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職業規劃

終身職業規劃從兩個歌唱家的故事講職業規劃的問題,很有意思,今天和大家聊一聊。

這兩個歌唱家,就是最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羅蒂和多明戈。先說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帕瓦羅蒂。

帕瓦羅蒂是自從踏進男高音這扇門的那一刻,就沒打算出去。而且他從初出茅廬到走上神壇,一直在唱,直到去世的前一年,還在堅持演出。

說到這,也許很多人腦子裡都會浮現這麼一副畫面:年邁的帕瓦羅蒂,出於對音樂和舞臺的熱愛,頑強的克服了身體的虛弱,為大家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表演。儼然是一副兢兢業業、老藝術家的形象。

但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帕瓦羅蒂在晚年的時候,是非常懂得量力而行的。

首先,他從不會演出過量,每個月只演4到5場,演出地點就固定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他對劇目的選擇也比較謹慎,基本就是《托斯卡》、《圖蘭朵》、《假面舞會》這些比較熟、幾乎不可能發生失誤的劇目。其中帕瓦羅蒂演得最多的就是《托斯卡》,從2004年開始到2007年去世之前,一共演了60多次。

而且他從來不演重角色,也就是對嗓音消耗大、費嗓子的角色。並且一旦有個感冒發燒、身體不適,管你的票是不是已經賣出去了,直接取消演出。弄得歌劇院的經理非常鬱悶,但是又沒辦法,因為帕瓦羅蒂的人氣實在是太高了。

到晚年,他老人家也實在是太胖了,所以連演出過程中的動作,也是能省則省。

比如,《圖蘭朵》當中有一個情節,男主角應該先敲一下鼓,然後再唱。但是帕瓦羅蒂就改了,要敲鼓的時候,隨便比劃一下,找個人替他把鼓敲了。

帕瓦羅蒂這麼偷懶,觀眾也不是很介意,畢竟我們是衝著你的嗓子來的,只要唱得好,別的都無所謂。

聽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點耍大牌的嫌疑啊?

答案當然是沒有。事實上,帕瓦羅蒂非常在意觀眾,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就是觀眾的僕人,給他們唱歌,對我來說就像是氧氣一樣”。

他之所以這麼愛惜自己的嗓子,無非是要確保一件事,那就是能夠一直保持完美的嗓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要知道,男高音其實是一個對生理硬件高度依賴的職業。這就導致,一旦年邁,聲線老化,就會唱不動。

所以要想唱得久遠,必須在年輕的時候就保護好自己的本錢,杜絕一切不必要的損耗。帕瓦羅蒂在這點上,做得就非常好。

比如1995年的時候,帕瓦羅蒂和父親去威爾士參加蘭戈倫藝術節。要知道,這裡可是帕瓦羅蒂起飛的地方。早在1955年,20歲的帕瓦羅蒂就跟隨父親的合唱團,在這裡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冠軍。

如今,40年之後,帕瓦羅蒂功成名就,和父親一起衣錦還鄉,這在當地可是件大事,人們提前3個小時就在場館外面等候。按說應該有一番熱烈的重逢,但是,當帕瓦羅蒂抵達的時候,幾乎一句話都沒說,直接快步走進場館。

關於這件事,當時的媒體是這麼報道的,帕瓦羅蒂因為害怕場館周遭的塵土會傷害到喉嚨,所以才這麼做。

當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了。總之,帕瓦羅蒂從年輕時開始,就已經有了唱完這一生的打算,為此,他分外珍惜自己的嗓子。

帕瓦羅蒂

你看,這就是帕瓦羅蒂管理職業生涯的思路——我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最好,只做頭部,不做二三名,不做長尾。同時,我還很謹慎的使用自己的本錢,小心翼翼地呵護,這就確保我直到最後一刻依然是最好的。

但是另一位大師,多明戈就不一樣了。

首先,他的稱號是“歌劇之王”。要知道,很多男高音在上了年紀之後,都把事業重心放在了演唱會上,因為純粹的唱歌,肯定要比歌劇那樣又演又唱要省勁兒。但是多明戈卻一直堅持演歌劇,在舞臺上毫不保留地揮灑激情。

比如演《麥克白》的時候,最後那一幕被刺死的戲,經常是因為觀眾鼓掌的時間太長,導致他得在臺上躺著“死”好幾分鐘,才能被抬下去,直到60多歲,依然如此。

你可能會問,多明戈難道就不怕透支,老了以後唱不動?

不是不怕,而是因為早有準備,多明戈早早就為自己規劃出了下一段職業生涯。

多明戈

其中的第一個舉措,是迴歸男中音。在2009年,已經唱了50年高音的他,居然宣佈轉型,迴歸男中音。之所以說迴歸,是因為多明戈在唱高音之前,學的就是中音。按照當時評論員的說法,多明戈轉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畢竟隨著年齡增長,中音比高音更好駕馭。

第二個舉措,是著手轉型做指揮。從40多歲的時候,多明戈就經常用自己的知名度,和一些二線的歌劇院做交易:你想請我唱,可以,但是得有一些劇目讓我來指揮。

這其實就是在逐步磨練技藝,樹立品牌,萬一哪天唱不動了,可以隨時拿起指揮棒,開始第二次職業生涯。

要知道,指揮是可以一直幹到老的。多明戈的選擇,對於一個歌唱家來說,可以說再合適不過。

你看,這是多明戈的職業生涯管理,他和帕瓦羅蒂的從一而終不一樣,他是多段式的規劃。他雖然在男高音這個領域已經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但他不留戀過去,能夠放下存量的榮譽,並且在周邊的資源中發現新的增量,找到新的方向轉行。這就確保他在每個年齡段,都能做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其實,不管是帕瓦羅蒂還是多明戈,他們的職業規劃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把職業生涯的終點,設置在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活到老,幹到老。

但是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把退休當成了職業生涯的終點。也就是60多歲退休之後,我就不用工作了,每天拿著退休金,養花種草、環遊世界。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職業規劃,有可能已經不適用了。

這就需要我們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考慮得更加長遠。在策略方面,你可以像帕瓦羅蒂那樣,在一個行業裡爭做頭部,並且好好保護自己的本錢,維持優勢。也可以像多明戈那樣,提早謀劃下一段職業。

但是,無論哪一種策略,歸根結底,都需要我們先建立一種新的觀念——終身職業觀。這才是兩位大師的經歷,給我們這代人的真正啟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