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可用傾其所有、不遺餘力、浴血奮戰來形容。儘管沒有像蘇聯那樣2700萬人的慘重傷亡,也沒有像美國獨自支撐整個歐洲戰場的財大氣粗,更沒有像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共赴國難的慘烈。但是,始終堅持與德國戰鬥的英國,一直是美國支援歐洲戰場上的橋頭堡。動員了幾乎所有殖民地的英國,對二戰的勝利應該說是犧牲巨大,貢獻巨大。

為何說英國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然而,二戰過後,英國的形勢可謂急轉直下,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土崩瓦解。號稱“日不落帝國”世界第一大國的英國,淪為了二流國家,影響力也從全球縮回了歐洲。

那麼,二戰期間,為什麼做出巨大貢獻的英國,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呢?

一是二戰中的失策。一直以來就有人認為,英國之所以有如此悲慘的結局,是因為在二戰中的失策造成的。就是說英國到底是否與德國開戰或者說何時開戰,這對英國至關重要。二戰前的世界已矛盾重重,況且當時美國已制定了滅亡英國的“紅色帝國”戰爭計劃,英國有針對蘇德的“禍水東引”戰略。而德國的目標始終是斯拉夫人,是向東而非向西。希特勒自始至終都想和英國議和或結盟。要不然就無法解釋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而英國不但沒有理會德國的示好,反而選擇了德國閃擊波蘭時就與德國宣戰了。

為何說英國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再就是機械地執行大陸均衡政策。當時的歐洲大陸已經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歐洲之外美日崛起,蘇聯已能抗衡整個西歐。大陸均衡策略已不符實際,執行只能是消弱歐洲內部實力。而從歐洲大陸局勢和世界局勢來看,英國也完全沒必要參戰,因為當時德國面臨局勢並不好,東邊是蘇聯,西邊是英國、法國,還有美國的支持。所以此時英國應該搞世界均衡,而非歐洲大陸均衡,結果最終美國把英國均衡了。

二是美國的訛詐。二戰一打響,美國就把心思用在了自己忌憚快已久的英國身上。他擔心的是戰後英帝國的實力,伺機削弱英國,以保證戰後的自己一家獨大。

英國作為老牌的帝國,雖有自己英鎊區的龐大市場,但也勁不住戰爭的消耗。到1940年11月,黃金和外匯儲備就已消耗殆盡。這讓羅斯福既吃驚又暗喜,因為有《約翰遜法案》和《中立法案》,讓羅斯福有理直氣壯地跟丘吉爾說不能直接援助英國。所以羅斯福提出了一個既快又簡潔的辦法,那就是賣掉英國人持有的美國主要工業公司的股份。這時美國就啟動了訛詐英國的模式。

為何說英國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1941年3月,在美國國會討論《租借法案》的關鍵時刻,通知英國,必須立刻將一些最重要的企業股份賣給美國人。說到底就是逼迫英國人跳樓大甩賣。其中有一個美國人最感興趣的“美國人造纖維公司”,這是英國科特奧茲紡織帝國在美國的超級賺錢機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絲企業。而美國人只給英國政府72小時的時間做出決定,此時的英國哪裡還討價還價的資格,只有默默地服從,而負責收購的美國摩根公司,只給了英國人5400萬美元,轉手就在市場上賣了6200萬美元。這只是美國訛詐英國資產的冰山一角。

緊接商業奇才哈默博士出場,琢磨出“通過租賃或其他方式”取得英國的島嶼領土,及以“驅逐艦換軍事基地”的計劃方案。最終說服了羅斯福。羅斯福認為哈默方案,實際就是美國未來的全球霸權計劃。在這當中,美國對欠債的國家還都網開一面的,連意大利都減免一半債務,德國還給大筆美元投資,法國也被大幅減免債務,只有對英國一直極為苛刻,格外的吝嗇,因為當時強大英國確實讓美國忌憚。

為何說英國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三是自身的衰敗。二戰前英國霸主地位逐漸不保,喪失了工業科技優勢,工業實力已經被美國甚至德國、俄國趕超,金融中心地位漸漸移至美國,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從債權國轉為了負債國,其實當時英國已無力與德國抗衡,難以支撐一場與德國的戰爭。

況且二戰前英國對殖民地控制已開始力不從心,而它經濟的致命弱點,就是嚴重依賴殖民地。而且南非獨立運動,開始向整個非洲大陸蔓延,中東伊斯蘭國家和印度也在鬧獨立,美國在向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滲透,日本虎視東南亞殖民地,此時英國整個殖民地的狀況,可以說是一團糟。說實在的,此時英國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如何維繫好殖民地統治。

而當殖民統治出現問題後,英帝國始終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暴露出來,那就是殖民地太大,英國的本土太小,本土人口太少。英國本土不過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四千萬,對比英國3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地和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殖民地居民,英國的國土面積和本土人口微乎其微,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所以,一旦英國的控制力衰落,猶如雪崩一樣,很快失去對如此龐大殖民地的控制。而且,囿於有限的人口本土,英國幾乎無法同化這些殖民地。

為何說英國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四是二戰中的消耗。由於二戰時期的失策,美國的算計,英國幾乎一無所獲,做了個虧本生意。為了打贏二戰,英國幾乎已傾盡全力。除了瘋狂的從殖民地搜刮財富作為軍費之外,英國還徵召了高達1000多萬人的軍隊。可以說,為了二戰勝利,英國幾乎把所有的家底全部用上了。花光數百年積攢的家底之外,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而作為戰勝國的英國,除了從德國得到一部分先進技術之外,戰爭的龐大費用幾乎沒有得到補償。況且還美國、蘇聯在英國之前,到他這裡又能得到多少?可以說,英國只得到了戰勝國的虛名,幾乎沒有得到什麼,反而損失慘重,而且無法得到補償。二戰成為壓倒英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日不落帝國是要龐大的實力作為支撐的。二戰之後,英國再也無法維持龐大軍隊的日常開支,龐大的艦隊再也無法維計下去,自然極大的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風起雲湧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創造了機遇。

二戰勝利後不到20年的時間,英帝國殖民體系崩塌、影響力從全球縮回歐洲。而美國如願以償地取而代之,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世界老大的地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