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解讀足協“最猛新政”出臺幕後:為何痛下猛藥?

中超 中國足協 中國足球 足球 體壇加 2017-05-26

記者肖良志北京報道

5月23日,上級希望中國足協從2018賽季開始更改U23政策,目的就是多用U23球員。中國足協高層據理力爭,最終在無法說服“婆婆”的情況下,於5月24日晚上出臺了2018年U23新政,以及2018賽季限制天價外援和尋求俱樂部財務收支平衡的新政。

站在“婆婆”的角度,希望出臺一些能夠“立竿見影”的政策,來改變中國職業聯賽目前的現狀,達到培養更多足球人才的目的。所以,此前的U23政策、18條治理措施、外援新政等,都是“婆婆”建議,然後由中國足協研究後出臺的結果。

此番在5月24日晚上出臺2018賽季實施的U23等新政,也是婆婆和中國足協的“共同結晶”。5月23日,當得到相關U23新政的信息後,中國足協高層從職業聯賽的規律、球員成才的規律、市場規律等多個方面據理力爭,遺憾的是,和年初時一樣,“婆婆”的意見最重要。

誰都希望中國足球的水平立即提高上去,誰都希望國足是世界盃的常客,誰都希望中國足球一夜之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無可厚非。“婆婆”並非足球專業人士,在其他人士的建議下,有一些“激進”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當想法太過激進的時候,是否有人能夠用足夠的專業知識說服他們,就顯得非常重要。

可惜,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做到。當“婆婆”尋求更大的改革,並且勇於承擔責任的時候,作為“小媳婦”的中國足協,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即使有辦法,“婆婆”也不一定聽。位置不同,話語權自然不同;位置高的,話語權就大,相關政策建議就容易落地,甚至是必須落地。

不過,關於全新的U23政策,又是一劑猛藥,所謂猛藥,可能會“妙手回春”,也可能因為藥劑過量將“痛風”治成了“中風”。從積極的意義講,希望U23新政能夠顛覆中國足球過去培養人才和成才的模式,讓中國足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職業聯賽有著自己的規律,人才成長也有相應的規律,勞務市場遵循一定的規則與秩序。“婆婆”憑什麼就讓一批不合格的人取代他人的位置,剝奪了一部分當打球員勞動的權利?或者說,憑什麼就剝奪了他人擔任主力的權利?只能說,要改革,就要有人做出犧牲。

中國足球過去的問題,是自己胡亂折騰自己,蹉跎了太多美好的歲月。當環境和秩序逐步建立,當重視請十年從口號逐漸走向落實,當舊債被慢慢償還的時候,希望“婆婆”的做法,不是新一輪的折騰。這些改革,其實還是圍繞著奧運會和世界盃的成績展開,追求好成績無可厚非,也是必須的。但是,按規律而來的好成績久經不衰,靠猛藥和運氣一時的好成績,曇花一現,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反正,不在折騰中提高,就在折騰中半死不活。當然,最希望看到中國足球越折騰越紅火。

關於U23新政,中超、中甲聯賽和他們參加的足協盃賽事,U23上場球員和外援相同,可能會逼著俱樂部少上外援,聯賽的質量必定下降。在一個聯賽質量不高的環境裡,你就是每隊都上8名U23球員,他們的水平又怎麼可能得到提高?怎麼指望他們去衝擊奧運會和世界盃?

關於俱樂部虧損和引援基金新政,虧損的俱樂部花費多少費用引援,就要按照1比1的配比,拿出同樣多的資金交到基金會。問題是,全球有幾家職業足球俱樂部不虧損?中超又有幾家俱樂部不虧損?對於俱樂部的賬務,由誰來確定一個真實的賬本?弄清楚這些,才能讓政策得到落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