊起的選秀現場,到如今精心搭建的下沉式舞臺,CBA選秀每年都會變出一張截然不同的面孔,各種儀式感的環節背後是CBA公司推廣這一品牌的雄心,而缺少的恰恰是唯有草根球員才有的熱度——熱度或許並不僅僅源自街球手們的人氣,也因為滿足了外界對於業餘球手與職業球員差距的好奇。

“草根球員進入專業的平臺學習,大學生和有過職業背景的球員則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知道自己。”訓練營裡的大部分參與者,都說過與呂曉明類似的結論。從結果而言,草根球員們無疑是選秀大會上黯然陪跑的匆匆過客,但站在CBA聯賽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來,將選秀推向前臺的他們或許才是承載著歷史重任的故事主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