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相聲(五)- 相聲分類及流派

相聲分類

按人數

  • 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長篇單口相聲,通常分為數次表演,類似於評書,但更注重笑料。
  • 對口相聲,演員人數為2人,演員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說表內容的輕重與語言風格之不同,可分為“一頭沉”、“子母哏”和“貫口活”三類。(男女相聲,對口相聲的一種)
戲說相聲(五)- 相聲分類及流派

馬季、唐傑忠相聲

  • 群口相聲,演員人數在3人或3人以上。甲稱“逗哏”,乙稱“捧哏”,丙稱“膩縫”。
  • (玩笑)三百人的相聲,春晚的相聲

按內容功能

  • 諷刺型相聲:可諷刺自己或別人。如侯寶林的《夜行記》(諷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諷刺文革時期的社會現象)
  • 歌頌型相聲:主要在中國大陸,通常要配合政府方針、政策。如馬季的《新〈桃花源記〉》(歌頌社會主義農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義》(歌頌京九鐵路建設者)
戲說相聲(五)- 相聲分類及流派

侯耀文、石富寬表演相聲《京九演義》

  • 娛樂型相聲:《說方言》、《愛情歌曲》之類。

按著作時代

  • 傳統相聲:清末民初時期到1949年
  • 新相聲:1949年到1980年代後期
  • 當代相聲:1980年代以來
戲說相聲(五)- 相聲分類及流派

姜昆、唐傑忠表演相聲《著急》

相聲流派

逗哏角度

(三立)派相聲:薛寶琨《論“馬派”相聲的精神》、吳文科《侯寶林與馬三立相聲藝術之比較》

(寶林)派相聲:薛寶琨《論“侯派”相聲》

(寶堃)派相聲:常寶華《回憶我的大哥常寶堃》

(文茂)派相聲:蘇德新《難忘蘇批“三國”》

(季)派相聲

捧哏角度

(文華)派相聲:姜昆《李文華談捧哏》

(傑忠)派相聲:姜昆《為唐傑忠叫好》

(世忠)派相聲:老舍《健康的笑聲》

演員要求

相聲演員既不是象評書及其它曲藝演員那樣主要以敘述者的身份進行表演,也不象戲劇演員那樣以劇中角色的身份進行表演,是以對話者的身份進行表演。相聲演員所使用的語言不是敘述性的語言,而是對話性(即問答式)的語言。在子母哏類型艙相聲中,這一點比較明顯。其實,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逗哏和捧哏的演員同樣是在進行對話。逗哏演員的話語在內容上雖然確實有敘述的成份,但在形式上仍然表現為與捧眼演員之間的對話;在這裡,敘述的內容只能作為答話說出來,而不能脫離具體的對話環境去講故事。

相聲演員在表演中始終是一個對話者,而不是行動者(英語中“演員”一詞為“actor”,也可硬譯為“行動者”)。相聲演員主要靠對話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依靠外部形象和形體動作。相聲演員的外部形象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這一特點與相聲的特殊審美方式有很大關係。有研究者認為相聲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我演我”的本色表演,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是一種虛擬式的表演。但無論如何,相聲演員的形體動作只是為使對話更生動形象而採用的輔助手段,這些動作不象戲劇中的動作那樣重要和完整。

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捧哏演員的話雖不多,但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捧哏演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作為“相聲是對話的藝術”這一命題“人證”。在相聲的幾個類型中,群口相聲是在對口相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演變形成的,它將對口相聲中的雙邊的對話轉變為多邊的對話;並且具有某些戲劇的成份

單口相聲的情況比較特殊。單口相聲是從民間故事和笑話發展、演變而來的。它兼有故事和笑話的藝術特點。對此,專家們曾發表過精闢的意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