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餓死了。

事實恰恰相反——甚至可以說,他是撐死的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歲。但他的胃病不是飢餓引起的,而是吃得太多導致的。

朱自清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是事實。可是,這並不代表朱自清是因為拒領“美援”麵粉而餓死的。在拒領“美援”麵粉之後,日記裡並沒有提及自己飢餓的感受,常常出現的,是“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慾佳,終因病患而剋制”“吃得太飽”“仍貪食,需當心”“食藕粉,即嘔吐”等語句。他的胃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1924 年,他受夏丏尊之邀,到寧波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教書。那時的日記裡,還沒有出現“胃不適”的字樣,但說朱自清是美食愛好者,一點也不冤枉他。興沖沖去名店買開花饅頭,結果賣完了,雖然很“悵然”,但還是買了蛋糕和小麵包;晚上閱卷到十二點,很愉快地吃加了糖的綠豆稀飯;下雨天,“甚以為樂”的是吃著香蕉背詩;到吳江冷家吃飯,吃了“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的杏仁豆腐,還有鹹蛋、綠筍、菜烘和鯽魚,興奮地評價菜很出色,和主人聊的,卻是如何和燒飯的女主人離婚,從而可以娶“第三者”。他寫了《別後》一詩,寄給朋友看,朋友說,想起的是他在“那間冷清清的房裡吸菸吃楊梅”的光景。

最生氣的事情,不是朋友不借錢,居然是朋友買了苔菜餅,“他取盒置我近處,說:‘吃啊!’但我才吃了兩三枚,他便拿了一隻鐵罐,將那些餅都收進去了,並嚴密的蓋了”。

1924年11月16日,因為吃了酒,他有點“腸胃不舒”。這是他第一次感到“腸胃不適”,可他並不甚在意,只說是因為吃飯時,旁邊有愛講黃段子的人。1931年,再婚了的朱自清當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於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註冊旁聽。根據上個世紀30 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進修。有意思的是,朱自清在英國時,有兩次夜裡做夢,夢見清華沒有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這也是胃病的原因之一呢。訪問歐洲期間,朱自清對國外飲食不太習慣,覺得好的,都是中餐館。因為語言不通,朱自清也常常鬧笑話,比如坐錯了公共汽車,對銀行職員用錯了語法而被嘲笑,在茶會上把“豬”說成了“豬肉”引來鬨堂大笑……但這一時期,胃病已經找上了朱自清,“腸胃殊不適”“腸胃仍不佳”“腸胃仍劣”是常有的事情,朱自清採取的措施是“擬少進食”。不過,一旦緩解了疼痛,他就開始更猛烈地進食,尤其熱愛甜食,比如香蕉、蛋糕和糖,雖然發狠說“餘近來食糖、購書之無節制與國內同,大宜注意”,但似乎並無用處,因為沒過幾天,他就因為要兌零錢而“不必要地買了一包甜食,由於甜食吃得太多,胃裡很不舒服”。

回國之後,朱自清雖然依舊胃疼,卻不改對美食的熱愛。吃了肥鴨子,喜歡點評“出油太多,且有焦氣”;吃牛肉鍋吃美了,可以開始跳舞;妻子做了火腿,他勸她把剩下的放放,因為“太新”會影響味道;去香山玩,看見大婆羅樹興奮,但也比不上在香山飯店吃飯的時候“沒有馬記汽水”的失望。甚至有時候腰疼,明明是發燒感冒,他也懷疑是胃疼,“食物不相宜”。

朱自清的胃病,也和家庭壓力大大相關。他們的家庭細想也很可怕,孩子那麼多,都要吃要穿,朱自清要掙錢養活一大家人,他天天熬夜寫稿,寫作速度卻不快,一天只能寫500 字。他經常自責“無作品,心情低沉,以煙解悶”“這兩月又沒有作品”。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在飲食方面的不節制。(以下出自朱自清日記)

在喬治家吃晚飯,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以致胃又難受。(1939年12月1日)

天冷,貪食致胃病復發。(1939年12月10日)

吃得太多,腸胃消化不良。(1939年12月31日)

戴太太午飯時給我們吃了饅頭,因為一共吃了七個,致胃病發作。(1940年2月22日)

午餐、茶會上均食過量。午餐系大學裡的人請客。在茶館吃麵條後,胃部立即抽搐。(1941年11月23 日)

今日兩餐皆吃胡豆飯,不覺逾量。(1942年3月21日)

午睡後額外食月餅一塊,致胃不適,當心!是收斂的時候了,你獨居此處,病倒了無人照料,下決心使自己強健以等待勝利。(1942年12月11日)

1948 年8 月12 日,朱自清因嚴重胃潰瘍導致胃穿孔,在北大醫院去世。不過,許多人還是願意說,朱自清是“被餓死”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