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質量:深圳未來的競爭力

許勤 經濟 時政 南方都市報 2017-03-28
深圳質量:深圳未來的競爭力

追溯深圳質量的提法,源自6年前。

早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時任深圳市長的許勤將深圳質量闡釋為是在“深圳速度”量變基礎上的躍升,是“效益深圳”內涵和外延的擴展,深圳要實現速度優先向質量優先的轉變,從注重經濟增長向更注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轉變,使經濟更有效益、民生更幸福、文化更具品位等。

這也是許勤以深圳政府一把手身份履新後,提出的第一個帶有鮮明許氏發展理念的詞語。

這些年來,在多個公開場合,深圳質量被一提再提,從目標規劃一步步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改變並影響了深圳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質量供給補齊短板,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對於矗立在有著標誌性意義的蛇口工業區醒目處的這塊牌子,這句標語深圳人幾乎耳熟能詳。它是過去30多年深圳的城市精神,已經成為“深圳速度”的代表,許勤曾在交流中用這句話來引出“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的轉變。

打造“深圳質量”是新時期的特區使命和追求。過去30年,深圳以年均25 .6%的G D P增速創造了“深圳速度”的奇蹟,在新的時期,深圳的使命就是在質量上創造新輝煌。“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這既是深圳落實中央要求的具體實踐,也是特區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既是對發展客觀規律的遵循,也是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的主動作為。”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市長許勤如是闡述。

之所以提出“深圳質量”,主要基於3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打造“深圳質量”是對發展規律的尊重和遵循。其次,打造“深圳質量”是破解發展難題的現實需要。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深圳較早遇到了土地空間、環境容量、資源能源、勞動力成本等多方挑戰,迫切需要以質量型增長衝破要素成本制約,打破發展的“天花板”和“玻璃罩”。第三,打造“深圳質量”是構建長遠競爭力的戰略抉擇。質量是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的“通行證”,深圳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和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只有打造一流質量,才能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那到底什麼是“深圳質量”?許勤用“新理念、新標杆、大質量、高質量”12個字進行了詳細解釋。“如果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前30年的城市精神,那麼‘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成就未來’則已經成為特區新時期的價值追求和根本取向。”

深圳質量更加立體全面,內涵更豐富多元

標準、質量、品牌、信譽“四位一體”建設,這是深圳質量建設一大創新。

值得關注的是,在年前就任市委書記後,許勤再次在多個場合強調自己的“深圳質量”理念。一個佐證是,在今年深圳市兩會新聞發佈會上,深圳質量成為他首個回答的問題,從經濟質量、創新質量,到城市質量、生態質量、民生質量。

而就在去年5月25日,深圳12家企業和單位榮獲“市長質量獎”。除了企業、產品,目前該獎項全面覆蓋經濟、社會、城市、文化、生態和公共服務六大領域35個細分行業。

在民生領域,深圳加強質量供給,著力補齊教育、醫療短板。2014年深圳啟動“三名工程”,即面向全球引進名醫、名醫院、名診所,實施公立醫院管辦分離、醫藥分開,全面取消了公立醫院的藥品加價權。同時,深圳積極探索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合辦特色學院的路徑,計劃經過10年努力,爭取高校數量比現在增加一倍,達到20所左右。

有了高質量的環境,才有了朋友圈刷屏的“深圳藍”。2015年,深圳繼續推進落實《深圳市大氣環境質量提升計劃》各項治理措施,灰霾天數由5年前的112天降至去年的35天,空氣質量居國家74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未來五年,深圳將投入約800億元治水提質。

許勤說,市委將今年確定為“城市質量提升年”,這個質量是廣義的質量,是大質量,涉及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我們要思考如何把質量意識滲透到各個領域,讓“質量第一”成為深圳未來的競爭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

讓“質量第一”成為深圳未來競爭力,這已然不是一句高聲吶喊的口號,已經走在前行的路上,並將要交出一份答卷,讓深圳人感同身受,並深以為然以及信服佩服。

南都記者 陳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