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看完中華古代哲學史,五分鐘領會三千年哲思

每日7點,文化早餐 ▵ 點擊 讀 史 關注 / 置頂公眾號

博文 | 通識| 知古 | 鑑今 | 有品有趣

先秦哲學

人物

思想

孔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周禮

仁學:克己復禮;能行五者於天下(恭、寬、信、敏、惠)為 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


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認識論: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 也。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性善論: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須反求諸己


養氣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包括“明道”和“積義 ”兩個方面,即提高對道的領悟,以及道德修養


荀子

性惡論:人性本惡,善良都是人為養成的。禮樂文化,是將人 性的惡轉變成善的關鍵。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觀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積極改變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


老子

道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萬物;道是 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無為和玄德道無為而無不為,道順應萬物本性,生育萬物 卻不主宰其命運。


辯證法:有無相生,難易相承;禍福相倚;曲則全,枉則直。

人處世:守柔貴雌;不敢為天下先;以德報怨。

政治理論:小國寡民;為腹不為目;絕聖棄智;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

逍遙:逍遙是絕對的自由;達到逍遙的途徑是,坐忘、心齋。 不僅要忘掉外界物質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體、感官、排除形體、知識,使自己與道為一。


相對主義:萬物之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從道德角度看,萬物 都是一。萬物的高低貴賤長短,都沒有可觀的標準,一切都是隨主觀而轉移,是相對的。


自本自根的道論: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來就獨立自存, 產生天地,賦予鬼神以神通;道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楊朱

其人:早期的隱士。時代在墨子、孟子之間。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 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子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偽哀;提倡禮樂,怠慢生產

兼相愛,交相利: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 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應當部分高低,彼此相愛;強調無差別、無差等的愛

三表:衡量一種言論的標準——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原察 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邏輯學:最早提出類(類名,類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 強調推論)等概念;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讓 人兼愛,獎賞實行兼愛的人,懲罰交相別的人。


後期墨家

義和利:義和利應該是統一的;義不應當只是主觀動機,也應 該是可觀效果上的利益。

知識的三種來源:親知(親身感覺得到的知識)、聞知(由 傳授得來的知識)、說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識)

邏輯理論:①肯定概念是表示可觀事物的(所謂,實也;所以 謂,名也)②把概念分為三類:達(最高最普遍的名詞概念)、類(同類事物的共同感念)、私(專講某一事物的專有名詞或個別概念)③判斷分三類,盡(全程判斷)、或(特稱判斷)、假(假言判斷)


管子

《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上下;哲學思想最濃


精氣說:精氣就是道;精氣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本;人的身體 、智慧、靈魂都是由精氣構成。


靜因之道:認識事物,要摒棄偏見,排除雜念,按照事物本來 的樣子理解認識;“虛”“一”“靜”“因”。


易傳

陰陽:天地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辯證法: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退而變化生;一切事物的產 生和變化都是由於陰陽對立面的交配、交合、交接的結果。


陰陽家

陰陽家:先秦的陰陽家源於古代的方術。

六種數術: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行法(包括面向 和風水)

洪範五行:五行是五種能動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鄒衍:陰陽家代表。五行按照一定順序相生相剋,四季按照五 行相生順序嬗變;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順序。


韓非子

法術勢:君主的統治學說。法是統治者公佈的統一法令、制度 ;術是統治者任免、考察、生殺官吏的權術;勢就是統治者佔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


自然觀和無神論: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

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開;道是萬物總體的規律;理是每 一具體事務的具體規律。

漢唐哲學





















董仲舒



儒家和陰陽家:將陰陽家的天人關係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 學結合在一起


宇宙觀: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五行的,木 、火、金、水,人。


天人關係:天有喜怒哀樂,與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數 ,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應,人的行為符合天意,天就喜歡,反之,天就震怒。


社會倫理: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仁 、義、禮、智、信


政治學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邢;政治過 失必然變現為自然界異常現象。



楊雄和

桓譚


楊雄:事物變化要達到一定“極”(限度);把陰陽變化非為九段

桓譚:“以燭火喻精神”,燭盡火滅,形斃神亡;否定精神獨立存在




王充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萬物變化都是元氣自身運動的結果

人與物都是元氣所成,人的富貴卑賤、禍福吉凶都是命定的






王弼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不是虛無,無是天地萬物的無形無相的根本;無是無形無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得意忘象:王弼註解周易的時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關係;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郭象


“道”是“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

“獨化”說: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東西“為”和創造的;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而突然發生的。



晉唐道教哲學


葛洪:玄、道、無、一

陶弘景:道生元氣生天地萬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無

王玄覽:萬物稟道生,道與萬物是隱、顯的關係


隋唐佛學

三論宗

經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代表人物:吉藏

二諦:俗諦(世俗人認為宇宙萬物真實存在)真諦(宇宙萬物虛幻不實)

