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中國歷史 明朝 唐朝 漢朝 左史右理 左史右理 2017-08-29

過去,我們提起某姓氏,總是跟該姓氏的郡望聯繫在一起。例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因其自稱“郡望昌黎”,而被稱為“韓昌黎”。郡望,即某郡的名門望族,其源於漢末時期,鼎盛於魏晉南北朝,而衰落於隋唐時期。是世族門閥政治的產物,能夠反映出該姓氏的族源及其當時的烜赫。如在歷史上曾長期影響我國政治的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琅琊王氏等家族。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這些家族的昌盛之地,也就漸漸成了該姓氏的郡望。而也有許多寒門庶族,為抬高家族門第,在其編修家族譜系的時候,也往往想方設法與這些家族扯上關係。那麼,我國曆史上那些王朝的“國姓”又有哪些郡望呢?

秦王朝。秦氏,天水郡。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是用來別婚姻,而氏是用來別貴賤。故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庶人無氏則稱姓。除了極少數的諸侯國,有氏在得國之前外(如齊、楚等);其他絕大多數的諸侯國,都是有氏在得國之後。所以,大多數諸侯國都是以國為氏(如吳、鄭、魯、衛、秦等)。秦國的先祖非子,因替周王室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在秦邑(今甘肅天水),非子便以其封邑為氏,此為秦氏的最主要來源。而天水郡(漢朝以後的行政區劃)也成為了秦氏最顯赫的郡望。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兩漢、南朝宋。劉氏,彭城郡、南陽郡。劉氏源於春秋時期晉國範氏的別支,彭城郡為劉邦的故里。而在西漢的宗室中,被封在彭城的楚王劉交這一支脈也最為昌盛,劉裕就屬楚王劉交的支庶。而南陽郡,為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里。

魏王朝、曹氏,譙郡。曹氏的最主要來源為姬姓曹國,曹國的始封君為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鐸。譙郡為曹操的故里,故而也就成為了曹氏的郡望。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兩晉王朝、司馬氏、河內郡。司馬氏源於官職,為主管軍事的大臣。而兩晉王朝的司馬氏,為楚漢之際的殷王司馬卬之後。司馬卬原為趙將,因平定河內地區有功,又隨項羽入關,而被項羽封為殷王,以王河內。前205年,楚漢相爭,漢軍攻下河內之地,並俘虜殷王司馬卬,以其地為河內郡。次年,楚漢彭城之戰,漢軍大敗,司馬卬戰死。然而,司馬卬的子孫卻在河內定居了下來,並漸成當地的望族。司馬懿即為司馬卬之後,為河內郡溫縣人。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南朝齊、樑,蕭氏、蘭陵郡。蕭氏源於子姓,宋戴公的裔孫大心,因平定宋國內亂有功而被宋桓公封於蕭邑(今安徽蕭縣),為宋國的附庸。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即為蕭叔大心之後。西晉時期,在今山東省棗莊市一帶,置蘭陵郡,蕭何的後裔多聚居於此。其後,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王朝在江南僑置州郡,仍沿用其舊名,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帶,僑置了蘭陵郡。南朝齊、樑的皇室皆出自於蘭陵郡。在隋唐時期,蘭陵蕭氏仍是當時的望族,隋煬帝的蕭皇后、唐高宗的蕭淑妃皆是蘭陵蕭氏。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南朝陳、潁川郡、汝南郡等。陳姓為我國的第五大姓,分佈很廣,故其郡望也特別多。陳氏最主要的族源為春秋時期的媯姓陳國,為舜的後裔。南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其祖籍為潁川郡

隋朝、楊氏,弘農郡。春秋時期,晉國有一支公族子孫,其食邑為羊舌,故以羊舌為氏。而在晉國滅掉楊國後,也將楊地也賜封給了羊舌氏。故而,羊舌氏有一別支為楊氏。如晉國名臣叔向,既被稱為羊舌肸,也被稱為楊肸。其後,晉國六卿家族互相兼併,羊舌氏被滅,楊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於弘農華陰,以其祖宗封地楊為氏。弘農楊氏被稱為楊氏正宗,東漢名臣楊震、三國時期的楊彪、楊修、隋朝楊氏皆出自於弘農楊氏。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唐朝、李氏,隴西郡。戰國末期,秦國有名將李信,遷徙到成紀(今甘肅東南),其後有西漢名將李廣,李氏漸成為當地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注重門第宗望,“崔盧王鄭”其時為北方四大姓。直至唐朝建立後,山東士族仍推崔氏為首,這引起了李唐皇室的極大不滿,下令重新評定門第,便以李氏為首。其中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與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並稱為“五姓七望”。

後周、郭氏、太原郡。郭氏源於姬姓,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其叔虢仲於西虢(今陝西寶雞附近,周平王時期,遷至今河南省三門峽附近,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封其叔虢叔於東虢(今河南滎陽附近,春秋時期為鄭國所滅)。在古代,"虢"通“郭”,該兩支虢國滅亡後,其後裔子孫便以郭為姓,郭氏的最有名郡望為太原郡

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

宋朝、趙氏、天水郡、涿郡等。趙氏源於伯益之後造父,造父因替周穆王駕車有功,而被賜封於趙城,便以趙為氏。造父七世孫叔帶,見周幽王無道,便去周適晉,是為晉國趙氏之祖。而後,趙氏在晉國昌盛,成為晉國六卿家族之一,便最終與韓氏、魏氏三分晉國,建立了趙國。趙氏的郡望也比較多,有天水郡、涿郡等。宋太祖趙匡胤為涿郡人。

後梁、明朝,朱氏、沛郡。朱氏源於曹姓邾國,邾國也稱鄒國,與楚國同祖。戰國後期,邾國為楚國所滅,其後裔子孫四處逃散,為銘記亡國之痛,便去邑(阝,為邑字部首,指城邑)稱"朱"。朱氏的郡望有沛郡、吳郡等,後梁與明朝皇室皆源於沛郡。朱氏亦向來為吳郡大姓,在三國時期,顧陸朱張,即並稱為吳郡四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