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再娶妻,二太太竟然出自孤兒院

張恨水再娶妻,二太太竟然出自孤兒院

張恨水的小說,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圖為張恨水與電影演員合影。

張恨水寫《金粉世家》,有二太太的親身經歷

劉宜慶

張恨水第二次結婚是在北京。1923年,張恨水搬到潛山會館,專門為上海的《申報》、《新聞報》寫新聞,兩家報紙給他報酬比較高,張恨水的生活條件已經有所改善。張恨水在北京缺少家的感覺,於是到北京的貧民習藝所去尋找愛人。

貧民習藝所是孤兒院性質的,孤兒院收留了許多女孩子,長到16歲的時候,貧民習藝所就把她們的照片掛出來,面向社會求偶。雙方見過面,互相情願,由男方付給貧民習藝所一筆錢就可以了。張恨水就在貧民習藝所裡選了一個女性。

這個女性是四川重慶人,她只記得她的父親是挑江水賣的。她被人拐騙到上海,賣給了一個姓楊的人家做丫頭。大約在10歲左右,這個姓楊的又在段祺瑞執政府裡謀到了一份差事。她隨遷到了北京。任憑她怎樣的小心侍奉,卻飽受主人的虐待。她實在吃不消主人家的虐待,逃了出來,逃到了孤兒院,就在貧民習藝所里長大了。她成為張恨水的第二個太太。後來張恨水為她起了個名字,叫胡秋霞。

張恨水再娶妻,二太太竟然出自孤兒院

《落霞孤鶩》劇照。

胡秋霞原來不認字,張恨水教她認字,一點一點地教會之後,胡秋霞後來已經能夠看報了。胡秋霞晚年的時候,自己說,我那個時候貪玩,不努力,我假如當初努力一點的話,文化水平會更好。胡秋霞好學,心地善良,淳樸老實,心直口快,深受張恨水的親近。後來,張恨水自己出錢,用他的稿費創辦《南京人報》。胡秋霞深明大義,是家裡最支持的一個,她貢獻出自己大量的首飾和私房錢,為辦報提供資金。

1924年,張恨水的小說《春明外史》開始連載,並紅極文壇,名躁京都,她們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小家庭更溫暖。而那姓楊的人家,又想方設法來慕名攀親。又是認胡秋霞做養女,說這樣可以提高她的出身門第,不辱沒大作家張恨水;又是帶著金銀首飾,給他倆新生的女兒;又是接胡秋霞回家,說是回孃家走走親戚。

張恨水所寫的《春明外史》,系描繪“皖中才子”楊杏園先後與風塵知己梨雲及頗具文采的巨室閨秀李冬青之間的感人故事,有人把小說的情節和他的生活聯繫起來,當時坊間盛傳是張恨水的親身遭遇,說他是以“真事隱(甄士隱)、假語存(賈雨村)”的方式,託之於書。

張恨水再娶妻,二太太竟然出自孤兒院

“振翅一飛,百花失色”。“民國第一美女”胡蝶扮演《落霞孤鶩》的女主角。

張恨水寫的言情小說,顯然有他生活經歷的影子。他根據胡秋霞的生活經歷,感受到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創作了長篇小說《落霞孤鶩》。小說出版後,立即被上海明星電影公司看中,於1931年拍成了電影,由著名影后胡蝶主演。

有關楊家人認胡秋霞做女兒的情節,張恨水又將其寫進了另一部小說《金粉世家》,如第九十八回“院宇見榛蕪大家中落,主翁成骨肉小婢高攀。”

張恨水再娶妻,二太太竟然出自孤兒院

2003年《金粉世家》電視劇劇照。有多少人看這部電視劇被董潔圈粉?

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張恨水相差太遠,她不瞭解張恨水的思想,他們之間沒有多少共同語言,精神上的裂痕無法彌補,所以張恨水還是感到孤獨,他還在等待愛情的降臨。

大概是在1928到1929年間,張恨水曾經認識了一個聰慧富有靈氣的女子,她會寫小說,會作詩,是留過洋的學生,家境富裕,思想解放,也仰慕張恨水的才氣,她希望張恨水與兩個妻子離婚,然後跟她結婚。但是張恨水經過慎重考慮,拒絕了她,因為他自己要對這兩個太太負責,他不忍心撒手不管。

張恨水的確是個有情有義的人,當時,有不少留洋歸來的“海龜派”,接受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硬著心腸,與髮妻離婚一刀兩斷,或者毫不猶豫地解除原有的婚約,導致了悲劇。這些民國初年版的“秦香蓮”,成為歐美歸來的留學生婚姻自由的犧牲品。吳宓在其日記中有記述,聞到悲劇長嘆息,並打算寫進自己要寫的小說中。

張恨水再娶妻,二太太竟然出自孤兒院

張恨水的全家福(第二排左一為張恨水,左二為胡秋霞)。

張恨水的小說中,既有冷清秋這樣的新女性,更多的是封建禮教下的舊女性的沉浮。張恨水在其生活中,對她們有同情之理解,這可能來自他真實的心理感受。

下面這幅輓聯是《春明外史》人物楊杏園撰挽情人(妓女)梨雲,即便不是張恨水的夫子自道,也多少傳達出張恨水的兒女情長和精神指向。

十載揚州,都成幻夢,對伯牙琴、季子劍、司馬青衫,問誰是我知音,誤煞張緒當年,洗面空揮秋士淚;

一江春水,無那多愁,想沾泥絮、斷腸花、相思紅豆,恰莫如卿薄命,若教玉環再世,離魂體作女兒身。

多情未必無真假;一事何能定是非。小說本來就是真假難辨。且向張恨水的婚姻經歷中覓真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