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部分村名來歷(十二)看看有你家嗎-連載

這個地方距離我加太遠涉及的不多,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增村鎮位於藁城區西北端,東南距藁城區30公里。東與西關鎮為鄰,南與張家莊鎮接壤,西與正定縣搭界,北與新樂市相望。與飛機場僅有64米之隔,且有機場路直通該鎮,機場路由鎮中部南北貫穿全鎮,經楊馬村向西直達河北民航機場,交通方便,集市貿易發達。海河支流木刀溝由鎮北部通過,灘塗資源豐富,農業主要發展種植業,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是全市糧食主產區之一。

這個地方距離我加太遠涉及的不多,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增村鎮位於藁城區西北端,東南距藁城區30公里。東與西關鎮為鄰,南與張家莊鎮接壤,西與正定縣搭界,北與新樂市相望。與飛機場僅有64米之隔,且有機場路直通該鎮,機場路由鎮中部南北貫穿全鎮,經楊馬村向西直達河北民航機場,交通方便,集市貿易發達。海河支流木刀溝由鎮北部通過,灘塗資源豐富,農業主要發展種植業,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是全市糧食主產區之一。

藁城部分村名來歷(十二)看看有你家嗎-連載

鎮政府

增村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趙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後陸續遷來一些居民,人口增加,故取名增村。

城元

明永樂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些人在此地居住,仍沿用原村名城元。

鎮南

明永樂二年,該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因該村坐落於當時大鎮府城驛(現為正定縣新城鋪)的南邊,故取名為鎮南。

黃家莊

明永樂年間,該村黃氏家族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以姓氏取名叫黃家莊。

大慈邑

明燕王掃北後,於永樂二年該村居民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因位於磁河岸邊,村民們希望由此得到利益取村名慈益,後將“益”改為“邑”,稱為慈邑。又該村西南方也有一個慈邑村,為便於區分,該村又較大,故改名叫大慈邑。

東慈邑

明永樂年間,該地居民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定居,因該村坐落於大慈邑村莊的東邊,故取名叫東慈邑。

西姚村

明永樂二年,姚氏祖先奉詔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取名姚村。後相繼搬來孟、關、李、張姓家族。仍叫姚村。後因人口增多,居住分散,於清朝後期,將姚村按方位分為四個村。西姚村因位於最西邊而得名。西姚村又叫張家姚村,因姚家人丁不旺,張家成了大戶,故別稱張家姚村。

李姚村

明永樂年間,姚氏家族最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取名姚村。後來孟、李、關、張等姓也相繼遷入。後因人口增多,居住分散,於清朝後期將姚村分為四個自然村。因該村李姓居多,冠以姓氏,取名李姚村。

中姚村

明永樂年間,姚氏祖先最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取名叫姚村。後來孟、關、李、張等姓相繼遷入,仍稱姚村。因人口逐漸增加,居住分散。於清代後期將此村分為四個姚村。因該村位於中部,故取名中姚村。因該村姓孟的較多,故別稱孟家姚村。

東姚村

明永樂年間,姚氏祖先最早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起名叫姚村。後關、孟、李、張等姓的家族也陸續遷來,仍稱姚村。因村大,人口增多,居住比較分散,不便管轄,故於清代後期將姚村分為四個自然村。該村因位於最東部,故叫東姚村。因該村關姓佔多數,又俗稱關家姚村。

劉家佐

明永樂十四年,劉氏家族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藉以姓氏冠村名,叫劉家莊。清代末期又將“莊”改為“佐”,指輔佐別人的意思,稱劉家佐。

牛家莊

明燕王掃北後,此地人煙稀少。於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牛氏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定居,按姓氏取名叫牛家莊。

北橋寨

明永樂二年,該村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初取名叫橋寨,後因人口增多,住地較分散,於清代後期,將橋寨分為三個自然村,按方位分別稱北橋寨、東橋寨、南橋寨。因該村在最北邊,故叫北橋寨。

吳村鋪

明代永樂二年,吳氏祖先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遷來定居。初起名叫吳村。因該村位於古驛道旁,而且每十里為一鋪,故又改名叫吳村鋪。

小果莊

明永樂年間,有姓路的從本縣北窪遷到此地定居,以經營果園為業。故取名小果莊。

東橋寨

明永樂二年,該村居民祖先由山西省洪洞縣奉詔遷來此地落戶,最初取名橋寨,後因人口增多,住地很分散,不便統轄。於清代後期,將橋寨分為三個自然村,按方位冠於村前。因該村位於東部改稱東橋寨。

南橋寨

明永樂二年,該村居民祖先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搬來該地定居,最初起名橋寨,後因住戶逐漸增多,居住又較分散。為便於統轄,於清代後期將橋寨按自然地理方位分為三個橋寨。因該村位於南部,故稱南橋寨。

馮辛莊

明永樂二年,姓馮的大戶奉詔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居住此地,建立新村,取名馮新莊,後“新”演變為“辛”,稱馮辛莊。

南宋

據《藁城縣光緒志》記載,該村為南送村。抗日戰爭時期改稱南宋。

楊馬村

明永樂年間,該村楊氏、馬氏祖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按姓氏取名叫楊馬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