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西藏證監局監管工作訪問紀事

這人歲數大了,老是懷念過去。經常想到年青時工作過,生活過,打拼過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訪一訪,聊一聊,看看那裡的變化,瞧瞧那裡的發展,瞅瞅那裡的新事。

7月盛夏,正是西藏最好的氣候,總算找到一個機會重返西藏,就西藏地區的證券期貨監管工作調研考察,西藏證監局派了一位藏族同志前來陪同。

第一眼見到他時,只見他眼眶突起,顴骨突出,下巴瘦削,臉色黝黑,皮膚粗糙,一副風吹日晒,飽經風霜儀態。在我這個“老西藏”眼裡,這明顯是高寒地區生活的烙印。見他這模樣,我心裡直犯滴沽,證監局辦公場所在拉薩,拉薩的氣候和生活條件,還不至於讓他形容如此憔悴。一打問,果不其然,他剛從藏北駐點村回到拉薩。隨後,我們聊起了他們駐點情況。

他們駐點的農牧村,屬藏北草原,與青海毗鄰,海拔4600多米,全村62戶人家,447人,其中貧困戶就有22戶。村民以放牧為主,兼事冬蟲夏草採挖。村裡不通自來水,不通電,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沒有手機信號。從拉薩到駐點村,要經那曲,從那曲到縣城,到鄉政府,從鄉政府再到村裡,就沒有公路,中間還要翻越幾座大山,有300多公里還是自然便道,只能走摩托車,有的地方還只能步行,來回要4天時間。用手機向外面打電話,要翻越2座大山花2個多小時,爬上另一座山頂才會有手機信號。天寒地凍,終年不能脫棉衣,燒飯、取暖全用幹牛糞,屋子裡充斥著牛糞味。

西藏證監局派出了4名幹部,組成駐村工作隊,平時有2名幹部常駐村裡,一月一輪換。駐村幹部進村時,要帶上一個月的口糧,蔬菜、食油、副食品,以及個人行李、被包等。住在老百姓家裡,與當地農牧民同住、同學習、同勞動,但不在老百姓家吃飯,只借用老百姓家的鍋盆碗灶,自己做飯吃。村裡沒有電源,沒有冰箱,駐村幹部自帶一個月的新鮮蔬菜,冬天還好保存,到夏天沒過幾天就爛了,當地一時難以買到新鮮蔬菜,許多時候,只能將就些乾菜、醃菜、鹹菜下飯。村民們的飲用水,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泉水,本來水質不錯,但近年來牧場放牧的牛羊較多,人的野外活動也頻繁,水裡經常飄浮著牛羊糞便,廢棄的塑料袋、易拉罐、紙盒、紙屑之類,水質很不乾淨。這個幹部就因喝了這種水,拉肚子,有一次甚至發燒,被村民送到鄉衛生院。這裡與青海省相鄰,屬高寒地區,冬天不用說冰天雪地,就是在夏天,有時下起雨來也會演變成雪花飛舞,開始是雨絲掛在天際,接著便是雨中夾雜著冰雹,隨後又夾雜著雪花,就是雨、雹、雪一齊上陣,“攪得周天寒徹”。村民們的主要能源就是幹牛糞,牛糞是這裡的寶。燒飯、炒菜、取暖,用的都是幹牛糞,晚上照明,用太陽能蓄電池,如電量耗盡,就只能用蠟燭。村民說話夾雜很多鄉村俚語,駐村幹部儘管也有藏族同志,但基本上聽不懂,駐村一年多後,還只能聽懂一半。駐村幹部在這裡,生活很不習慣,高原反應又十分強烈,就是在拉薩生活的藏族同志,也感到難以適應。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卻做了不少工作。進村後,挨家挨戶進行訪問,噓寒問暖,瞭解民生、民意,受教育情況。從解決制約村裡經濟社會發展、百姓生產生活的“瓶頸”問題入手,幫助村裡辦實事。村民希望加強同外界的通訊聯繫,駐村幹部即向自治區通信管理部門申報援建通訊信號基站;村裡到鄉里沒有公路,他們專門向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申報援建築路專款;2個項目建成後,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放牧、商貿、出行和信息交流等問題。再就是,從解決農牧民燃眉之急著手,切實解民之憂,紓民之困。年初,村裡遭遇雪災,給農牧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困難,牛羊嚴重凍餒,死亡了300多頭,駐村幹部即向本單位報告,局領導及時籌集資金購買15噸飼料送往災區,挽救了大批陷於絕境的牛羊,村民十分感激,說如果不是這批飼料及時運到,牛羊要死亡一半以上,損失就大了。同時,證監局還為6戶特困戶購置了過冬的棉被、大衣和大米等物質,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難關。春節來臨之際,局領導心繫駐點村民,在職工中開展了送溫暖活動,籌措資金1萬多元,購置了生活用品和年貨,局長冒著風雪嚴寒,克服強烈高山反應,親自帶著慰問信和救助款,爬山越嶺趕到村裡,送到全體村民手中,村民深受感動。村民們的現金收入主要來自冬蟲夏草,每戶年均約有10多萬元,但在採挖時,容易發生糾紛,駐村幹部及時進行疏導,做好調解和協調工作,讓村民各得其所;駐村工作隊和證監局領導還通過多種途徑,幫助村民在拉薩尋找信譽好的買家,疏通村民與商家蟲草交易渠道,使村民手中的蟲草及時變現,賣到一個好價錢,並全額拿回貨款。駐村幹部的工作,證監局的鼎力相助,受到當地村民的熱情讚揚,被譽為是辦實事最多的一個工作隊,隊員同村民關係融洽,親如一家,在村民中建立了信任和信譽。

