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民生觀:陪孃親喝一杯城裡的咖啡

美文 人民网 人民網 2017-11-20

輕聲撫慰,慢慢磨平由於跨越發展帶來的代際溝壑

最近,一篇叫做《孃親進京》的網文火了。作者收斂著感情,老老實實地記錄著自己母親的一些小事。有啥寫啥,也不渲染,可越這樣,越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讀的是孃親,我眼前晃出的卻是父親——羅中立的那幅油畫。那張被苦難摧折得溝壑叢生的臉、黑得像醬油的湯、殘破的碗,疊化在這文章的枝枝丫丫上,漸漸合二為一。

人都有這樣的父母罷: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一輩子步履未出過巴掌大的村莊,默默勞作,默默受苦,默默老去。阿城的《棋王》裡,棋呆子王一生的母親平凡到一輩子沒攢下買一副棋的錢,到處撿牙刷把,磨成棋子;不識字,就不刻,臨終留給他。小說中用旁觀者口吻寫:“我鼻子有些酸,就低了眼,嘆道:‘唉,當母親的。’王一生不再說話,只是抽菸。”

對著這樣的母親,說“奉獻”,說“偉大”,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總覺得浮,覺得作,覺得肉麻,覺得只會讓她驚擾不安——也只能嘆一聲,說一句:唉,做母親的。

這樣的孃親進城來了。她不知所措,她小心翼翼。那是一種認生,也是與時代脫鉤帶來的失重。中國一腳從農耕邁進信息時代,本來該幾百年走完的路,一步就跨過來了。步子好跨,人心難搬。把你直接扔到幾百年後,你也茫然。眼前看著有門,但是老了,既看不懂,也推不開。

幸好,還有一個站在門裡的兒子。兒子不急。耐心陪伴、淡淡說明。文中最動人的地方就在這裡:可以讀出,在他的輕聲撫慰下,孃親的心情如同茶葉入水,慢慢舒展開。孃親的味覺停留在玉米糊糊中,喝拿鐵,她覺得“糊鍋”了,那有什麼要緊?不去莽撞撞“糾正”,不去急吼吼“啟蒙”,沒有文化傲慢,只是帶她去喝。或許下次,孃親就能咂摸出點兒滋味來呢。唯有這種陪伴,才可以慢慢磨平由於跨越發展帶來的代際溝壑。

中華文明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卻是從來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一代一代人如同一節一節列車車廂,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後相連,哪怕風雨大作的危險路段,幾經搖晃,也挺了過來。如今車入大野,風馳電掣,車廂間的聯結要更結實、更圓潤才是——好穿過更加波瀾壯闊也免不了風雷激盪的未來。

不妨,先去陪孃親喝一杯城裡的咖啡。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7日 22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