八不中道:萬物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天台宗

(法華宗)

經典:《法華經》

代表人物:智覬

倡導止觀雙修:止即禪定,觀即智慧

一心三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於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於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淨土宗

經典:《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

代表人物:道綽、善導

修行方法:“觀想”(作各種淨土羈勒世界的遐想)“唸佛”(口唸阿彌陀佛的名號)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密宗


指導思想:“菩提心為成佛的種子,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六大: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

密宗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唯識宗

又名慈恩宗

代表作:《成唯識論》


世界分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體,意識活動等)法(事物極其規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體)


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了別境識(眼耳鼻舌身意)

萬法唯識: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 是由“識”變現出來的。


唯識無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


轉識成智:通過修煉,使八中識都變成佛的智慧。









華嚴宗


四法界:所謂“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現象世界(“雜”);所謂“理法界”,指清淨的本體世界(“純”)。這兩種世界互相包容而無妨礙(純雜無礙),這就叫“理事無礙法界”。各種事物之間也都互相包容而無妨礙,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與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圓融無礙。


事事無礙:事物都是本體所變現的虛幻現象,每一現象都包含本體,所以各現象之間彼此包容,沒有差別和對立。



禪宗

經典:《壇經》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個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處於一種“空虛”的境地,這種空不是空心靜坐,念念思空,而是連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頭都沒有


頓悟成佛,無念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響,“不於境上生心”。


韓愈

李翱

柳宗元

韓愈:道統說——中國儒家關於先王之道傳承系統的理論。“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及其傳焉”

李翱:復性說——成為聖人的一套學說;性是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慾的矇蔽,使性恢復原來的光明,就能成為聖人

柳宗元:元氣論——宇宙由混沌元氣構成,沒有主宰;運動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

宋元明清哲學




宋初宇宙發生論者




李覯


太極: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氣,太極分化為陰 陽二氣,二氣交匯形成五行萬物


元亨利貞:是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元(事物的開 始)、亨(事物的成長)、利(生存條件)、貞(事物發展顯示自身的基本特徵)


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未必吉,相剋未必凶




王安石


五行:萬物的體質、性能、形態以及他們所處的時 間和方位,都由五行決定。







周敦頤


太極:宇宙的最初階段是“無極而太極”;“無 極”是指無形無象的最高實體,“太極” 是最大的統一體;“太極”動起來,就產生“陽”,動到極點,就靜下來,靜下來就生出“陰”;一動一靜,分化出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出五行萬物


神:“太極”動靜生陰陽,“太極”的動靜無形無 狀,微妙不測,稱之為“神”,神就是太極的 微妙作用。





邵雍


邵雍主要以圖表的方式展現了他的宇宙觀;如果陽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陰就是宇宙毀的力量。復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階段的開始,乾卦的則表示成的階段的完成。姤卦初爻表示毀的開始,坤卦表示毀的階段的完成




張載


氣本源:氣是最高實體,萬物本源;凡可狀者皆有 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





理學





二程


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實體,永恆的客觀存在的,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最高法則


格物窮理:心中已有完備知識,但必須通過格物 去認識


存天理,滅人慾:“不是天理,便是人慾”








朱熹


理:理是事物的規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則;理是事 物之所以為事物的根據,是“第一性”的。



太極: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極是萬事萬物最根 本、整體的理。


氣:理是第一性的,創造萬物的根本;氣是形而下 的,創造萬物的材料;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 未有無氣之理


人性:性分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於理者)和氣質 之性(人之所得於氣者)






心學



陸九淵


心即理:心與理“至當歸一,精義無二”

反省內求:窮理就是反省內求自我本心,“若能 盡我之心,便與天同”






王陽明


心: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是世界萬 物的根本,離開心就無所謂天地萬物


致良知:認識來源於內心,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 ;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 行的開端,行是知的完成






王陽明以後的明清哲學



羅欽順


氣和理:氣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氣運動變化的必然 規律



王廷相


“理在氣中”:氣是最初的,唯一的實體;氣是永恆的,不滅的;理在氣中



黃宗羲


氣外無理、心即是理:心外無氣,一切都是即氣即心的




王夫之


氣者理之依:氣是唯一實體,理乃是氣的內在規 律,依憑於氣


即事以窮理:就事物現象探求其規律,反對立理 以限事



顏元


理氣融為一片:生成萬物的材料是氣,萬物所以 然的規律是理;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




戴震


氣化即道:“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 是故謂之道”;道就是物質世界的變化過程。


理存於欲:人性包含三方面——欲、情、知;道 德就在於“使人之慾無不遂,人之情無不達”


. End.

喜歡的朋友一定要點 好看 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