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西遊記 冒襄 論語 花果山 李天飛 2017-04-29

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好吧,我承認我是標題黨。

我喜歡研究《西遊記》,所以只要是有關《西遊記》的話題,總會有記者採訪我。

很有趣的是,他們通常都會這樣問我:

“《西遊記》原著您讀過多少遍了?”

“額……”

通常我總是很為難,因為我也不知道我看過多少遍了。

並不是我看得太多記不得,而是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當然我很清楚,他們是想知道我對這部書有多瞭解。讀過多少遍當然是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指標。

然而,每逢這時我都要解釋:

  • 一部書看過多少遍,和對它是否有深入的瞭解,並沒有正比例的關係。

因為比起機械的遍數來,深入的瞭解和廣闊的視野其實更重要!

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這句話並不是真理

因為經常和人聊讀書,我發現,很多人都相信:

  • 簡單的重複能掌握知識。

或者相信這句話: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其實應該說:簡單的重複,只能學到一點簡單的知識。比如過去電話接線員需要背誦全縣的電話號碼。

複雜的知識,必須經過複雜的活動,例如研討、思辨、求教、蒐集材料、對比分析……

前些天一次講座之後,有一位聽眾找到我說:

  • 《西遊記》我整整看過二十遍,寫了五十萬字的論文,能不能給你看看。

我立即覺察到了他身上,帶著某些擰巴的氣氛。

因為他不斷地強調他看過“多少遍”。

果然,聊起來就發現,他的觀點是滿驚世駭俗的。

他發現《西遊記》的花果山就是他老家門口的一座小山。龍宮就是他們村門口的一條河溝。沒有到過他們家,就不可能瞭解《西遊記》……

甚至還說,《西遊記》作者姓“終”,因為第一百回最後一句話是“《西遊記》至此終”……

然而我當時就告訴他:現存最早的世德堂本,最後一段,並沒有這句話……

他把“論文”發給我,排版精美,甚至還加了腳註。看來是下過一番功夫的。

然而粗粗一看,基本都是這種調調。

應該說,這位老兄一臉的誠懇,並不是譁眾取寵的人,是老老實實地在看書。而且,真的在書裡發現了這些問題。

然而,他的毛病,是把《西遊記》原著太當回事了!

於是,我給他寫了這樣的回信,勸他說:

雖然你喜歡《西遊記》,但現在不要再看《西遊記》了!

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還有一些人,除了讀《西遊記》之外,確實還讀別的書,然而他的看法卻也莫名其妙,比如下面這位給我發消息:

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好吧……

我不理他,他就不停地給我發消息,不停地聲稱他掌握了《西遊記》的“正解”,並且稱我為“李飛天”。

我終於找到了一個避免騷擾的辦法。我回復他說:“我叫李天飛,不叫李飛天,你找錯人了!”

後來我發現,《西遊記》只是一個小領域。幾乎所有的古典名著,都有這種問題:

  • 有人認為小孩子讀經典就是要“包本背誦”幾十萬字,不需要任何解釋的……

  • 有人熟讀了李商隱的詩,認為他每首詩都是謀劃造反的……

  • 有人熟讀了《紅樓夢》。一口咬定《紅樓夢》的作者是冒闢疆的,理由只是幾個非常粗糙的類比。

然而您別小看,甚至如皋當地還給這種說法開了研討會:

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冒闢疆著作《紅樓夢》”……

“冒闢疆著作《紅樓夢》”……

“冒闢疆著作《紅樓夢》”……

冒闢疆是你家養活的呀?

我想,在我和某些人之中,必然有一個人瞎了!

還有人堅信,《西遊記》通篇是講一個性愛過程的。

我幾乎被說服了!

因為他告訴我,大鬧天宮是前戲,中間是八十一下,最後是高潮。經就是“精”的諧音……

然而,是誰取誰的經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多的不靠譜說法?

我想,假如不是故意譁眾取寵,那麼,就是視野太狹窄了!

他們以為,一部經典著作,是孤立的,和外界沒有任何關係。

他們長時間,只看一本書,只接觸一個領域的知識,久而久之,就覺得,這就是世界的全部。

所以,他們只會在這部經典內部翻來倒去,再聯繫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情。

這樣的話,怎麼看怎麼有關係。

而且,還不想蒐集相反的或不同的證據,只要認定了一個說法,就自說自話,不容駁倒。

其實,《西遊記》也好,《紅樓夢》也好,《論語》也好,它們只是在特定的歷史節點上產生的作品,它們橫向上、縱向上都和各種元素髮生著關係。

所以,包括《西遊記》在內的任何一部著作,只是我們認識古代文化的起點,或是一箇中間站,決不是終點。

為了讓大家瞭解《西遊記》在傳統文化中是一個什麼地位,和哪些元素有關,我特地做了一個很大的表格。

如果想對《西遊記》有個全面認識,可以瞭解下這張表格上每個節點。

當心,《西遊記》不宜多讀!

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表。但基本可以看出《西遊記》涉及到的文化內容。

大體說來,《西遊記》中包含的元素,可以分為:

  1. 西遊故事,

  2. 縱向背景,

  3. 橫向背景,

  4. 學者研究,

四個大的板塊。

這就像一個戲臺:

“西遊故事”是演員,在舞臺上為我們表演。

“縱向背景”是後臺,提供化妝、造型、特效、音響、燈光。

“橫向背景”是幕布,畫著佈景,讓我們看起來帶感。

“學者研究”是觀眾,而且都看得很投入,評頭論足帶鼓掌。

每一個分支,每一個節點,都可以牽出一大套學問!

如果以每個節點當中心,反過來看,《西遊記》反倒成了分支!例如王陽明心學,就足以成為一個強有力的中心!

我們天天說的多了不得的“《西遊記》原著”,其實指的是百回本《西遊記》,或者叫明代《西遊記》繁本。它只是在“西遊故事”→“西遊記版本”→“現存的明本”→“繁本”這個分叉上。

這樣一個分叉,當然不是《西遊記》的全部!

越是想了解一部書,就越應該去了解它周邊的內容。而不是鑽在它裡面死摳。

會看戲的人,知道:

  • 演員是哪一門哪一派。

  • 琴師是誰的徒弟。

  • 劇場是誰的資本。

  • 劇團是哪個老闆。

  • 誰是票友,誰要唱大軸,誰和誰不能同臺……

這些瞭解得越全面,才越懂戲。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演,不會那樣演。今天為什麼上這出不上那出。

應該說,不僅僅是《西遊記》,每一部名著,都可以畫出這樣一張大表,分四個板塊去研究它。這樣才能透徹、全面!

最後講個故事。

明代的《笑林廣記》有個笑話,說一個村民去看戲,先演的《琵琶記》,後演的《斬貂蟬》。趙五娘和貂蟬是一個演員演的。這人就大哭說:“好個孝順媳婦,操勞一生,最後被那個紅臉漢子害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