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文學 王小波 黃金時代 大學 中華網 2017-04-15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20年前的今天,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死於京郊寓所。

半個月後的1997年4月26日,八寶山一號大廳外,300多人前來弔唁,據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責任編輯鍾豔玲的回憶,前來弔唁的,除了少部分王小波的親友,其他都是自發的弔唁者,“他們是首都傳媒界的年輕人,哲學界、歷史學界、社會學界和經濟學界的學者,還有相當部分是與王小波從未謀面的讀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趕來。奇怪的是,當中沒有作家協會人員,沒有一個小說家。”

在王小波45年的人生中,他擁有過更加豐富傳奇的經歷:當過工人、民辦教師;曾是名牌大學講師,卻辭職當了自由撰稿人;生前稍顯寂寞,去世後出現了“王小波熱”,直至今日。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局外人王小波:文壇之外的高手

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很普通的家庭。他在全家五個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小時候的王小波,並沒有什麼“天賦異稟”的事蹟可談,也沒有人會覺得,他長大後會出名,只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篇作文被當成範文廣播,那位語文老師,大概可算作他寫作路上的第一個伯樂。

插隊、下鄉、當民辦老師……怎麼看,王小波的這些經歷都跟“作家”兩個字沒太大關係,事實上,他二十多歲時還在一家半導體廠做工人。轉機出現在1978年,26歲的王小波參加高考,考取中國人民大學;32歲時,赴妻子就讀的美國匹茲堡大學,在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8年學成歸國後,任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講師。最後辭了職,當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在此期間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相繼出版。當然,他編程序也很厲害——他先後學了Fortran、彙編語言和C語言,據說後來王小波寫文章使用的軟件都是自己所寫。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在生前,王小波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並不那麼知名。有人覺得,這是因為他筆下特有的黑色幽默與當時的文學圈有些格格不入:例如,他可以在《紅拂夜奔》中塑造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所有人物沒了歷史上的面貌:李靖考不上官,以發明東西為生,結果他發明出了開根號機;紅拂女私奔只是因為好玩……在他的文學世界裡,常常會有各種荒誕描寫,這也是其作品充滿爭議的原因之一。

1991年,王小波的中篇小說《黃金時代》獲得第十三屆臺灣《聯合報》中篇小說大獎,引起港臺文學界的關注。但卻並沒有進入到中國大陸批評家的視野,當年只有金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四版報道了《黃金時代》獲獎消息,稱王小波為“文壇之外的高手”。1992年,《黃金時代》在臺灣和香港以單行本和小說集形式出版。

但是不同於在港臺的“順利”,這位“自由的”、不歸屬任何機構,也沒有引起主流評論界關注的作者,在中國大陸的出版過程卻非常艱難。當時,《黃金時代》在北京轉手了四五家出版社,才最終來到了華夏出版社趙潔平的手中。在這本書初版的後記中,王小波說,“本書得以面世,多虧了不屈不撓的意志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必須說明,這些優秀品質並非作者所有。鑑於出版這本書比寫出這本書要困難得多,所以假如本書有些可取之處,應當歸功於所有幫助出版和發行它的朋友們。”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直到1997年,王小波去世以後,他最重要的作品集《時代三部曲》才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即使是在現在大學中文系通用的教材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2007年第2版)和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1999年版)都對於王小波隻字未提。

在2004年《三見王小波》一文中,鍾潔玲除了回憶在1997年4月26日的告別式場景外,她也提到王小波是沒有單位沒有加入作協的。“生前他說過,‘聽說有一個文學圈,我不知道它在哪裡。’他是一個局外人,但卻是一個真正的作家,一個為自己的真理觀服務的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你好哇,李銀河。”

不過,這些當時讀起來奇奇怪怪的文章給王小波帶來了美好的愛情。他有一篇小說叫做《綠毛水怪》,寫在一個挺大的練習簿上。隨著大家的爭相傳閱,這篇小說越傳越遠,直到牽出一段姻緣——1977年,25歲的王小波遇見了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開始了他的情書轟炸。

