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BMW i3 BMW 自行車 董威君 2019-05-29

手錶已經完全黑屏,因為忘了帶電源線,好幾天沒充電了。手機,電量還有百分之十五,一直處於低電量模式,不敢一直開著導航,生怕去KFC的時候沒電而無法付款。而車,續航里程還剩42公里,距離還車的4S店有35公里。無論如何,明天肯定是能還回去的。第一次感受到里程焦慮,簡直太可怕了!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其實,本想好好感受一下i3的日常,所以才借了一臺。但我卻完全忘了一件事:我家裡沒有充電樁,而附近的充電樁都離家有些距離,這讓我陷入了上面一連串的尷尬中。

剛拿到車時是滿電狀態,顯示兩百多公里的續航里程。而且,開出來的幾公里,續航里程不僅沒減,反而小漲了幾公里。我對於i3的性能表現,其實早已熟悉,電動機強大的低扭以及BMW對於油門反應的處理經驗,讓i3的加速表現可圈可點。整臺車開起來,只能用輕快來形容。所以,上車之後,很自然地,我就將駕駛模式切換到了ECO PRO。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i3唯一讓我需要重新適應的,是收油的動作。可能很多人會糾正我,不是收油門,應該是收電門。但,姑且就混為一談吧,不然總覺得拗口。

i3有個特點,在80km/h速度(城市道路限速)以下,每次收油門其實就是在減速制動。這時,電動機會變成發電機進行充電,同時產生減速度,減速充電的強度取決於收油門的幅度和速度。說白了,就是較低的城市路況下,除非急剎車,否則,全程都只需用右腳控制油門來控制車速。

如果你經常接觸電動車,那這種設定絕對是好事兒。但,對於我們這一眾“老人”,以及很多新手來說,這的確需要適應,因為右腳絕對不能再丟油門了。而且,越是新手,開i3減速越難順暢,甚至會開得前仰後合。不過,適應了,倒也挺有意思,直接可以理解成油門深淺就是剎車力度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全收油門,車輛也會減速至停止。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單體“碳澡盆”的車身(Live模塊)與鋁合金行駛機構(Drive模塊)的組合,讓i3的操控絕對是一流的。很多人都開玩笑說i3的輪胎是“自行車胎”,因為很窄,但就是這“自行車胎”,轉彎時的抓地力讓我驚歎。四個車輪猶如黏在地上,不僅表現中性,很少有轉向不足,甚至,連響胎都少。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得益於遠遠低於傳統汽車的重心和重量,i3的彎道表現超乎想象。日常道路駕駛,入彎前減速,轉方向入彎,隨著通過彎道逐漸加油。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這是典型的BMW小車的風格,非常有質感,甚至可以用紮實來形容。經過路面顛簸的時候,能夠感覺到單體高剛性乘員艙幾乎沒有扭曲,更不會吱嘎作響,車身的上下起伏也控制得乾淨利落。而且,沒有了發動機的聲音,反而顯得更加輕快。每次過彎的感覺甚至好像一直在慫恿我:進彎速度再快點、再快點。這充滿靈氣的小傢伙不亞於MINI的操控樂趣,真的是一直在誘惑著我。也正是i3的一次次“慫恿”,讓我之後開始有了不切實際的計劃——去跑山吧,去紅井路!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說實話,北京城,城東城西的發展,從電動車的角度講,是不平衡的。城東星羅棋佈的充電樁,到了城西,就變成了星星點點。我的父母住在軍隊大院,院裡就沒有公用充電樁。而把車停到幾公里外的商場停車場,也不切實際。畢竟還剩一百多公里的續航里程,怎麼也夠了吧?依稀記得,沿途的停車場都有充電樁,大不了,在那邊停車吃飯時充電就好了,於是便和家人一起出發。