聽到他的這些介紹,我這個“老西藏”也深為感動。特別是他們這一代年青人,從拉薩來到藏北,不避艱苦,不懼艱難,堅守崗位,想方設法為民謀利,為民解憂,讓人欽佩。四十多年前,筆者來到西藏,那時的拉薩,城區範圍很小,整個城市居民不多,除了幾條主幹道是水泥路面外,多是土路,只有市中心有幾家像樣的商店和飯店。這次重返拉薩,但見街上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商埠鱗次櫛比,人群川流不息,一派繁華景象,分明是一座現代化城市,真是“換了人間”。舊時痕跡不見蹤影,這與藏北駐點村條件反差太大了,而他們卻能安之若素,一心為民,在閒談中,沒有聽到他一句抱怨,一聲叫苦,一語牢騷,“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自然條件如此惡劣,你們不覺得苦嗎?”我問。

“想想當年駐藏解放軍和援藏幹部,我們現在比那時不知好了多少倍。我們局領導把做好駐點工作,看成是發揚老西藏精神的具體體現。”

“哦,老西藏精神!願聞其祥。”

“就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局領導反覆教育幹部,要做到生活好了,老西藏精神不能丟;待遇高了,老西藏精神不能忘。”

“你們單位是怎樣把做好駐點村建設同單位職工發揚老西藏精神結合起來的?”

“工作隊幹部在駐村時,盡心盡力做好工作,直接受到鍛鍊和磨礪,駐村幹部又經常回單位介紹駐點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村民們所思、所想、所望,其他同志也受到感染和薰陶。駐點村群眾遇到困難和災害時,局領導又把真實情況告訴職工,形成感村民之所困,體村民之所憂,急村民之所急,幫村民之所需的氛圍,職工獻計獻策,群策群力,既支援了駐點村的建設,也是對職工老西藏精神的教育和發揚。這一年多來,駐點村工作取得了成績,本單位的建設也有了新的發展。”

事實的確如此。筆者在與西藏證監局處以上幹部座談時,分明感到,西藏證監局的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監管對象機構和業務分散。轄區10家上市公司,就有6家管理總部和生產基地在外地,遍佈於北京、上海、成都、甘肅、河北、青海等地,證券公司有一家,營業網點也多數分散在外地,監管難度很大;二是人手較少。全局共有16名工作人員,其中1人長期生病,1名女同志休產假,另有3名女同志懷孕(不久即將臨產),駐村工作隊4名(其中必須有2人長期駐村);三是環境較為艱苦。世界屋脊空氣稀薄,到秋冬季節,樹葉落了,莊稼收了,野草枯了,一切迴歸原生狀態,氧氣的含量只有內地的46%,嚴重缺氧使人整天昏昏沉沉,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精力不濟,那滋味可不那麼好受。三個特點實際上是西藏的三種特殊困難,就這樣明明白白擺在西藏證監局面前。但西藏的同行們,卻沒有抱怨,沒有退縮,沒有洩氣。 “缺氧不缺精神”,這就是他們的心聲!

他們的監管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有門有道。抓認識,促發展,壯大上市公司隊伍。3年時間,有3家企業順利走上了資本市場;建制度,優環境,推動證券機構上臺階。3年時間,轄區由5家營業部,只能做經紀業務,發展到30多家,3個分公司,取得了全部證券業務資格,公司全部營業部的平均業務收入,名列全國第三;清債務,化風險,維護公司穩定。西藏有2家上市公司揹負3個多億的歷史債務,蘊藏著較大的風險,證監局緊盯不放,會同有關部門推進了問題的解決;卸包袱,促規範,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在西藏的上市公司中,有的股改還不徹底,有的清欠尚未完成,有的缺乏獨立性,等等,嚴重阻礙公司的運作,證監局採取堅決措施,督促他們較好地消除了這些障礙,有力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質量;懲惡行,保穩定,維護資本市場一方平安。證監局聯合自治區有關部門建立了打防證券市場內幕交易協作機制,打非、整非長效工作機制等多種機制,有效地保障了西藏證券市場的安全,維護了市場的穩定。他們的表現受到上級的表揚,他們的工作受到多方稱讚,他們的經驗廣為推崇。

40多年前,筆者20歲剛出頭,青澀未退,由軍事測繪學院畢業分配到西藏工作。從首都到邊疆,八千里路雲和月,一路餐風飲露,冰雪相伴;進藏之後,住帳蓬,涉冰河,爬雪山,歷風霜,經曝晒,啃凍饃,煮野菜,咽乾菜,惡劣的氣候,稀薄的空氣,寒冷的環境,貧乏的生活,浸人肌體,與人悽苦,磨人意志。其情其景,其艱其苦,其難其困,至今仍歷歷在目。雖說現在條件好多了,但高原反應卻仍然時時困擾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起其他地方來,這裡仍然艱苦、艱辛、艱難。但西藏證監局同行卻展示出別樣的精神風采和精神追求,就是我這個“老西藏”見了,也感佩不已。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一句唐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從他們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開動腦筋想辦法,聯合四方聚合力,千方百計提效率,永不滿足創一流的追求中,我看到了這樣一顆顆閃亮的、晶瑩剔透、一心一意做好監管工作的火熱的心!

二0一七年十一月五日

徐叔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