他會把情書寫在五線譜上:“五線譜是偶然來的,你也是偶然來的。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在五線譜裡呢。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直到多年以後,李銀河想起這封信的時候仍然堅信,沒有哪個女人能夠抵擋如此的詩意、如此的純情——“被愛已經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幸福,而這種幸福與得到一種浪漫的騎士之愛相比又遜色許多。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自稱“愁容騎士”的王小波把“愛”當作自己呼喊的戰號,在他心裡,愛與李銀河是完全相等的概念,雖然他對很多人都懷有最深的感情,但進入愛的領地,所有人都被拒之門外,連同為別人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恨不得全部奉獻給李銀河。“我愛你愛得要命,真的。我會不愛你嗎?不愛你?不會。愛你就像愛生命。”

愛情容易讓人沉淪,但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卻讓他們在彼此的支持和幫助下獲得了更好的成長——1978年,王小波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李銀河進入國務院研究室工作;1982年,王小波開始創作成名作《黃金時代》,李銀河前往美國留學;1984年,王小波赴美讀研,期間與李銀河遊歷了美國各地及西歐諸國;1988年,兩人回國,隨後王小波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李銀河則成為中國第一個文科博士站的第一個博士後。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1996年10月,李銀河赴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王小波到機場送別,用力地摟了李銀河的肩膀一下,然後轉身向外走去。望著他高大的背影,李銀河默默流了一會兒眼淚,卻不曾想到這竟是兩個人的永別。

1997年4月11日,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辭世,從此與李銀河陰陽兩隔。從1977年相識算起,倆人牽手走過了整整20個年頭。

“當時他們沒有告訴我,他們通過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說你現在必須馬上回國,小波病了,然後他們可能是怕我太震驚,就沒告訴我真相。可是從接這個電話以後,我心跳就一直特別快,心整個虛的,好像隱隱覺得有什麼事,覺得可能不好,但是不能確定。就在那把所有的東西都退掉,然後趕快訂機票回來。我們所當時的辦公室主任去機場接我,我還記得特清楚,從機場回來的路上他說了一句話,他說小波是個詩人,他走得也像個詩人。我一聽這話就明白了,這個人已經不在了。”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生前寂寞身後名

與王小波寂寞生前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王小波去世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裡,有近百家媒體對王小波逝世及新書出版予以報道,“但很大一部分屬對外宣傳媒體或者港澳臺、國外的媒體,而且所發消息基本上都集中在對事件的客觀陳述和報道上”。不久之後,“王小波熱”興起,王小波的各種“文集”出版不窮,媒體和知識界也反覆強調王小渡的‘自由撰稿人’、‘知識分子’、‘自由主義思想家’、‘啟蒙者’等等身份和形象,因此有研究者甚至認為,就是因為這些標籤,將王小波作為小說家的身份被有意無意的“遮蔽”掉了。

王小波死後,是媒體和知識界在不斷地強化這種王小波與文壇的“對立態勢”,從這種對立想象中獲得的“衍生資本”,讓王小波成為一個“局外人”和“受難者”,而這會產生巨大情緒化的影響和力量。“傳媒需要這樣一個‘受難者’,不時在適當機會出現,在文壇與王小波的對立性想象中,再次產生‘衍生資本’,例如‘王小波門下走狗’、‘北大的王小波餘傑’等等話語。於是,一個‘文壇受難者’的王小波,其情緒化的影響和力量,甚至超過了“文學家”的王小波形象。而王小波式思想型作家在王小波死後成為‘絕響’,不能不說多少拜媒體所賜。”

王小波逝世20週年: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後名

王小波生前“寂寞”身後“得名”。他離世後,讀者推動了悼念的熱潮,傳媒界、評論界、出版界、知識界等領域的從業者合力造就這樣的一個王小波,這在百年文學史裡算是奇觀。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他的思想的輻射力,在今天不是減弱了,而是越發顯出深切性來。

如果王小波能活到現在,也會遇到一些新問題,作品暢銷帶來的財富,可能也會讓他困惑。他的形象,某種程度上因為早逝而更加完美了。在今天,甚至王小波提倡的“特立獨行”都會成為一個賣點,一種潮流,但真正的“特立獨行”仍然不容易做到。王小波活到今天,肯定發財了,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又會如何看待這種局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