出了城區,不擁堵了,代之以漂亮的山路,初段多彎山路真的讓我大呼過癮。超低重心以電動機超高的低速扭矩,讓i3在連續多彎山路里毫無對手。尤其是在加速時,電動機沒有燃油車所謂的油門反應,也沒有變速箱的降擋過程,所以更加直接。用油門控制車速也讓你能夠輕易找到“Trail braking”的感覺,太美妙了!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不過這美妙是短暫的,當我的餘光瞟到儀表板時,立刻就不淡定了,續航里程掉得有點厲害。有點慌神的我開始搜索充電樁,結果找了好幾個,到了才發現,全都是直流的。這連望梅止渴都談不上,因為我拿到的不是最新的帶直流快充的i3。再繼續進山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只能把i3留在停車場,坐汽油車繼續出行。於是,用i3挑戰紅井路連續彎道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日暮西山,天黑我們才回到i3上。面對著所剩無幾的續航里程,只能硬著頭皮往回開,還得用即將關機的手機搜索回程沿途的快餐店,去幫餓的已經嗷嗷叫的兒子填飽肚子。於是,就出現了開篇時的情景,一地雞毛。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其實,車是好車,只是我忽略了,我家沒有充電樁這個事實。其實在我看來,電動車完全不需要太長的續航里程。過度追求續航里程帶來的就是巨大的車身和車重,除了為了市場而弄出來的驚天動地的0-100km/h的加速成績以外,真的談不上駕駛樂趣。而i3前瞻地提出MCV(Mega City Vehicle)超大城市用車的概念,在電池能量密度有限的前提下,續航里程以滿足城市通勤為標準,不盲目追求里程,以免造成車輛過於笨重。不過,這一切都建立在充電樁的普及基礎上。這種超前的理念,在充電樁並不普及,標準不統一的時代,並沒有被市場立刻認可,所以i3一直難獲成功。說起來有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而且,i3的設計理念,在TA剛剛推出的那個年代的確是太超前了。就算放到現在,依然前衛。不僅限於概念,由內而外所有的設計都充滿科幻色彩。車內遍佈的儲物格、換擋桿的設計、懸浮式的顯示屏、對開的車門,甚至是左右獨立的天窗和藍色的安全帶,都讓兒子興奮不已。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第二天去還車,面對35km的行駛距離,我的心理直打鼓。導航系統顯示車輛能夠行駛的最遠邊界就剛剛好在這家4S店。而且有意思的是,行程規劃的路線方式和傳統燃油車有很大區別。不堵車的節假日,燃油車選擇ECO PRO(節能)導航的話,規劃的路線一定是不堵車的環路,儘可能減少走走停停帶來的燃油消耗。而i3上的ECO PRO模式,卻給我指了一條几乎是紅綠燈最多的線路,一時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

回想第一天剛剛拿到車時走走停停反而續航里程小漲的經歷,能夠理解應該是城市頻繁啟停,會有更多的機會減速而為車輛進行充電。同時低速行駛,續航里程會長過環路上不堵車的高速巡航,畢竟對於電動車來講,車速越快,電池的消耗越高,效率越低。所以ECO PRO線路相比推薦路線,能夠節能高達24%。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但就算是選擇了ECO PRO的路線,就算是開啟了ECO PRO+的駕駛模式,空調壓縮機已經自動關閉,車輛的最高速度被限制在90km/h。但畢竟續航里程已經跌到了37km,電量降到了16%。我甚至已經開始幻想,要是一路下坡,能一直滑行到目的地該有多好。腳下油門控制甚至比開6、7百匹馬力的超級跑車還要細膩,尤其是收油的時候。收油的大小,決定了制動力和減速之後達到的速度。

安靜,電動車真的很安靜麼?我能夠在車內聽到電動機工作的充滿科幻色彩的蜂鳴聲。這個聲音並不是i3獨有的,幾乎所有電動車都有。而且,現在的燃油轎車隔音降噪做得越來越好,真的無法對比出電動車與傳統的汽油車誰更安靜。而我,當然還是更迷戀發動機的聲音,TA讓我感到安全。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終於抵達4S店,電量還有11%,續航里程還有20km,結果遠遠超出我的預期。車輛最初預估的續航里程和剩餘電量,會因為城市中的走走停停而產生變化。汽油車剩餘續航里程的變化通常會因為堵車變短,而電動車,這輛i3,居然會更長。這真的印證了i3最初的設計宗旨:超大城市的通勤車。在充電樁日益普及,充電越來越便捷的今天甚至將來,里程焦慮將不再存在。如果自己有個帶充電樁的車位,就好像每天回家停好車都會有人為你加滿油一樣,那又何必再去把注意力放在電池容量的大小上。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當然,或許最新推出的i3更加符合多數人的日常使用需求。不僅續航里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更擁有了符合統一標準的直流快充。使用的便捷今非昔比。

總的來說,i3就是一個屬於城市的傢伙,優異的操控和未來感十足的座艙,讓我們的用車生活充滿著轉彎抹角的快樂以及陽光滿屋的喜悅。


歡迎分享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我借了一臺寶馬i3,卻忘了家裡沒有充電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